农村空巢老人农业养老选择行为实证研究
——基于CHIP2013微观数据

2021-08-11 06:04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李隆欣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空巢闲置养老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李隆欣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70%。在现代化进程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下,家庭成员间的空间距离也在不断扩大,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202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首次低于3人,实现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家庭户规模的连续下降。

现有文献在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和老人农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未能通过实证方法深入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对农业养老方式的选择行为。土地自古就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农村空巢老人可能基于多种因素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农业养老方式。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的农业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业与养老融合发展,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养老现状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选取CHIP2013微观数据,通过建立模型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农业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数据来源和描述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源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第五轮全国范围调查。该调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联合国内外专家共同完成。CHIP项目组按照东、中、西分层,根据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得到CHIP样本,覆盖了从15个省份126个城市抽选出的18948个住户样本,其中包括11013个农村住户样本。

(二)描述性分析

1.农村老年人的普遍特征

在筛选满足“农村户口”和“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农村住户,并删除数据集中的缺失值和异常值后,农村户口的老年人样本共2072个。农村青壮年被定义为持农村户口且年龄为19-59岁的群体,共计7332个。二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老人与农村青壮年样本基本情况对照

由此可总结出农村老年人的特征:老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可能较弱;农业生产时间较长,在务农方面经验更丰富;他们身体机能下降,外出从业的时间较少,活动范围比较狭窄;老人长年累月依靠土地生活,与土地关系更为密切。

2.农村空巢老人样本特征

根据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定义,我们首先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之中进一步筛选出“户口在农村”“当年不在本户且居住少于半年”“无青壮年子女或青壮年子女不在本户居住在半年以上”“年龄为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了简化筛选和分析过程,我们将研究对象限于户籍中的一家之主。为了研究农村空巢老年人是否利用土地养老,我们得到符合条件的农村空巢老人有效样本共708个。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村空巢老年人利用土地养老的方式,我们从中筛选出未闲置所有土地且土地流转数据完整的样本共459个。

在初步筛选出的708个农村空巢老人样本中,81.6%的老人有配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均超过99%,42.2%的老人来自东部地区,39.4%的老人来自中部地区,18.4%的老人来自西部地区。在土地闲置行为方面,82.3%的农村空巢老人不会闲置所有土地。在459个未闲置全部土地的老人中,参与土地流转老人占比25.7%。

三、农村空巢老人农业养老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设计和变量选取

基于研究目的,我们从两个层次展开对农业养老选择的分析。我们观察农村空巢老人农业养老行为,需要明晰这一群体是否依赖土地进行养老,以及如何利用土地进行土地养老。因此本文首先将“是否闲置所有土地”作为因变量,确定影响农村空巢老人是否进行农业养老的可能因素,其次将“是否参与土地流转”作为因变量,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利用未闲置土地养老的方式选择。

本文筛选出与因变量可能具有相关关系的解释变量,覆盖空巢老人的个人因素、家庭状况、东中西区域差异。

(二)模型设定和回归结果

根据相关性分析,我们利用SPSS26.0统计软件建立两个二元Logistic模型确定各自变量对农村空巢老人是否全部闲置土地和是否参与土地流转行为(模型Ⅱ)的影响。为了比较不同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大小,我们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变量量纲的干扰[2]。

(三)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1.模型结果分析

(1)个体因素对农村空巢老人闲置土地行为的影响

年龄对农村空巢老人闲置土地行为影响显著且为正,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村空巢老人,越倾向于闲置所有土地。从健康状况变量结果可得,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健康状况非常好的农村空巢老人闲置所有土地的发生比是健康状况非常不好的老人的0.245倍,这反映了农村空巢老人闲置土地的意愿受限于劳动能力。配偶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空巢老人闲置土地的行为,说明无配偶的农村空巢老人更愿意闲置所有土地。这可能是由于有老伴的农村空巢老人更能缓解精神空虚和心理压力,料理土地的积极性较高。

(2)家庭因素对农村空巢老人闲置土地行为的影响

家庭可支配收入显著正向影响老人闲置土地行为,但青壮年子女总收入显著负向影响老人闲置土地行为。这说明家庭收入越高,农村空巢老人就越倾向于闲置所有土地,这可能是由种地收入低而成本日益上涨的压力造成的。而老人有青壮年子女或子女收入越高,老人就越可能积极利用土地养老,这似乎与前一结论不符,但这反映了青壮年子女因高收入吸引常年滞留城市,缺乏对老年父母的经济和精神支持,老年人更愿意将土地视作养老依托,这一定程度体现了农村养儿防老观念的淡化。

(3)地区因素对农村空巢老人闲置土地行为的影响

地区因素显著负向影响农村空巢老人闲置土地的行为,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越靠近西部,农村空巢老人闲置所有土地的意愿减弱。其可能的原因是发达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不再完全依靠土地收入保障个人生活,有更丰富的养老方式可供选择。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探索多种养老服务方式,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2.模型Ⅱ结果分析

年龄和健康程度均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在未闲置所有土地的情况下,高龄老人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更高,同时健康状况越好,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越弱。其他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前一模型结果可知,未闲置所有土地的农村空巢老人通常收入较低或子女支持较弱,他们出于经济、心理等因素,普遍将土地视作可靠的养老保障。农村老人不仅很难进城找到工作、适应城市生活,而且怀有深厚的土地情结,如果力所能及,就会延续以往的种地习惯,而如果身体素质无法满足劳动要求,就会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获益[3]。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CHIP2013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因素、家庭状况、区域差异三方面分别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土地闲置行为和土地流转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为老人农业提供服务

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对老人的照料有限,家庭内代际养老支持有所减弱,农村养老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对农村空巢老人更是雪上加霜。农村空巢老人常年生活在土地上,不仅耕作经验丰富,而且对土地怀揣着深厚的情感,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更愿意精心耕作,自食其力。综合来看,土地被赋予了内在的价值追求,耕种土地成为农村空巢老人弥补心理和物质缺口的重要方式。老人农业的发展在现实中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乡村振兴战略不应急于消灭老人农业,而应对老人农业给予更多的配套性服务[4]。

(二)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内部的经济分化日趋严重。根据模型Ⅰ回归结果,家庭收入较低的农村空巢老人仍将土地视为重要的养老依托。若土地收益低下,低收入的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养老需求则会更加难以保障,这将拉大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传统小农的产出总量小,如果坚持小农户的传统经营方式则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应鼓励农户集中和流转闲置土地。另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也为老人参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可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三)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模型Ⅱ结果显示中西部省份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倾向于依赖土地养老,但目前利用土地养老所获收入较低,老人因病致贫风险大。虽然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中的覆盖率较高,但是养老金待遇水平总体偏低,在大多数省份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仍不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现阶段应当在土地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向农村养老倾斜,确保农村空巢老人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5]。

猜你喜欢
空巢闲置养老
不做闲置主妇
养老生活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养老之要在于“安”
闲置集装箱船队运力已超100万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