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美立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追求

2021-08-11 04:33樊健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造美道德与法治

樊健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引导儿童过美好生活为目的。教师应基于美育视角,用好教材,重构教材,创新教学,丰富课程,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美育又超越美育的立人过程。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崇美立人;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

审美活动是人的生命的本质。蔡元培提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引导儿童过美好生活为目的的融合式广域综合课程。[1]因此,崇美立人是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追求。

美育能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倡导以“乐”之美来陶冶人的性情,修身养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富含审美元素,能满足儿童审美需要,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美育融音乐、美术等多元艺术于一体,充盈艺术魅力,饱含情感,富有感染力,生动有趣,能让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道德的滋养和法治的规范,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说教式道德教育。

一、用好教材感受美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愉快、积极地生活”的第2条明确提出“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大自然是活教材。大自然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美。自然美起源于中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就是“我和大自然”,共有《风儿轻轻吹》《花儿草儿真美丽》《可爱的动物》《大自然,谢谢您》四课,每一课都饱含美育元素。教师应引领儿童“打开大自然”这本书,充分感受自然美。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3课《美丽的冬天》,旨在引领儿童在活动中探寻冬天的特点,发现冬天的奇妙和美好,从而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儿童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片段]

师:冬爷爷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的魔法棒指向哪里,哪里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让我们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看看冬爷爷的魔法棒指到了哪里。(在校园里指导儿童观察)

生1:冬爷爷的魔法棒指到了“东半球西半球”。我发现“太平洋”里结冰了。

生2:我发现银杏树的叶子落光了,蜡梅花开了,很漂亮!

生3:风很大,很冷,小朋友都穿羽绒服、戴帽子了。

……

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想一想,以前还发现冬爷爷在哪里施了魔法呢?

生4:去年,下雪啦!我和爸爸一起堆了個大雪人呢!

生5:我看到过屋檐下挂着冰凌,一定是冬爷爷的魔法棒指向了屋檐。

……

师:冬爷爷的魔法真厉害!你想对冬爷爷说什么?

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分享经验,引导儿童发现冬天的变化,感受冬天独特的美。而教材中除了自然美,还有文字美、形式美、结构美、生活美。

1.童言童语美

教材以第一人称叙事,引领儿童进入“我的生活”,童语言说,自我反思与对照,引发儿童的思考。儿歌、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韵律美。副版中的绘本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2.表达形式美

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与文字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视觉冲击力强。插图内容都是儿童生活中的经典场景,启发儿童对生活经验的梳理,对生活的思考。从版式设计看,采用正副版结合的形式,主次分明。副版的绘本故事图文并茂,降低了儿童因为识字量问题而造成的课程难度,这也体现了教材的形式美。

3.结构层次美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是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和结构。”教材的结构美体现在单元与课时的编排上。教材总体上随着儿童的成长不断扩大视域,每一册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包括四个单元,每单元四课,每课2~4个栏目,每个栏目下2~3个层次。这样有节奏感的编排有利于儿童从中感受到教材的结构美。每一个单元的四课之间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由《美丽的冬天》《健康过冬天》《快乐过新年》《新年的礼物》四课组成,综合了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理时间这三种时间观念及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逻辑关系十分清晰。

4.真实生活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实践智慧。实践智慧必须在人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人对现实生活与情境整体的经验,在领会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同时,也只有在现实的情境中,在处理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得以展现。[2]教材图文并茂地为儿童呈现了美的生活情境。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课中的“上学啦,真高兴”,第2课中的“认识你真好”,第3课中的“我的老师”等,这些都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童面对的典型的生活情境。他们对此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通过学习能从中感受到小学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憧憬,从而主动培养小学生活的实践智慧。

道德与法治课程富含美育元素,教师应充分挖掘并用好教材中的美育元素,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促进儿童幸福成长。

二、重构教材理解美

1.课程内教材重构

绿色生活是现代人的基本人文素养。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本课程不可忽视的任务。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从其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的问题入手,编排了相关教材。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力图打破人类中心的观念,将世界与人看作共生的存在。我们开展主题为“我是绿色小天使”的系列活动,低年级整合了二年级下册第4课《试种一粒籽》,开展种植活动,展览图文并茂的观察日记;高年级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及环保宣传活动。低年级和高年级互相观摩活动。这样就打破了年级之间的壁垒,以“我是绿色小天使”大主题统领,串联相关教材,整合教学,在儿童的环保生活中植入审美基因,使儿童在阶梯式的课程活动中理解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从而强化环保意识,培养环保生活习惯。

2.学期内教材重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引导儿童过更美好的生活,教材只是例子。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调整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使之与校园文化活动相应,更适切儿童的真实生活。比如3月12日是植树节,可以把二年级下册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提前至植树节前后学习,然后开展校园、家庭植树活动,儿童感受深刻,通过亲身实践把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培育并持续美的行为。

3.单元内教材重构

从总体上来看,教材是按儿童的成长逻辑、生活逻辑和认知发展逻辑编排的,但有的单元四课可以调换顺序,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风儿轻轻吹》《花儿草儿真美丽》《可爱的动物》三课是并列关系,它们与《大自然,谢谢您》是分总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个单元按照总分关系来实施,即先上《大自然,谢谢您》,让儿童整体地感知大自然的美丽与恩赐,再上其他三课。这三课可以自由安排先后顺序,不影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然后再指导学生为本单元画思维导图,从中理解“我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从而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恩大自然。

4.课内教材重构

教师可以就一课教材进行再创造,或裁剪,或丰富,或整合,使之更有利于引导儿童理解美。如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教材中“铃声告诉我”板块旨在引领儿童熟悉学校生活中不同铃声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行为规则,并能对校园号令做出正确的回应,培养规则意识。儿童在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认识上课铃、下课铃。如果课堂上只是教儿童感受上课铃和下课铃,理解其含义,就忽略了学情,无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在播放上课铃后,又播放了其他学校的上课铃和几十年前用铜钟敲打的上课铃,让儿童聆听多种优美的上课音乐铃,聆听古老的、富有历史感和沧桑感的上课钟声,懂得虽然施号工具不同,声音不同,但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告诉大家上课了。这样就丰富了教材,拓展了教材的宽度和深度,让儿童感受到时代变了,地域变了,铃声变了,但是号令不变,遵守规则的公共意识不变。在变与不变中凸显了规则之美,引领儿童做出遵守规则的美的行为,培育德性,获得实践智慧。

三、丰富课程创造美

教材是我们实施课程的重要依托,但是仅仅用好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基于教材,开发拓展丰富多彩的课程主题活动,引领儿童创造美的生活。

1.阅读经典美

朱光潜主张美育与民族命运、美育与政治、美育与社会秩序的统一,强调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来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强调知行合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组织儿童通过阅读经典培养审美情趣,追求知行合一。比如,完成一年级上册第15课《快乐过新年》教学后,可以开展“迎新年”诗会,诸如让学生朗读、演唱古诗《元日》,想象古人过新年的画面,启发他们梳理自己的过年经验,融通古今,比较异同,在研究民风民俗的变与不变中体验春节的喜庆和生活的美好。同时,还可以读童谣《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

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对联贴门口。

除夕万家人团圆,欢天喜地过大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补充富有民族特色的童谣,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声律美的享受。儿童通过对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本的审美,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情和理,能达到“以美启真”的美育效果;民俗文化所具有的优秀文化品格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儿童的精神气质,实现“以美化人”的目标。

2.创意作业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究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低年级儿童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成为儿童自主探究与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让儿童在动手动脑完成创意作业中实现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之后,结合第12课《我的環保小搭档》,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我的环保小搭档”主题展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意作业,让他们享受“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之美。

3.实践活动美

王国维将“美育”的概念引到中国时,人们理解的美育思想所指的只是“心育”或“情感教育”,而“身体”这一美育的主体往往被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从身体出发,创造实践机会,解放被规训的身体,激发学生的身体意识,开启被蒙蔽的感官通道。实践活动从身体经验再到心灵感悟,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课程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美育效果。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第4课《试种一粒籽》后,让学生试着种下一颗种子,指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成长过程,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来。同时,组织分享会,互相欣赏劳动成果,让学生领悟到“我和种子一起成长”的美妙,体验生命的美丽,从而敬畏生命,实现从关注知识技能到关注德性成长的转化,使学生从亲身体验的种植实践中获得道德成长和审美能力提升。

4.节日生活美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儿童喜欢过节。我们可以创生顺应儿童的节日活动,引导他们用节日活动去体验,用实践去演绎,用智慧去创造,在开放的课堂里享受美好的课程生活。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教学后,我们在年级组内开展“游戏节”活动,并邀请父母一起参加。儿童玩游戏、编游戏、画游戏、唱游戏、写游戏,其乐融融,乐不可支,培养想象力,发展表达力,提升创造力。再如,学完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举行了新年音乐节,让学生用优美的歌声庆祝新年,谱写美好的童年生活。

人类文明的传承是美的根本。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崇美立人正是顺应美育要求而创生的教育理念,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儿童自由心灵的建构,过更美好的生活,追求人生幸福。“教育本体的、内在的、直接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幸福的人。人生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3]

我们主张道德与法治课程崇美立人,以美化人,引领每一个儿童过更美好的生活,成为更美的自己,收获幸福人生。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 JK12-ZB1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班级父教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a/2018/02/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35-40.

[2]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9(09):9-13.

[3]班华.享受和班主任朋友共同成长的快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创造美道德与法治
音乐,让语文课堂更“美”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