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意义

2021-08-26 21:33廖廷文
求知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德育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注入德育灵魂,为高中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展开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实现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提供更多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以供教师借鉴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历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3-0085-02

引言

传统的历史教学思想是让学生将历史事件及其发生时间和意义死记硬背下来,这不仅会消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会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起到反作用。历史应该是一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深刻理解民族精神、气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更不容忽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让学生铭记历史,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是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立身之本。当前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技术过硬,还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为心智尚不成熟的高中生铺平良好性格品质形成的道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更多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但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对高中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正确对待和筛选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外来文化,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不良风气。高中历史涵盖面较广,人文性较强,因此高中历史是德育的“温床”,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科目。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只有自主对历史进行剖析,并在过程中对历史进行发扬、传承和借鉴,才能够深刻理解历史,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一)培养学生爱国思想,渗透德育

高中历史不单单是历史的记录,还具备较强的借鉴性。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形成以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一路走来何其艰辛,我国先民利用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将文明流传利用了下来。近代中国虽经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但是这个过程中却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如林则徐、邓世昌等,他们有些人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事迹无一不感染着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铭记历史,将历史内化于心,始终保持一颗爱国的心。教师应该讲述这些英雄的事迹,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用行动影响学生,渗透德育,并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教导学生时,教师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和自己的同事相处,教师应该团结互助、心胸宽广、讲信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以正确的历史观为德育的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是德育的执行者,是历史教育的先行者,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文化素养,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染和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自己榜样的力量,为顺利地渗透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合历史故事,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中国历史中有无数个战斗英雄,有无数个爱国人士,有无数个具有优秀人格的人物,他们都是良好的历史教学素材,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在这些名人的熏陶下,学生可以完善自身的人格,并在形成优秀品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一,坚忍不拔、奋发向上品质的教育。比如,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读了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后,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而陆机不信这样的人能够撰写出《三都赋》,并嘲笑左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对于这样的羞辱,左思没有被影响,仍进行自己的创作。他听说张载曾游历岷、邛,就多次上门求教,左思经过广泛查访以及对资料进行潜心整理,之后专心致志奋笔疾书,在他的房间、篱笆甚至是厕所都有准备好的纸笔,只要有了灵感就将词句随手记下,并反复修改。经过十年奋战,左思最终完成了《三都赋》,以至于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传奇。认准行动目标,不被外人影响,左思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才写出了这部杰作。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赋予历史故事教育意义,以此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坚强意志,让学生形成积极有为和奋发向上的态度。

第二,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文明礼貌是我国德育的重中之重。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一直是我国学生需要秉承的优良作风,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历史故事“程门立雪”中,杨时和游酢去拜见程颐,但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两人不好打扰程颐,就站在屋外静静等候程颐醒来。这时天下起了大雪,但二人始终恭恭敬敬等待。程颐醒后,发现二人还在门外等候,此时外面的积雪已经一尺多深,但杨时和游酢却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历史故事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步渗透德育,让学生继承并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四)强化学生的爱国教育,培养民族情操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历史教学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使命,还肩负着高中生德育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使命。在品德培养中,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是学生必须具备学习的精神和品质。因此,教师应该先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进行近现代的历史教学之前,应该着重为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对古代历史进行回顾,温习古代历史知识,并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抱着对我国祖先的崇敬之情去学习。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近代中国遭受了无数的屈辱,学生无比崇敬的心情一下子跌入了低谷,迫切地想了解之后我国是怎样结束这段屈辱的历史的,并在后续的学习中了解到社会各界人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为民族的振兴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从而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具备爱国主义情感。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德育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历史故事和事件渗透德育,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并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起义.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1(Z1):56-57.

[2]甘孝龙.在探究中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历史课程德育方法探析[J].学习月刊,2013(2):115.

[3]欧珠拉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15-16.

[4]邹玉兴.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科技风,2010(18):18.

[5]张迎东.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154.

[6]马 雪.谈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15-116.

作者简介:廖廷文(1967— ),男,甘肃定西人,中学副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素质教育德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