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借鉴

2021-08-26 02:37李文佳
音乐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秦腔二胡小提琴

中国最早的小提琴作品《行路难》起源于1920年,从此,大批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融合作品开始出现在小提琴领域中。这些音乐作品集成了许多的民俗元素和民族特性,为小提琴等西方乐器开创出一条成功的中国化之路,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是中国杰出的小提琴作品之一。在演奏和教学中,笔者发现此曲中有大量民族器乐的元素,掌握此曲独特的演奏风格对于小提琴演奏者而言是一大难题。因此,选择此曲作为例子,从这首音乐作品的风格、音乐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探讨小提琴演奏中如何对二胡演奏艺术进行吸收与运用。希望通过此文可以尽可能全面地将笔者在学习演奏该作品中的经验归纳总结,一方面为自己的知识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研究、演奏该作品的小提琴学习者们提供理论依据,无论在教学研究、演奏实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一、作品简介

(一)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

许多人熟悉的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是由张长城、原野创作的同名中音板胡独奏曲移植而来的。这首音乐从1959年流传至今,深受表演者和观众的喜爱,是一首红色经典之作。[1]这首曲子描绘了陕北的革命历史,它旋律动听,扣人心弦。创作者张长城是陕西省渭南县张家村人,是有名的板胡演奏家。

(二)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

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是赵薇于1964年根据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改编而成。当时的赵薇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是管弦系的学生,为了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将西方乐器民族化的呼吁,学习了很多地方的戏曲和民间音乐。1964年到1965年,她把她的学习心得与实践相结合,把二胡的演奏手法融入小提琴演奏技巧中,例如:抹、滑、抖、半升等;并把小提琴的双音、和弦、和声和G弦的音色加入原有的曲调中进行有机的融合。她的这一尝试把中国民间音乐的审美特征与演奏技巧融入了小提琴之中。这首音乐作品在今天广为流传,受到了广大小提琴演奏者的喜爱。

二、审美特征

一部音乐作品是由其创作背景、情感内容、旋律结构、区域风格等审美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因此,想要把握作品整体风格去进行实际演奏就需要了解作品的音乐审美特征和它的构成因素。

(一)创作背景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二胡的创作领域中,一些作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民淳朴的革命情怀,例如:《山村变了样》《春诗》等。这些音乐作品赞扬了美好的生活、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红军哥哥回来了》也属于这个时期的杰出作品。1959年初,作曲家张长城和原野共同创作了这首乐曲,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李季所写的叙事诗《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首诗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是关于一对年轻的恋人在陕北革命根据地三边地区的爱情故事。在口语化叙事诗的形式下,两位作曲家回忆了红军长征到陕北根据地的艰苦历程和八年抗战的胜利情景。[2]红军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卫国家和人民的伟大功绩激励着作曲家创作的兴趣。因此,乐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成为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歌颂了为新中国成立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表达了普通人民对红军的深厚友谊,有着明显的历史特征和时代气息。

(二)曲式结构

《红军哥哥回来了》这首乐曲作品是A、B、A1单三部曲式的结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的变化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的美感所在就包括了这种比较和重复。音乐的第一部分是欢快的旋律,它以模仿锣鼓节奏型为主,随着节奏型越来越紧凑,可以衬托出更红火的气氛,它显示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热烈欢迎。第二部分放慢节奏进入慢板,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红军深厚的鱼水情谊以及描述了送别红军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接着,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速度也加快了,好像人民群众在演奏锣鼓音乐,红军战士在人民群众的告别中继续踏上征程。

(三)艺术特征

1.陕西音乐色彩音

张长城先生在创作《红军哥哥回来了》的时候,整合了陕西许多地方的戏曲元素并进行应用。想要演奏出的音乐作品具有陕西风格,应该先了解陕西音乐的音色和音阶特点。陕西大部分的戏曲,比如秦腔、迷胡、楚川腔等,都有一个独特的音阶:即4、7二音的音高不同于十二音的平均音高。“4”高于平均律的“4”但低于“#4”(称作“微升4”),“7”低于平均律的“7”,但是高于“b7”(稱为“微降7”),它们都是陕西音乐中的调式色彩音。[3]这两个音在不同的旋律和运用中音高不是固定的,有着游移的特点,在演奏中不能保持一成不变。如秦腔里“欢音”、“苦音”两类曲调中的4和7的游移性就有着不同的特点。“4”在“苦音”曲调基本上是原位,而在“欢音”曲调中则略高于原位“4”。“7”在“欢音”曲调中基本是原位“7”,而在“苦音”曲调中则低于原位“7”。[4]如:

谱例1

谱例1中的乐句,便是典型的“苦音”曲调,加入了苦音腔中的特性音“微降7”(此处的“b7”应是低于平均律“7”但又高于“b7”的“微降7”),这种表演更符合陕西戏曲的一般风格,它是乐曲独特陕西韵味的其中一个来源。

由此可见,陕西音乐当中的音阶也属于民族音乐里的独特的音阶之一。正常情况下,这两个色彩音的升降变化不会在谱面上进行标注,需要演奏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聆听更多类似的作品,慢慢地去体验和模仿,才能发挥作品的韵味。我们在学习演奏该作品时想要掌握并演奏出它独有的风格,可以通过反复听二胡版本的音频并总结归纳找出谱中所出现的色彩音片段再去进行练习。只有去接触它、学习它,在实践中把握它的规律,这样才能将我们所学到的技法在民族乐曲演奏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2.秦腔

秦腔,又叫做梆子腔,出现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戏曲,也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陕甘地区在古代属于秦的领土,因此,那里所流行的剧种就叫做“秦腔”。[5]秦腔的表演风格不羁、率直、淳朴,曲调音域跨度较大具有夸张性,而且技法十分多样化。有两种类型的秦腔戏曲演唱风格,分别是欢音腔和苦音腔,苦音腔最能表现出秦腔的风格和特色。在表演苦音腔的时候,乐句情感深沉哀怨,激情澎湃,适合表现悲伤和愤怒,想念的情绪与场面。表演欢音腔的时候,乐句情感欢快鲜明,刚强而有活力,适合表现喜悦、欢乐、活泼的心情与场面。[6]而《红军哥哥回来了》是将苦音腔和欢音腔的音乐特点分别结合到了不同的乐段中,以此来进行创作。如:

谱例2

谱例3

从谱例2和谱例3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话的旋律分别用了欢音腔和苦音腔这两种风格。第一条谱例中的“i”(即C音)—“6”、“i”—“3”的音程进行具有典型秦腔欢音的音调特点(见谱例2)。[7]第二条谱例则加入了大量苦音腔中的特性音“微降7”(见谱例3),并且“4”—“微降7”、“2”—“4”、“2”—“5”的音程进行也皆符合苦音旋律的音调特征。[8]

3.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一种非常典型的地方传统歌舞剧,也有人把它叫做“闹秧歌”“闹社火”等,大部分的秧歌都是出现在延安、绥德等地方。它历史悠久,内容多样,形式丰富。[9]陕北秧歌的音乐是由唱歌以及用来伴奏的乐器这两个部分构成的,用来伴奏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有鼓、锣鼓、小锣、梆子、唢呐等,演奏效果铿锵有力且响亮,节奏感很强烈,音乐风格直爽。《红军哥哥回来了》第一段当中的第一个乐句(见谱例4)就是模仿了陜北秧歌音乐中的锣鼓的节奏,并结合唢呐的演奏风格,响亮而淋漓真实。该乐句模拟锣鼓节奏的疏密变化把乡亲们翘首期盼红军归来的焦急以及铜锣敲起来、秧歌扭起来的画面渲染得热闹红火。

谱例4

4.碗碗腔

在秦地,除了秦腔以外,老百姓还喜欢一种戏剧——碗碗腔。碗碗腔,是陕西省地方戏剧,它以使用一个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而闻名,又叫做“阮儿腔”,因它主要打击节奏的乐器为阮咸而被人们所知。碗碗腔唱腔结构是板腔体,碗碗腔的歌词通俗而优美,音乐悠扬悦耳。民间流传着“一清、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的说法。

《红军哥哥回来了》中的第二部分的抒情的慢板(见谱例5)就是与碗碗腔的音乐风格特色进行了结合,优美的旋律萦绕不散又充满了叙述性。

谱例5

三、演奏分析

在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的实际演奏中,演奏技巧和方法不同于演奏西方音乐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原貌、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演奏者需要进行具体的演奏分析(包括地方性、民族性和情节性等因素)。

(一)听觉的调整

小提琴是西方乐器,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时,有必要区分“同音在不同音乐体系下的微小差异来求得正确的音”,防止到最后出现形似神不似的现象。《红军哥哥回来了》这首小提琴曲是具有典型陕西风格的音乐作品,演奏者需要在充分了解陕西音乐演奏技巧特性的前提下,对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和鲜明的曲调色彩进行表现,以体现音乐的精髓所在。

例如,《红军哥哥回来了》中的陕西音乐的色彩音,4和7两个音符的音高有不同的升降变化。因此,在演奏前,首先要了解每个乐句的组成,分析乐句中的音高变化,在表演中服从自己的听觉,利用耳朵找到两个音符之间的真正区别。在训练时追求完美,每一个音都要反复地训练。耳朵作为分辨优劣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不管是训练还是演奏,都一定要时刻强迫自己多听多想。

(二)演奏技法的融合

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为了加强音乐的色彩以及感染力,结合了大量的民间戏剧乐器的技巧,如:滑、压、抹等。改编成二胡作品时用到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法:滑音、搂弦、揉弦等。最后,赵薇老师在将其改编成小提琴曲时又将曲中几项极为影响作品演奏风格的二胡演奏技法和表现方法移植到小提琴的演奏中,与现代小提琴演奏技法完美融合。

1.右手技巧

在这首作品中,小提琴演奏需要参考二胡运弓的方法和弓法的特点,这对于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深刻表达音乐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1)运弓

同样是运弓,由于演奏者右手位置的变化、弓的移动速度以及弓段的使用等不同,参考过二胡演奏方法的小提琴运弓也会表现出完全不同风格和音乐情感。

在小提琴曲《红军哥哥回来了》中,慢板中的连弓在演奏时需要长时间的呼吸和深厚的力量。其中,在描写女性特征的句子与小提琴的日常演奏的习惯不一样,要用一个看似断开了但实际没有断的连弓,使音断神韵不断,表现出女性羞于启齿而不言。例如,下面两个乐句(见谱例6、谱例7)中的小附点节奏型尽管用连弓演奏,但是,如果仅仅演奏普通的连音就会降低音乐的吸引力。应该在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之间使弓停顿片刻,并感受运弓背后气息的存在,勾勒出一种似断非断的感觉,即音断而意义犹存,并将弓子的重心后移到十六分音符上。这种组合的运弓更加形象而生动地再现出中国音乐的魅力和审美内涵。

谱例6

谱例7

(2)颤弓

小提琴与二胡同为弓弦乐器,同样有这一项技术,二胡演奏中叫颤弓,小提琴演奏中叫颤弓、碎弓或抖弓。

在二胡演奏中,颤弓使用弓子的弓尖部分,演奏者将右手移动到弓尖,快速抖动,让琴弦发出均匀的颤音。二胡的颤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主要用于音乐的高潮部分,给人一种冲击感,表现出宽广的意境、豪迈的精神以及紧张的情绪,也适合表达幽默和有趣的情感。

在这首具有陕西风格的音乐中,小提琴需要模仿二胡使用比正常的力量大得多的颤弓,使音色产生强烈的强弱变化效果,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见谱例8)。当用小提琴演奏这个乐句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手腕的抖动,除了有意识地绷紧上臂外,还应该稍微抬高下臂。与此同时,把弓移到靠近弓尖部分的地方,利用上半弓或接近弓尖的弓段接触琴弦。这可以很好地解决发音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问题。在演奏该句中渐强和渐弱的变化时,除了控制好手指和手腕的力度以外,还应同时调整拉弓的轨道位置:标记弱的地方弓子靠外轨(即靠近指板)演奏;越强的力度越贴近内轨(即贴近琴码)演奏,同时施加弓压,这可以使强和弱的对比更强烈,使音乐更有张力,情感更加强烈。

谱例8

2.左手技巧

(1)搂弦技法

搂弦又叫做搂揉,搂弦这一技法源于秦腔板胡,它是陕西戏曲伴奏乐器板胡的表演中常见的技法,主要由压弦和揉弦两个动作组成,它是陕西音乐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项技巧是中国乐器独有的,小提琴演奏这首作品时需要将二胡的这项技巧进行移植。具体方法是:用左手的手指压在一起按弦,对琴弦施加一定的压力,以达到音符的实际音高,产生音效浑厚、圆润。[10]搂弦的演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演奏者依据风格以及个人感受和审美需要来演奏的。根据音程的关系,可以将搂弦分成三种类型:四度搂弦、三度搂弦和二度搂弦。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中,四度搂弦和三度搂弦被多次运用。

(2)揉弦技法

揉弦是小提琴和二胡左手技法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具有调节、突出音乐旋律、美化音色的功能。不同的揉弦方法会体现不同的艺术特点,是体现作品风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首作品中的揉弦方法与小提琴日常演奏习惯非常不同,需借鉴二胡的揉弦方法——迟到揉弦。迟到揉弦是一种介于揉与不揉之间的一种揉弦方式,通常用于比较慢的曲子或段落当中。

(3)滑音技法

滑音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段被广泛使用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小提琴和二胡中都有的一种演奏技巧。在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中,滑音主要是通过换把产生的,形式比较单一。而在二胡的演奏技巧中,滑音种类多样,在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中,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内涵。

在中国民族风格作品的演奏当中滑音是不能缺少的,是反映地方风格的重要手法之一。陕西音乐中常见的滑音有大滑音、上滑音、揉滑音、下滑音、颤指滑音等。根据二胡曲改编的小提琴独奏作品,为了不丢失原曲的民族演奏风格,滑音的运用应在原来二胡独奏曲的演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在《红军哥哥回来了》这首小提琴曲中,主要借鉴了二胡演奏中的大滑音和回滑音两种滑音技法。

第一種:大滑音。

大滑音的主要特征有滑距大,滑移压力强。谱例9是曲中多次出现的主题片段,此处运用到的是这种较大音程距离的大滑音,使音乐变得有趣和富有人性化。

谱例9

第二种:回滑音。

回滑音是指本音下滑(通常是二度)再上滑回本音的过程。在演奏中,要注意把握其时间值和滑动速度,才能达到相应的音乐效果。在这首作品的快板中经常使用带音头的快速回滑音,谱例10中的“1”和“5”如果根据谱面的上滑音来演奏的话,音乐就会略显苍白,使用有着棱角的快速回滑音能够体现陕西的人民正直的性格。慢板多用滑速稍慢的回滑音,这种柔情缠绵的语气更生动地表达主人公的声音,讲述怀念的情景。谱例11开头的“5”和第二拍中的“1”都是用这种演奏方法进行演奏。

谱例10

谱例11

总的来说,在各种创作思想的影响之下,现代的中国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同时,依然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将中国民族乐器独特的声音、独特的技巧和独有的魅力传播并融合到小提琴音乐中。这不但使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更加多样,而且为西方乐器以民族审美观念表达当代内容提供了方向,更为在艺术多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如何奏响中西文化的和弦之音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夏都凤:《析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的创作及演奏特色》,《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59—61页。

[2]侯杰:《张长城与板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乐器,2013年第4期,第70—73页。

[3]陈笑如:《“秦派二胡”艺术初探》,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

[4]金伟:《陕西风格的二胡演奏手法特点》,《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第38—40页。

[5]梦华:《图解国学知识全新图解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版,第617—618页。

[6]李永平、魏月爱:《陕西文化概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7—130页。

[7]潘哲:《秦腔音乐分析一论秦腔传统曲调及其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0页。

[8]潘哲:《秦腔音乐分析一论秦腔传统曲调及其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9]李慧娟:《陕北秧歌的文化生态研究》,西安工业大学,2017年版。

[10]王岑:《“秦派二胡”的演奏技巧分析及发展现状》,聊城大学,2018年版。

李文佳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秦腔二胡小提琴
Hey Diddle, Diddle
二胡悠悠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Pear Concert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