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本土 深植时代

2021-08-26 02:37钱今帼李烁
音乐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长白民族传统

钱今帼 李烁

《礼记·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阐释了音乐的创作是由于外物的感动,其音乐的表达从而形成精神上的共鸣,故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从而揭示了音乐亦依靠第一性之物质从而实现第二性之精神的唯物发展历程;我国现今民族音乐的创作既得益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之功,又得益于中华民族时代发展造化之功,尤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所以,其音乐作品的创作应引传统文化之源头活水,音乐作品的表达应体现“仁者爱人”的精神昭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党在新时期对文艺工作者提倡的创作方向,亦是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中践行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民族音乐作品能否坚持体现中华传承之文脉,彰显时代中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推介作用,显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力和活力,在作品的创作中,不断提升其创新力;在作品的欣赏和体验中,感受国乐的艺术魅力;在作品的内涵表现上,不断呈现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抓牢时代契机、发扬中国国乐的重要准则。依照此准则,由吉林艺术学院校友、中央民族乐团作曲家王丹红作曲,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郑艺进行文学创意,中国歌剧舞剧院指挥家洪侠执棒,吉林艺术学院出品的大型民族交响神话诗剧《大爱长白》无疑是聚焦文化建设发展,立足时代,发扬中国国乐,体现仁者大爱的优秀作品。

一、汲养·供养——《大爱长白》是透视传统文化的时代解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植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大爱长白》的文学创意理念。作品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长白山脚下优秀的民间故事,加以文学提炼、修饰,通过“长相守,到永久”的个人长情誓言到“博爱、大爱”的仁者无疆的价值取向升华,实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创作。《大爱长白》完美抽取了神话故事的爱情主题和博大情怀,通过艺术加工,重新将这种审美观念承载在长白上,呈现了这部作品的故事构架和情感依托。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时代发展的眼界进行解读,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供养,《大爱长白》的文学创意完成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价值应用闭环。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是核心概念。《孟子·离娄上》指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内涵与结构。《大爱长白》的文学创意正是以此为基础,其塑造的“善修身,怀仁爱”的少年白杉人物形象,以其能在族人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行舍小家、为大家的英勇之举,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国、家权衡的正能量价值观。通过故事的逐层展开,投射出了具有仁爱精神的价值观照。整个故事脉络以积极、向上的主题引出,以爱情故事发展为引线,将心系万众的大爱主题在神话诗剧的高潮部分烘托、诠释出来,显示了主人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家国责任意识。通过神话诗剧的方式,为当代年轻人树立了一座意义高远的审美高塔和精神丰碑,并不断启发年轻一代对小爱、仁爱的深刻思考。

運用古典文学笔调进行故事讲述是《大爱长白》的又一亮点。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运用半文半白的写作手法,体现了意趣浓郁的文学之美,兼收古文与现代文学的韵致,凝成了一部阅读感极佳的文学长诗,充分展现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作品雅致、古朴的传统文学质感,将阅读者带入了水墨般的故事意境。

二、融汇·融通——《大爱长白》是发扬民族音乐的求新创作

《大爱长白》以“民族管弦乐”的艺术形式构筑了多维度的艺术表现空间,并融合了民族器乐与声乐的特点;以器乐主角人物形象和声乐主角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通过独奏、合奏、独唱、重唱的方式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展现了故事的戏剧性。

《大爱长白》以童谣的方式开篇,运用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旋律跌宕起伏,主题动机贯穿神话诗剧始终,以细腻、唯美的音乐元素修饰音乐织体,形成了一部乐思连绵不绝、乐段一气呵成的民族管弦交响乐。作品以西方作曲技术将东北地域文化中的音乐特色完美呈现,在原有的东北传统音乐形象上加以修饰,呈现出了一幅全新的长白地域音画,并通过提取地方的民歌素材以及曲调、唱段等音乐元素,符合了时代中长白山文化形象,更蕴含了在传统中承袭、在时代中发展的审美趋向特点。

《大爱长白》不仅在音乐的体量上对民族管弦乐进行了扩充,更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体裁上进行了细致的打磨和突破。这部作品的体裁、形式不同于单纯的民族管弦乐。在器乐的编排之上加入了合唱的部分,形成了在音乐发展动力上的双重音色,亦赋予了作品双重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一部民族交响合唱,在九个乐章中,器乐和声乐部分交相呼应,既有协作又有对抗,体现了以民族管弦乐为蓝本的西方作曲思维,在器乐部分,西方作曲的配器效果得以充分体现,加之现代的新式乐器点缀,使得民族管弦乐呈现出了恢弘的音响声场;在重唱部分,有着西方古典清唱剧的形式美和震撼效果;在独唱、重唱部分,又体现了歌剧式的音乐形象的舞台美感和戏剧张力,形成了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民族管弦交响乐的形式,尤其是在声乐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器乐音乐形象的塑造——不仅用声乐独唱代表男女主角,还用两件独奏乐器代表了男女主角,加之合唱队的烘托,形成了一部形式更为丰富、丰满的音乐体裁——民族管弦交响神话诗剧。

力求发扬民族管弦乐的艺术高度和形态是《大爱长白》这部作品的音乐创作要旨。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民族音乐逐步呈现到世界音乐舞台当中。一系列充满着浓烈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原创作品涌现出来,《高粱红了》《奔月》《神话中国》《玄奘西行》等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的民族音乐作品呈现在世界音乐舞台之上,《大爱长白》优秀的艺术表现力不仅展现了民族音乐更为丰沛的艺术魅力,更显现了我国民族音乐强大的创作动力和优异的创新潜力。

三、推行·践行——《大爱长白》是呼应文化自信的文艺举措

《大爱长白》系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原创资助项目,该作品的问世是推行国家艺术基金发展的一项举措,是响应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打造文化品牌”的一次有效推行。大型民族管弦交响神话诗剧《大爱长白》赋予长白山一份全新的精神内涵。《大爱长白》自创作完成之后,先后在多地进行展演,观演人数超过万数。作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手段的推广,逐步打造了一张符合时代审美立意的长白文化名片,通过持续的推广,将“大爱长白”的形象和寓意逐渐注入长白山文化之中,久而久之,將有效地拓展长白山旅游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对长白山这一旅游名山的形象树立和文化传播起到深远的影响。

《大爱长白》极力打造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高度,将转变东北音乐文化在众人印象的固有形态,提升吉林地域的文化形象与艺术格调,彰显当代长白山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

作品创造性地修饰了长白山爱情传说的文本,通过音乐将故事呈现得唯美、动人,既彰显了国乐的艺术魅力,又传递了仁爱永存的人文关照,更弘扬了具有中国气派的主旋律。同时,《大爱长白》以民族管弦交响神话诗剧综合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用音乐讲述了一个唯美的中国故事,同时,作品亦是一幅集地域风光、人文风情、民族精神水乳交融为一体的长白音画,对推介长白旅游文化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大爱长白》这部作品立足传统文化,将中华民间传说中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当今时代特点相结合,底蕴深厚,涵育人心;作品立意深远,主题鲜明,寓意积极向上,音乐大气恢弘,符合了时代下的中华文化审美,不仅能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情,更能彰显我国悠久且优秀的历史文化。

通过《大爱长白》所彰显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于小爱、大爱、博爱、仁爱的解读与诠释,将带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亦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传承的重要体现。

随着《大爱长白》的上演和推广,作品所彰显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国乐魅力都得以体现,作品以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将民族管弦交响神话诗剧这一形式得以完美呈现,不仅塑造了一张特点鲜明、立意深远、底蕴深厚的长白名片,更显示出了文艺工作者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新时代文艺创作精神的深刻理解。

深植传统文化沃土,绽放时代文艺新蕊,以时代发展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和有力弘扬,《大爱长白》这部作品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秉承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一正确理念,更是展现出了民族管弦乐的无限创造潜力。《大爱长白》将在提升地域文化品格和丰富当地市民文化审美格调上具有长久的影响,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无限的发掘潜力,更彰显了“扎根沃土、深植时代”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和长效的文艺创作思路。

钱今帼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李 烁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长白民族传统
MINORITY REPORT
秘密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助学老人马长白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