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视域下助产学教学改革初探

2021-09-01 04:19危祝平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助产课程体系

危祝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中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坚持以德树人,面向医疗和妇幼保健等机构,培养从事临床助产和母婴护理保健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2012年在国家重视助产专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下,我院虎岭校区——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以下简称“虎岭校区”),积极探索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从2017年至今,护理、助产、药剂等专业陆续与省内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职与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从2019年起,专业技能作为一门单独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其考试内容为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助产学是助产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学业水平考试范畴,属于“3+2”分段培养项目。如何实现以上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助产学教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及素质,推进“3+2”分段培养项目进一步发展,是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笔者作为助产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助产专业助产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1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体现院校合作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高职专业办学目录中,助产专业均附属护理大类,导致各院校助产专业课程设置倾向于护理的内容,而现行的各院校助产教育无独立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基本是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上增加专业课程,如助产技术、妇科护理、优生优育等。因此,构建独立的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尤为迫切。结合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医学专业教师应联合省市县级医院一线护理、助产、临床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建设,重新梳理和完善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研发贴合本专业的立体校本教材。教师通过定期企业实践采集的各种病例、最新理念、技术,经对应学科教研组详细研讨后,制作成各学科教学所需典型案例,将三者纳入各专业校本教材,并上传至学校课程平台资源库供师生线上线下使用,丰富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内容,实现理实一体化。以临床岗位工作内容及职业技能要求为出发点,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护考”)大纲,将考试内容融入校本教材,使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与护考、学业水平考试对接。

2 在课程教学方法上突出教考合一

研读2016年至2020年护考大纲,总结助产学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变动之处(见表1)。对比发现,内容调整1处,数值变动1处,内容增删2处,教材描述内容更为严谨详尽。可见,考试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注重对疾病临床表现的考核,为使教学进一步与护考接轨,笔者抓住本学科内容专业性强、枯燥乏味、不易理解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理论→示教→练习→考核”模式,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即课程导入(B)→学习目标(O)→课前摸底(P)→参与式学习阶段(P)→课后测试(P)→课后小结(S)。笔者每次开展实训教学时,按以下流程进行。以贴合临床工作的生动导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巧妙展示本次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将临床情境细化进课堂→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课前测试反馈,获取学生对该模块的预习情况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环节→通过实训多元评价体系发现学生对本模块的掌握情况→最后及时总结巩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该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坊,已有文献报道此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应用效果[1]。通过将我院虎岭校区2019级助产专业各班级作为教学对象,就助产学学科进行问卷调查,86%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示满意,80%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多应用该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表1 2016—2020年护考大纲助产学知识点不同之处

3 在实训操作评价体系上体现产教融合

2015年全国助产调研结果显示:11省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对助产学生能力及素质培养待加强的选项中,在首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中职生在校完成2年理论学习之后,第3年进入企业实习,那么如何在学生实习之前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呢?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实际出发,中职教育应建立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新型教育模式[2]。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学中应加强和注重院校合作,引企入校,强化操作技能实训。院校双方协同制定贴合助产实训技能操作评价体系,融入具有助产专业特色的思政理念,确定岗前操作技能“生生过关”的考核手册,规范每项操作的考核标准,细化具体项目,使操作技能对接岗前职业标准,规范和强化学生完成操作技能的量化标准。每位学生在实习前,必须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岗前强化训练,经企业实践机构考核“过关”后,才能跟岗实习。如实习及新入职的助产士必须重点掌握以下操作技术:产前检查的腹部四步触诊、骨盆外测量、正常分娩接生(含产时外阴消毒、铺无菌巾、助产术、新生儿出生时护理)、会阴切开缝合术、产程图的绘制、新生儿沐浴、抚触等,以上操作均列入“生生过关”考核手册,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

4 在课程内容重构上凸显实践重要性

中高职以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职业属性是其根本属性,在理论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目标[3]。当前教育正在开展“三教”改革,医学院校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优化教材学习内容,使之与企业有效衔接,缩短两者间的距离。在重构课程内容上,适当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我院虎岭校区助产专业助产学教材为例,进行课程内容的初步改革(见表2)。

5 结语

在中高职衔接的视域下,为顺应助产岗位需求,助产教学也应以职业需求为依托,紧扣岗位需求,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学业水平考试和护考、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教学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助产课程体系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PDCA循环在护生中医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