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2021-09-01 04:19封青川杨新梦燕佳辉程晓丽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节思政

封青川,杨新梦,燕佳辉,郑 皓,董 慧,陈 辉,程晓丽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育才育人的时代重任,教书与育人两者并重。尤其在育人环节,除了传统的“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之外,“课程思政”式的隐性教育亦成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创新型教学形式。“课程思政”并不是特指的课程,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情怀、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之中的教育理念[1-2]。“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拥有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及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内容,是“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的重要指示。许多高校积极响应,纷纷进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医学遗传学作为高校基础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前沿学科,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若对其进行深挖妙用,能满足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时代诉求。

1 融合教学实践的途径

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医学基础教学之中有多个途径。首先,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由于医学遗传学科发展迅速,相关基础知识繁多,相对后期临床教学,前期基础医学课的学习较为枯燥,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挖掘并利用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思政素材,运用网络教学、音视频等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图、文、声并茂的新型课堂[4]。其次,在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案例[5],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医学遗传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发扬医学遗传学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此外,在课外活动环节,可鼓励学生借助时下流行的“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6],将专业知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极具趣味性、创新性、挑战性与可复制性。各种不同的融入途径可以交叉并用,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基础教学之中。

2 教学实践环节融入思政知识的案例

2.1 理论课程教学环节

糖尿病教学环节:在古代,中国就有许多关于糖尿病的研究。如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有“消渴证”“消渴症”的记载;隋唐时期的甄立言在《古今录验》中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的描述;唐代的王焘据此在《外台秘要》中记录了他亲尝父亲小便,确认其父患有糖尿病,并通过控制饮食为其父治疗糖尿病的事情,尤其是王焘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确认并治疗糖尿病的案例,对后世医学界有重要影响[7]。通过讲述中国对糖尿病的认知历史与杰出贡献,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还能让其体会到古代医学工作者事必躬亲、不畏艰苦、注重细节、敢为天下先的医者精神。

血友病教学环节:19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血友病A案例。血友病A又被称为“皇室病”,这一称呼正是得名于维多利亚女王家族。维多利亚女王的父母都不是血友病A患者,但她是第一代血友病A致病基因携带者,与其表弟阿尔伯特亲王结婚后,该致病基因在其子孙后代与欧洲多个国家皇室通婚的过程中,传播到了许多欧洲皇室成员身上,且患病者均为男性。血友病A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女性只有在两条染色体X均携带致病基因时才会发病,这在实际情况中很少发生。血友病A并非只在皇室中存在,之所以被称为皇室病,一方面是因为古代皇室拥有记载详细、保存完好的家族谱系,从而出现了幸存者偏差效应;另一方面,从遗传负荷角度来看,由于维多利亚女王家族的近亲婚配增加了隐性有害基因的纯合子概率,增加了群体的分离负荷,造成有害的遗传效应,使得家族内血友病A发病概率更高[8-9]。通过挖掘血友病背后的历史故事,分析其遗传学的发病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避免近亲结婚。

Down综合征教学环节:现代医学手段越来越发达,许多遗传性疾病,如Down综合征等均可通过产前筛查进行诊断[9-10],但仍有不少遗传病患儿降生。比如被称为“天才音乐指挥家”的舟舟就是一位Down综合征患者。他出生在音乐世家,在父亲的引导下,成为一名音乐指挥家,曾在三大洲5个国家指挥交响乐队,他的经历被拍成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身患疾病的舟舟积极进取,通过不断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父亲不抛弃、不放弃的责任感以及耐心鼓励教育的态度值得尊敬。可借此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关爱特殊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血红蛋白病教学环节:血红蛋白病是由于α与β珠蛋白基因簇中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调控异常致使珠蛋白分子结构或表达量异常,从而引发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遗传性疾病。α与β珠蛋白基因簇中各基因的排列顺序及表达在胚胎早期、胎儿期、成人期等不同时期表现出严格的组织特异性和时间特异性,可以说,一个个体的正常发育是基因精确调控的结果。由此可以联想放大到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有法律、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亦然,只有每个人都遵纪守法,国家、社会、学校才能井然有序,安定和谐,进而实现稳步发展。

线粒体病教学环节:线粒体病是一类以线粒体功能异常或结构异常为主要病因的疾病,从遗传角度可分为核DNA(nDNA)缺陷、线粒体DNA(mtDNA)缺陷以及nDNA和mtDNA联合缺陷。线粒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不仅受线粒体基因组的控制,还受到核基因组的部分控制,即nDNA也会参与mt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的共同协作是保证线粒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这就像个人的成长需要集体的栽培,集体的荣誉需要个人的争取;地方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的富强需要地方的努力。只有大家上下一心,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2.2 实验课程教学环节

ACE基因多态性分析与检测实验课程教学环节:每个学生用Chelex-100法提取口腔脱落细胞的DNA,通过PCR扩增ACE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电泳,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参与实验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DD基因型。ACE基因的第16号内含子Alu片段I/D多态性与ACE血浆活性有关联,D等位基因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但心血管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实际是否发病受环境、饮食、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拥有DD基因型并非发病的充要条件。应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实验结果,并提醒学生不能基因歧视。人类的基因组有且只有一个,不同个体之间仅有0.1%的基因差异,正是因此才造就了人类的多样性。不论是基因还是个体,都不存在高低贵贱,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是每个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染色体制备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人类共有46条染色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但此前,美国遗传学权威Paint提出的“48条论”一直无人撼动。1952年,美籍华人徐道觉博士在实验中偶然首创了低渗溶液处理染色体标本的技术,并初次清楚地观察到人类染色体数目是46条而不是当时公认的48条。遗憾的是,由于徐道觉不敢轻易冒犯权威,并未公布这一发现。3年后的1955年12月,华裔学者蒋有兴借助徐道觉的低渗技术也发现了人类染色体数目为46条,1956年1月,他迅速发表相关论文,打破了统治遗传学界32年之久的“48条论”[11]。蒋有兴坚信科学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学习。徐道觉虽错失成果,但也不全是遗憾,徐道觉的发现,偶然中含有必然,这与他坚持不懈地从事科研工作不无关系,而且该事件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科研之路,并让他在日后取得了更多遗传学科研成果,徐道觉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科研精神同样值得学习。

2.3 课外活动环节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抖音创作大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发生以来,疫情发展迅速,对公众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表明,COVID-19病毒可与机体细胞膜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结合,侵染宿主细胞,进而可能引起过度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风暴、氧化应激以及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2]。在遏制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强有力的联防联控手段,众多医疗单位、医护工作者的艰苦付出以及社会爱心企业、组织、个人的无私援助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抗疫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一线,成为可爱可敬的“逆行者”,他们积极参与抗疫,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全国各级学校无法正常复课,线上教学受到热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线上教学也有一定的不足,由于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效果难以把控,学生容易产生烦躁感,学习效率相对较低。而线下课堂教学可以减少隔阂感,方便师生进行近距离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丰富的校园生活、人文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帮助学生成长。线上教学只是疫情期间的临时对策,适时恢复正常的校园生活是必然选择。可以此为背景,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在一起”抖音创作大赛。合理利用抖音平台,发挥科普作用:深入浅出地讲解新冠肺炎特点、传播方式与预防措施,教导大家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劝诫大家不聚集、勤洗手,坚决粉碎谣言,消除公众恐慌情绪;发挥传承作用:寻找最美抗疫工作者,传承和发扬抗疫工作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舍小家为大家、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们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教育作用:讲述新冠肺炎病毒遗传学理论及流行病学等的研究进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像奋斗在一线的“逆行者”一样临危不乱,肩负重责,在病理研究与药物开发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3 “课程思政”问卷调查

为了解该校医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该调查共收到35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53人,占比42.74%,女生205人,占比57.26%,女生略多于男生,见图1;共青团员340人,占比94.97%,中共党员8人,占比2.23%,群众及其他共10人,占比2.79%,共青团员占绝大多数,见图2。

图1 调查对象男女比例

图2 调查对象政治面貌

3.1 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认识不清

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有68.16%的学生选择B“‘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知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等非思政课教学环节的教育理念”,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仍有28.77%的学生选择A“‘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课,专门讲解思想政治(如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等)知识的”,还有3.07%的学生选择C“‘课程思政’是由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讲的课”,见图3。这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混淆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有待通过合适的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知。

图3 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情况

3.2 大部分学生对“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表示认同

有293名(81.84%)学生认同(包括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下同)A:融入思政可提高学习兴趣;有301名(84.08%)学生认同B:融入内容和方式合适即可;对于C:融入“四个自信”,有284名(79.33%)学生表示认同;对于D:融入爱国主义情怀,有300名(83.80%)学生表示认同;对于E:融入科学精神,有335名(93.58%)学生表示认同;对于F:融入创新精神,有333名(93.02%)学生表示认同,见图4。这表明学生对融入思政内容较认同,尤其是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提高相关思政知识的融入比例,对于认同者占比相对较低的思政知识,在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环节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生硬,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做到“润物细无声”。

图4 对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态度

3.3 课堂口述讲授与新媒体展示是最常见的思政融入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融入思政的方式有很多种,见图5,其中课堂口述讲授和新媒体展示思政的方式分别有279名(77.93%)和253名(70.67%)学生选择,是最为常见的思政融入方式;课堂活动和课下活动次之,分别有146名(40.78%)和96名(26.82%)学生选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政融入方式被提及,如分享时事、PBL 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集体活动等,可见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图5 实际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方式

3.4 学生更偏爱结合课程案例、结合短视频等创新的思政融入方式

实际教学中,教师常用的融入方式与学生偏好的融入方式并不完全一致,见图6。其中,结合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案例的融入方式最受欢迎,有258名(72.07%)学生选择;其次是结合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案例、结合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及课堂讲授的方式,分别有209名(58.38%)、209名(58.38%)及207名(57.82%)学生选择;而知名校友讲座以及趣味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则分别有111名(31.01%)和106名(29.61%)学生选择。这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融入方式的需求是非常多样化的,教师可据此调整思政融入方式。

图6 学生更偏爱的思政融入方式

4 结语

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之中是很有意义的探索,尤其是结合专业课程、实验案例等创新形式的途径。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医学遗传学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资源的价值,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教师在进行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时刻关心时事政治,以“思政”为“盐”,“课程”为“菜”,为学生“烹制”出美味的“课程思政”“菜肴”。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环节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