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贫血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01 04:59张志国郭彩虹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考核成绩贫血导图

张 颖,张志国,郭彩虹,郝 玮,高 峥,韩 磊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肿瘤内科,北京 102600)

贫血是血液科最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多,机制复杂,需依靠大量的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各种概念和疾病之间容易混淆,不容易记忆和掌握。尤其在临床教学阶段,学习开始依托于临床实际,学生需尽快建立一套知识之间联想、排除以及比较的横向思考模式,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运用知识的重要转变[1]。所以如何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贫血相关知识,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作家Tony Buzan提出,是一种以图、线与文字为主要结构,配合不同颜色或图案来组织信息、记录思维路线的一种发散图[2],其实现了临床思维的可视化,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逻辑展示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将思维导图引入医学教育实践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5],但在临床思维训练中仍非常少见。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贫血临床教学中,观察此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可行性及效果,为临床教学提供更多方法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我科实习的28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贫血思维导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实习带教方法,每组14人。实验组5名女生,9名男生;对照组7名女生,7名男生。两组在年龄、性别、初始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M(P25,P75)]

1.2 教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在研究开始前对学生进行贫血理论考核和病例分析考核,然后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贫血思维导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实习带教方法,临床教学结束后再次进行理论考核和病例分析考核,并填写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学生在理论考核、病例分析考核前后差值的差异以及教学满意度方面的差异。两组学生的贫血理论授课和见习带教教师相同,课时相同,教学前需进行统一备课。理论教师需具备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采用统一教案,临床带教教师需具备血液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主治医师职称,两年以上带教经验,临床教学时间为两周。

实验组采取贫血思维导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实习开始时,教师将思维导图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理论学习。实习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讨论。教师借助图中的逻辑导引,一边回顾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一边根据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具体的诊断思维程序包括:(1)贫血是否存在、贫血的程度如何;(2)判断贫血的类型及性质,在此类型贫血中可能存在的病因;(3)每种病因的诊断要点及需鉴别的疾病;(4)提炼临床特征,进行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综合分析得出病因诊断;(5)进行鉴别诊断分析;(6)针对病因进行的治疗。后面每遇到贫血病例,带教教师均按照思维导图模式要求学生进行临床思维演练。

对照组采取常规实习带教方法,实习学生跟着带教教师一起管理病人,书写病例,教师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分析此病例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等。

1.3 疗效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从病例分析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以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三方面进行。理论知识考核、病例分析考核由科室统一出题(总分100分,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40分,为单选题,病例分析考核占60分,为简要病例题干题),考试试卷均为客观题,在研究开始前及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教学满意度评价表设计为自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个维度(A:显著提高;B:提高;C:无变化),7个条目(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理论知识掌握、培养自学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临床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问卷调查采取匿名方式进行,在实习考试结束后由课题负责人发放,并当堂收回。

1.4 思维导图制作

本研究应用MindMinner2019软件绘制思维导图。(1)以贫血为中心主题词;(2)拟定次主题,即贫血的性质和类型,并继续在次主题后填写细化的要点,如各个不同的类型可能存在的病因、鉴别诊断及处理要点;(3)各层次的要点以关键词进行表达,然后把它和次主题连接起来;(4)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的标记来区别不同主题,见图1。

图1 贫血思维导图

1.5 统计学分析

对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性别、年龄)、理论考核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的采用(±s)表示,呈非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频数(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呈偏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统计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统计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上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0.05为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2 结果

2.1 考核成绩

实验组教学后理论成绩为(35.21±1.31)分,病例分析成绩为(52.14±1.88)分,对照组教学后理论成绩为(31.71±1.73)分,病例分析成绩为(47.64±4.14)分,均较教学前成绩提高,两组教学前后考核成绩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考核成绩差值比较(±s,分)

表2 两组考核成绩差值比较(±s,分)

组别 理论考核成绩差值 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差值 总分差值实验组对照组t P 6.57±3.11 3.29±3.26 2.727 0.011 13.07±3.47 8.21±4.44 3.223 0.003 19.64±5.14 11.50±5.13 4.198 0.000

2.2 教学满意度评价

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实验组在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理论知识掌握、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临床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效率6个方面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教学效果评价比较[n(%)]

3 讨论

3.1 血液科常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血液科专业性很强,涉及全身多个脏器及多种检查治疗手段,与基础医学及前沿科学联系密切,进展迅速。贫血是血液科最常见的疾病,以往的临床教学常常是学生跟着带教教师管理病人、值班,带教教师通过临床具体病例结合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形式进行知识讲解。虽然此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具体病例,但是往往会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同时目前还没有针对临床思维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边讲学生边记,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3.2 思维导图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近年来,思维导图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应用逐年增多,苏丽平等[6]发现,思维导图结合PBL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影像学见习教学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彭用华等[7]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肾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发现利用思维导图能方便地将疾病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过程等直观展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傅艳妮等[8]将思维导图与CBL相结合应用于非麻醉专业本科生麻醉临床教学中,发现能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3 思维导图在贫血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贫血临床教学中发现,相较于传统教学法,采用思维导图学生的病例分析成绩明显提高(P<0.05)。提示思维导图在贫血临床教学方面更有优势。在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实验组学生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临床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思维导图在贫血临床教学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3.4 本研究不足之处

本研究虽得出一些较好的结果,但同时也发现思维导图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短时间临床实习中病种的限制、学生思维仍不够发散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病例结合,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性循环。另外,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可能存在数据偏倚、抽样误差及其他问题,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考核成绩贫血导图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烃思维导图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贫血了?先别急着补铁
男人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