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021-09-01 04:20段好宁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学职业院校分类

段好宁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既包括总体目标,又包括具体目标。一般认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挖掘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具体包括:一增强学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科学指导,帮助其恢复至健康的心理水平。也可以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3个层次,分别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开发心理潜能,实现自我价值[1]。然而,截至目前,学界对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描述仍比较笼统,是在素质教育总体目标下进行的解释性描述,不能充分体现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和现实性。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直接关系其实践思路、方法和内容,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效果。在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时,需要将教育目标这个初心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同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现有理论中的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一定的整合和选取,既要符合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又要符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还要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2-3]。

1 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是对教育目标问题的精确描述。“培养什么人”正是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教育目标既关系到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也关系到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教育目标分类问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设计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教育目标分类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因美国教育家、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人拉尔夫·泰勒的影响和推动,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形成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3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观点。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主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正式诞生。1964年和1972年,布鲁姆以及其他与之合作的心理学家编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三分册:动作技能领域)》先后问世。在认知领域,把认知目标分为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方面。在情感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5个方面。在动作技能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的动作、言语行为4个方面[4-5]。

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出后,又陆续出现了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根据学生内部心理实质和外部行为表现的不同,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5个领域[6]。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由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豪恩斯坦(A.Dean Hauenstein)提出,它将教育目标分为4个领域,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动作目标和行为目标[7]。受国外教育目标分类学,特别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影响,我国学者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逐渐演化成“三维目标”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即课程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4]。

2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是根据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方针的具体表现,也是解决教育改革问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体现国家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意志。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对象上又有其特殊性。(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任务。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提法和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一方面,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飞跃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科学开始在我国发展和起步的时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人民对精神和心理生活的关注度和需求逐渐增加;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从实际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然而,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心理学总体发展滞后,大众对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领域均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缺乏,心理卫生和医疗系统不成熟,因此,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承担着普及心理科学常识的任务,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2)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特殊的研究对象。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特殊性既是由现代心理学的学科基本属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心理”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现代心理科学是试图用科学方法对“人”这一主体进行研究的科学。同时,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理论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把握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实际应用性教育。需要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理论转化提取为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生活常识,需要将严密的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现的基本生活技巧。

3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维度分类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类应当概括为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能力目标3个领域,同时也可以将每个目标领域按照基础目标、中间目标和最高目标3个层次进行具体描述,即可以分别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维度,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成9个具体的目标,见表1。

表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维度分类

(1)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目标。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按照由低到高分为3个层次的认知学习。一是概念学习,包括了解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能力、个性)及其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涵义,心理障碍的概念、标准及分类,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心理危机的概念等。二是原理学习,包括学习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学习心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般原理,学习心理测量、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原理等。三是问题解决学习,包括学习个人日常心理调节的方法思路,如情绪宣泄、认知调整等;获取心理咨询(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相关专业帮助的方法和思路。

(2)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态度目标。最低目标为缓解和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抵触情绪及歧视等消极情感体验;中间目标为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小组互动、团体心理辅导等),获得和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最高目标为提高学生在参与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帮助等方面积极的行为倾向性。

(3)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标。最低层次为学生获得对自身认知和情绪状态的意识和觉察能力,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体验(如识别情绪和想法),及时觉察和准确描述心理困扰、心理冲突等心理不适感。中间目标为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判断以及短期调控。最高目标为能够通过内省、学习、求助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根据需要获取相关资源,调节心理波动,持久维护良好心理健康水平。

4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属性

根据以上对关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类问题的思考,可将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总结为6个方面,即树立意识、普及常识、强化体验、理解原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与之对应,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把握好六重属性,即启发自觉性、注重常识性、提高积极性、坚持科学性、增强实用性、培养自主性。

4.1 树立学生自觉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启发自觉性

健康意识的培养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任务。当前,学生和家庭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忽视,导致对学生采取的教育和干预措施不及时,仍然是造成许多校园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际效果的直接原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自觉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4.2 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注重常识性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的照搬。由于目前心理学科的发展不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因此,要注重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简化,理论联系实际,降低因盲目照搬理论造成的内容难懂、晦涩、空洞问题。常识是最实用最易掌握的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获得感。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如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表现、如何向专业人士进行求助、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流程等,对学生普及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基本生活常识。

4.3 强化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态度,提高积极性

通过课堂演示、小组学习、团体活动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在了解心理问题、寻求专业帮助以及自我意识、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行为塑造等方面获得切身体验和直接经验。同时,教育者要注重对活动的设计,注重对活动的引导和解释,避免形式主义,努力强化学生获得的积极体验,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维护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性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科学原理,包括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对心理学原理和研究结论的正确认识。要承认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承认心理学发展的局限性。反对不考虑具体情境和条件对心理学结论的滥用、夸大、歪曲和编造,反对对心理学结论进行庸俗化、神秘化的倾向,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励志学”“成功学”倾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4.5 掌握维护和调节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实用性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与临床和心理咨询相结合,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情绪宣泄、身心放松训练和认知调节方法等。对于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要通过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避免方法教学成为理论学习。

4.6 提高维护和调节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培养自主性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原理、方法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主调节,避免学校和教师的过度干预,要区分自主调节和专业帮助之间的区别。不对学生提供过度的心理咨询服务,增强学生对心理冲突的耐受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猜你喜欢
心理学职业院校分类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分类算一算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