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为依托,构建科学的学科教研价值观

2021-09-10 07:22王红权
关键词:教育评价

摘    要:教研工作可以评价为依托,构建科学的学科教研价值观。杭州市中学数学学科的教研工作,重在把握如下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教研转型,帮助区域教研员首先树立科学的教研价值观;通过课程建设,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发展观;通过教研评价改革,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关键词:教育评价;教研方式;教研价值观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党和国家已经从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开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切实解决教育评价的指挥棒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推进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在教研工作中,如何破解“简单以考分排名评教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通过教研方式的变革构建科学的学科教研价值观?本文以杭州市中学数学学科教研方式的转型为例,阐述如何抓住这一评价核心,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一、坚持以教研转型为先,树立科学的教研价值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战略、推进教育转型”离不开教研机构的参与,但问题是教研如何转型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研员适应这一转型,具体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提升教研员的专业素养

现今教研员的工作已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指导,教研员应成为课程建设的规划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新时期教研的路径和策略,理清教研员在新形势下教研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因此,提升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可以从三个维度着手:专业知识(PCK)、专业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课程执行能力)和专业精神。义务教育段数学教研员的专业知识培养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其职前基本应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职后需要在教学心理等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重构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近5年来,我们坚持每学期初(开学第一周周四)安排教研员开展学习培训,内容涵盖课程开发、教材解读、课堂教学剖析和教学科研等。学期末不定期安排教研员读书会,读必读书、推荐书和自选书,并组织读书汇报和分享。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杭州市义务段数学教研员的专业素养明显提升,5年内发表和荣获市级以上奖项的论文150余篇,主持和参与市级以上课题近40项,开发区级以上精品课程8门,在市级教研活动上做报告100余场次。绝大多数教研员都有自己的特色教研项目(详见表1)。

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教研员都能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认知方式进行优化整合,形成适应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新结构和新模式。

(二)树立教研员的课程视域

教研的基本职能是解决各层次课程在转化时的“落差”,其机理一是发挥团队智慧,二是提炼和传播优秀教师的经验[1]。与课程实施相关的工作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学校教师很难设计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教研员要站在课程的高度系统思考课堂教学,要用整体的视角把握学科本质,向学校提供或帮助学校开发一批适合“强校提质”的课程。“课程视域下的教研与教学实践”主题教研一直是杭州市教研的一个特色。它帮助数学教研员梳理“数学”作为课程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数学是一门怎样的课(课程性质)?(2)数学能发挥怎样的育人功能,在学生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是什么(课程目标)?(3)如何教数学(课程实施)?(4)这样教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数学的育人功能(课程评价)?由此,一批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对“提质”有效、“强校”有用的特色精品课程应运而生,使教研和课程、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拓展教研项目运作机制

打造“序列化”和“立体交叉”的教研研训体系一直是杭州市中学数学教研的目标。各区教研员都在努力构建特色教研项目,如:“民校”“强校”联动教研项目,以优质民办学校为团队核心,带领“提质强校”的学校一起教研;“走进名校”“走近名师”系列活动,让“强校”教师走进杭城的重高课堂,以初高中同课异构为抓手,提升“强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展“强校”教师教学“疑难问题”“关键能力”解决系列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基本功,组建“‘强校’青年教师核心组”,并采用线上研讨、线下定期交流的方式开展活动。

教研项目逐步从传统课堂教学指导转向特色教研、个性教研,使教研工作更为精准、更具实效。

(四)探索由经验教研走向实证教研

从经验走向实证成为新时期区域教研改革的基本方向。这也意味着对教研行动有了更多的要求,即向项目化、情境化、实证化发展。如富阳区、下城区、江干区开展的“基于测评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准课堂教学新样态研究”教研项目,已经推广成为杭州市教研实践范式之一,在农村“强校”的教研实践中已取得初步成果;上城区利用“学校大脑”开展学科“循证教学”研究,采用数据链精准诊断、实施“处方”式个性化教学,重视教学证据的积累;下城区通过建设教师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年级学生数据常模,开展教学評价的个性化诊断;滨江区的“卷入式”教研项目(导航站),教研员进行原生态的“田野课堂”研究,教研员“下水”课堂实证;西湖区的“浸润”教研项目,教研员深入学校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助推学校备课组教研,教研员“浸”在教研一线,同时还“带教”“下水”示范,给一线教师“润”色等。

这些教研工作都是从“经验型”走向“实证型”的典型,都基于教师需求通过诊断、分析数据确定教研的逻辑起点,都基于课堂评价通过反馈、分析数据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以矫正、优化教学。因此,基于数据实证的区域教研,实现了从主观的、经验的向科学的转变,实现了用证据支持教研,用项目组织教研,使教研真正产生“教育生产力”[2]。

二、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根,树立科学的课程发展观

要破解“分数作为教育唯一评价的应试教育”这一难题,学校需要建设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学校课程领导力是关键。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需要从三个维度展开:首先,从认知层面提升课程的引领能力,课程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体现未来学生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从实践层面提升课程的执行能力,课程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强大的课程执行能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教研;再次,从评价层面提升教师的课程优化能力,以适应课程不断进化、螺旋上升的特征。

(一)以评价提升学校课程水平

教师的课程能力具体表现为课程设计的能力、课程执行的能力、课程评价的能力和课程发展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通过评价提升课程质量,我们制定了各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二)以评价优化学校课程计划

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和质量评价(简称“教、学、评”)的一致性是评价能发挥作用的关键。基于目标评价工具的开发是评价的基础,评价的目的决定评价的行为:质量监测强调基础性,其目的是评价课程设计合理性、适切性和课程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展性测评则需要关注能力维度,其目的是评价课程的育人价值;各种特色评价需要强调群体差异,其目的是评价课程的适应性。因此,测评工具可以应用于学校自我诊断(提质),评价标准引领学校不断追求卓越(强校),并通过证据持续改进和完善学校课程计划(可持续发展),其内在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

(三)评价完善学校课程结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应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杭州市高中段选修课程建设和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都经历了低质量、重复建设的过程,特别是有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游戏”等,只有故事没有数学,质量不高。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课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对此,我们通过四项教研活动进行了完善和优化。

第一项是“引领”。我们组织了部分优秀骨干教师开发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数学的认知数学”“数学印记”,分别在20多所学校试用,并通过开展拓展性课程专题教学研讨会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第二项是“评审”。我们开展了拓展性课程教学设计评审活动,各区、县、市积极响应,共征集到500余节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并通过评审遴选出其中特别优秀的100余节。这极大地优化和完善了学校拓展性课程的结构。第三项是“研究”。我们开设了拓展性课程教学研究展示专题活动,聘请市级优秀教学设计获得者,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其中,李馨老师的“A4纸的秘密”等课在教师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评审和研究展示的基础上,各区、县、市先后有8门拓展性课程被评为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第四项是“辐射”。王红权、王亚权、朱先东和潘云芳老师主编省级拓展性课程教材《数学新探索》4册,10余位教师参与了编写。邵文鸿等4位老师在省级拓展性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中进行示范教学。

这一系列评价活动,优化了学校的课程结构,使学校的课程能适应课改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坚持以教研评价为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因此,我们研究如何选择适宜的评价工具,撬动教师转变“唯分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

(一)坚持以本体知识为先

我们倡导回归教师的专业价值评价,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开展研讨,提升教师对本体知识的理解,坚持以主题/单元为载体、以目标导向的精准测评为抓手,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元课堂教学新范式。此后,继续探索诸如“情境可视化的路径”“思维路径的甄别”等难以量化评价的项目。如在杭州市初中数学核心组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推广下,课题“‘立意素养  基于测评’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课题“单元主题视角下初中数学课程整合与拓展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核心组教师近5年发表论文56篇,区级以上获奖93篇。这些为提升教师对本体知识的理解、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以“理解学生”为本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对教师的评价需要回归到对教学实绩的评价。教师个人水平高,但教学方法不当也无法取得好的教学实绩。因此,精准分析学情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前测精准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并通过课堂教学测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始终处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这是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保驾护航,坚持将学生发展作为教研评价的核心。

(三)坚持以“理解教学”为重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的效能,因此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適合内容展开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来决定内容的学习方式,然后决策是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还是选择项目化学习等。

通过“序列化”“立体交叉”的教研研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还要继续研究以评价为杠杆来撬动教师转变观念、提升素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因此,教研的转型和革新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徐淀芳.不忘初心筑梦前行:我与课程改革同成长[J].上海教育,2019(3):58-59.

[2]苏军.教研要从“经验”走向“实证”[N].文汇报,2012-01-18(11).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研究情况探析
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基于生存视角思考下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运用学业质量检测数据,诊断与改进学生的学习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浅析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