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语课堂言语实践中的雅美意识

2021-09-10 07:22王茹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言语实践

王茹芳

【摘要】本文阐述了“雅美意识”的内涵,阐明了“雅美意识”的培养对课堂教学的效能具有积极意义,并从“释雅为正”“释雅为美”两个维度来论述了在小语课堂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雅美意识的策略:“释雅为正”就是要有正确的语法规范、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价值取向;“释雅为美”就是要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韵律之美、把握细节之美、品味意象之美。

【关键词】言语实践 雅美意识 释雅为正 释雅为美

当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科应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的性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告诉我们在小语课堂上进行言语的实践是多么的重要。然而语文课不是单调、机械的操练课,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审美等都参与其中,构建起属于每个人的语言大厦。

一、“雅美意识”的内涵解读

雅美:来源于我校校训“崇雅尚美”,出自《荀子·荣辱》:“君子安雅。”《毛诗序》曰:“雅者,正也。”此后,“雅”字又引申出带有审美意味的“高尚;美好”的意思。“美”从羊,从大,本义:昧美。后又引申为“形貌好看,漂亮”。“美”又与“善”同义,当动词用还可解释为“称美;赞美”。“雅”与“美”合用属于典型的同义复词现象,表示正确合规范而又高尚、美好,使人感到心情愉悦。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具有流动性,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小语课堂言语实践中的雅美意识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发挥引领、指导、调节、控制、鉴赏等作用,让学生在能力提升的同时感受到雅与美,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雅美意识”的积极效能

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此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外在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在其中汇合成动态、发展的能量流,既能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又能呈现向前发展的态势。课堂上雅美意识的培养可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规范意识,以及高尚、美好的价值追求,产生正面、积极的效能,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雅美意识,就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美学意义,以学为中心,构建合乎标准而又尚美的教学导向,注重自然生态情境下的知识接受、实践活动、智慧开启、文化传承,使学习者实现文化、智慧、能力、人格和精神等多方面的自主、协调、全面、健康的发展。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感的培养、文化的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雅美意识;雅美意识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语言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这是一个双向互动、融合共生、动态和谐的发展过程。

三、“雅美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当前小语课堂的言语实践中,我们要释雅为正、释雅为美,以符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建构、审美鉴赏与价值判断的追求。

(一)释雅为正是首要

1.正确的语法规范

规范语言当然是必需的。小学生开始学习表达,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第一要务是正确、规范。从一年级的把话说完整到后续的语言表达适切,符合逻辑,语法正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不规范的语言具有敏感度,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纠误。

2.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小语课堂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同伴的启发下会说出很多类似的句子,而这样的语言表达属于依葫芦画瓢,低中年级是起步、巩固阶段,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满足于此,不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必将影响其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点力度、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不仅仅满足于人云亦云,有求异、求新的意识。比如,学生说比喻句,总是那几个“老调”,什么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妹妹的脸像红苹果之类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大小、形状、姿态、声音、颜色等方面的特点,要“和别人不一样”。经常这样指导,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可以逐步得到培养。

3.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体现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也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在课堂上进行的言语实践中,我们也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总体的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在操作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汉语之美,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摒弃消极的、负面的,甚至体现学生错误认知的表达,及时加以引导、扭转。比如,学生在描写同学外貌时,俊男靓女比较好写,但颜值不高的该如何下笔?可不能把同班同学写成恶人哪!这里也有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要带着善意写同学。胖子写成“胖得像头猪”就不雅了,可以写“胖胖的脸蛋把眼睛都挤小了,显得特别憨,特别和善;圆滚滚的肚子一看就是大度之人”;写小眼睛“闪着智慧之光”。这样的语言表达,不光帶着价值取向,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二)释雅为美见提升

1.感受韵律之美

我们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对仗的语言、古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叠韵之词读来富有节奏,朗朗上口;成语、名言的运用又使语言显得古朴高雅……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感受中实践,激发起学生的美感。这种美感体验必定能唤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进一步亲近它、学习它、传承它。

2.把握细节之美

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缺乏一支细致描写的笔,三言两语,泛泛而谈,因此我们总是引导学生要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学生也知道要这样写细致一些,可到实际操作中却粗枝大叶、大而化之,缺少表现力。在小语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抓住典型的段落,用教材来教,使学生悟到方法,习得能力。如《水》一文的第5自然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也是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范例。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分析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后,再引导学生写写享受美味的过程:食物在唇齿间游动、变化甚至于融化的过程,你口中的每个细胞、舌上的每个味蕾似乎都在享受,似乎都在舞蹈……学生觉得有法可依,写起来也颇为顺手。在此基础上,把细节描写的方法延伸到其他方面,让学生明白细节描写可以是慢镜头,一个动作分解成多个动作;可以是浓墨重彩的特写镜头,把节奏放缓,情节拉长;或是让各种感官变得更为敏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伸出敏锐的触角去感受……

这样的细节有重温,有再现,有细描,有感悟,内容与方法携手而进,学生会有心得、顿悟,也会在其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感体验,对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品味意象之美

在小学生生动的表达中,常常伴随着画面感。这画面中有具体的描述,也会有想象的加入,由花朵想到笑脸、舞裙等,由星星想到眨动的眼睛,由落叶想到翻飞的蝴蝶……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世界充满了美妙的想象,是一个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意象世界,蕴含着他们对“美”的追求。在这方天地中,学生通过意象的加工、接受、欣赏,使其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并得以重建与铺展,主体意识中的意象也逐渐丰富,像放电影般一帧帧地在学生的眼前浮现。这些意象是主体理念(想象)的感性显现,经过主观加工,赋予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情感,具有“美”的表征。

猜你喜欢
言语实践
例谈小语课堂言语实践的“本位”和“上位”
童诗教学养护儿童言语想象
巧用假设,推促言语实践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言语实践观照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言语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言语实践中播下创造潜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