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思维:数学教学具设计使用的实践与思考

2021-09-10 07:36冯卫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思维

冯卫星

【摘要】儿童的智慧在其指尖跳跃。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具的设计与使用是数学思维生根、生长的沃土,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做”与“思考”的互动过程中才能逐步沉淀。小学阶段,围绕核心问题设计适切的数学教学具,展开数学探索,必能撬动学生思维,使数学学习绽放光芒。

【关键词】教学具 设计使用 思维 数学活动经验

一堂好数学课,常常因为设计使用好了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得以直观显现、落地生根,课堂的思辨进程能够直观生动,也就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拔节生长。数学教师要善于从数学问题出发,合理设计使用数学教学具,开展数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生发创造。

一、基于学情设计使用数学教学具,让思维之魂“附体显形”

1.教学具设计使用突出直观性、操作性

数学教学具设计使用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从学情出发,从数学的本质和核心问题人手,设计便于操作、直观呈现的教学具。以教学《认识分数》为例,显然需要借助各种形状的纸片教学具,而数学探究则要围绕分数制作的过程结果展开讨论。这样教学具的选取与活动设计的思考就显得很有前瞻意义。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安排不同形状的纸片,还要提前让学生带上深色的水彩笔,便于涂色、展示;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安排多个吸铁石,让学生呈现、移动自己的作品,进而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数学本质。窥一斑而知全豹,倘若没有显著的颜色区分,没有吸铁石方便的移动等安排考虑,教学效果、效率便会打上折扣。

2.教学具设计使用赋予选择性、差异性

数学课堂要呈现思维的碰撞,暴露学生原生态的思考,借助教学具,自然是很好的方式,有时我们的教学具设计使用体现出可选择、有差异的特性,课堂的思维碰撞就会如约而至。如教学《圆的认识》,要让学生在画圆时体现出不同的方法,笔者对小组内的操作教学具做了这样的分类安排:一组圆形物体、二组绳子拴笔、三组三角板、量角器、四组以上各组的组合配套自选。课堂展开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自然会)但是,只准用老师提供的教学具画圆,你行吗?小组合作,试试看吧。(成功挑起了学生的创造意愿)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热情高涨,教师则相机对各小组进行巡视指导,学生的展示自然丰富起来,用圆形物体画的、用圆规画的、用绳子画的一一呈现,甚至借助三角板用两支铅笔,一支铅笔固定一个内角,另一支铅笔拉着另一个内角旋转一周,也画出了一个标准的圆。小小一个教学具的设计使用,安排了有选择性、差异性的教学具,让学生得到了不一样的画圆体验。自然也开始了思维的碰撞:怎么用绳子、用三角板这些本身没有圆的物体也能画出圆呢?学生感悟后说道:只要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把绳子绷直了,旋转一周就能画出一个圆。这不就是圆的数学本质描述吗?

3.教学具设计使用凸显趣味性、挑战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起了學生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造性,数学才能好玩起来。在数学教学具的设计使用时,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设计有趣的充满挑战的教学具与活动,是极有必要的。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笔者就一改书中抽象的表达安排,从生活入手,带来一摞图书,课堂现场在图书的不断累加升高实验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本数变化使得总价、总高度、总重量、总页数也随之而变化,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是啊,这样的现象中蕴藏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一组关系,将变化数据记录下来,画在统计图中。

汇报交流中,学生逐步意识到这类关系的共同之处:一是它们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二是它们的统计图都是一条直线;三是它们的比值始终不变。水到渠成得出了正比例关系的本质属性。枯燥的数学概念在这样有趣的、有挑战的活动中彰显出勃勃的生机活力。

二、适切用好数学教学具,让思维之树“生根发芽”

1.明确关键要求,让学生围绕要点展开学具操作

在很多数学操作活动展开之前,教师做一些具体的要求并明确告知关键点非常必要,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往往影响着教学的进程与效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教学具画圆,就可提出明确的要求:只能用教师提供的教学具画圆。这样看上去限制了学生,其实更是在激发学生用创造性的办法解决用绳子、三角板等看似不可能画圆的东西画出圆,进而体悟圆的本质特征。有了这些丰富的资源,学生的思维才能碰撞起来。

2.明确活动步骤,让学生在细节指导下展开学具操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数学操作活动的规则意识自然十分重要,既要令行禁止,又要活泼有序,一些复杂的学具操作还有具体的活动步骤,需要教师简明扼要、准确明白地表达清楚。例如,教学五年级《复式统计表》,在做现场的调查统计活动时,要统计班上学生喜爱四类图书的情况,笔者给出了明确具体的调查小要求:一是每人都得选;二是只准选择其中一项;三是统计时下座位到四类图书牌处集中,各自清点。小小图书牌让统计的进程大大缩短,在明确的活动规则下,也有效避免了有的学生不选、重复选、遗漏统计的情况,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3.明确合作分工,让学生主动而有序地展开学具操作

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展开,常常需要学生有效的分工合作,在活动之前明确分工、责任到位,逐步形成小组合作机制很有必要。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必然能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六年级上册《大树有多高》的实践活动为例,要在户外实际测量准备好的竹竿长度、影长以及大树的影长,计算竿高和影长的比值,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前期的交流讨论必不可少,而各个小组明确的组织分工也极为重要,测量员、观察员、记录员、计算员等都要落实到位,加之教师有效地激励引导团队测量,活动才能有组织、有效率地展开。

三、依托数学教学具设计课堂进程,让思维碰撞结晶

1.依托教学具,让不同水平的个性思考“看得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既要有时间意识,也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识,在必要的体验、展示过程中要舍得给予学生展示不同思考的平台空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当然学生从其内心也乐意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发现,他们也会在这样的舞台中,极大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学五年级《复式统计表》,笔者以两个层次的数学操作和一个数学活动贯穿全场:一是设计四张磁性活动单式的统计表,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初步合并;二是设计操作教学具,在小组内进一步交流碰撞,完善形成标准的复式统计表,达成对复式统计表各部件设计合理性的深刻认识;三是让学生现场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喜爱四类图书的情况,形成复式统计表,并生发数学分析。三个内容,层层递进,学生优化统计表的意愿被激活,他们在小组中不断完善自己设计的复式统计表。由于教师在各个小组提供了不同的可供选择的教学具,设计出的统计表也丰富多彩,体现出了人类创造复式统计表的经历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例如,对产生的数字“0”如何认识,要不要记录?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给图书角买书提出什么建议,如何给全年级的图书角配置图书呢?学生对统计表的认识不断深入,统计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2.借助教学具,让数学思维在争鸣中实现进阶

“数形结合百般好”。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不同的结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恰当地借助教学具活动来证明自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撬动思维,暴露其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思考。同时借助教学具活动,也能让这些思考最直觀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讨论。例如,教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例题呈现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棒、画图甚至举例等方式,寻找“用22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当各种方法呈现之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证明自己。笔者提问:这里很多同学采用了先列举长方形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你们能看懂吗?请看懂的同学来解读解读。此时,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说明白、证明自己的想法,在这些原生态的列举中,那些遗漏的、重复的、无序的方法就会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课堂必然会掀起新一轮思维争鸣高潮,自然也会形成列举的一般策略。

3.基于教学具,让数学思考从现象走向本质

有了有效的数学操作活动交流,学生的朴素思考自然蔚为壮观,然而教师还要善于引领学生“拨云雾见日月”,走向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寻。例如,上面的“一一列举”教学中,学生将各种原生态的策略呈现之后,教师适时地引领特别重要。笔者问:“真棒!同学们想到了好多做法。但是你们的做法各不相同,擦亮眼睛仔细看,你最想对谁说。”立刻有学生指出:方法一重复了,如长6宽5和长5宽6,他们不仅说法上有问题,而且本质上是一种方案(借助教学具直观演示);有学生指出:方法二遗漏了(师:怎么会漏的呢?你会补齐吗?补齐板书);还有学生说:方法三列举时没有顺序,出现了重复、遗漏,方法四非常合理。这样本来无序的表达,在教师的鼓励和引领下,学生开始对列举策略深刻反思,实现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深刻理解和群体认同。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经验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
如何上出计算课的“魂”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