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策略和实践研究

2021-09-10 09:18俞丽春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摘 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设计“好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推动学生通过探究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教师研究和实践小学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驱动学生数学能力的綜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54-02

引  言

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高阶发展。设计问题是一门艺术,“好的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能给予学生深刻的启发,驱动学生深度探究;“坏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主动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师生良好互动。教师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联想和回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合作分析和解答,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时,笔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相关问题:“超市中的商品做促销,巧克力29元1盒、小熊饼干12元1包、火腿肠14元1包、薯片10元1包、三只松鼠125元1箱,从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买1盒巧克力和2包火腿肠需要多少元?” “1盒巧克力比一包小熊饼干贵多少元?”“买5包薯片和2箱三只松鼠共多少元?”等问题。笔者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计算过程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今,数学教学提倡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小学生年龄小,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安排学生自主探究之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 笔者提出问题:“请大家估算我们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是多少?”有学生自制了一个1cm2的纸片,数出教材封面由几个1cm2的纸片组成,然后得出其面积。笔者表扬了该学生的智慧,并结合该学生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后,笔者结合生活实际,再次提出问题:“王奶奶家的墙上有一幅精美的画卷,已知画卷长80cm、宽50cm,这幅画的面积是多少?”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笔者直接引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并再次设计问题:“正方形的鼠标垫,边长是20cm,面积是多少?”使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有效追问,深度思考

追问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态度,也是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有效途径。追问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并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根据课堂的不同状况,做出及时的调整。

(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追问

例如,在执教“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时,在教学本节课的知识前,笔者提出问题:“用100元买3本童话书和2本科普书,每本童话书17元,每本科普书21元,还剩多少钱?”首先,学生计算了买3本童话书还剩多少钱,即“17×3=51元,100-51=49元”。  然后,学生计算了买两本科普书的钱和还剩多少钱,即“21×2=42元, 49-42=7元”。在教学完本节课后,笔者追问学生:“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计算?”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整合了计算式,即“100-17×3-21×2=7元”。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整数混合运算的简便性。

(二)在学生存疑时追问

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算定律”时,笔者向学生讲解了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变形公式后,列出了习题供学生练习。其中,有“15×2×5=___”这道题。在做完练习后,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你说结合律比较简单,但是我觉得这道题,不用结合律也很简单。”听到学生的疑问,笔者意识到这道习题不具备代表性,于是重新设计了一道题,并追问学生:“58×5×2=___”。这时,学生直观地体会到“58×5×2”和“58×(5×2)”到底哪个更加简便。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存疑时进行有效的追问,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三)追问要考虑全体学生

教师在设计追问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实现质的进步[3]。例如,在执教“因数和倍数”时,笔者提出问题:“6的因数有哪些?倍数有哪些?你能总结出6的全部因数和倍数吗?”在学生得出6的因数和部分倍数后,笔者追问:“因数和倍数的计算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探讨,不仅引起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还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问题再生,驱动创新

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很多數学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磨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此,教师应通过问题再生,使学生积极追问,并努力寻求答案,从而有效驱动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4]。

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笔者通过视频,演示了将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得到16个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然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答:“长方体。”笔者追问:“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改变了吗?底面的面积改变了吗?体积大小改变了吗?”学生答:“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变化。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体积也没变。”接着,笔者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思考,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为“底面积×高”。这时,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黑板上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式一样呢?”根据学生的质疑,笔者要求学生应用上述方式再次进行探究。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驱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结  语

从问题的角度思考小学数学教学新策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创新观,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教师要从教学、学生、生成效果等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形式和难度,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驱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探究。

[参考文献]

陆玉辉.“核心问题”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6):45-46.

王卫东.在问题引领中实现智慧生长:以“认识小数”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8):18-20.

江琳琳,丁重玲,闫泳.注重问题引领感悟“倍”的价值:“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 2017(19):44-45.

孙灵彩,曹艳萍.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追问的教学策略探究:基于培养高阶思维的有意义学习[J].现代教育,2020(06):47-49.

作者简介:俞丽春(1982.1-),女,福建霞浦人,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