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1-09-22 01:43贾桂侠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贾桂侠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勤思好问的习惯和认真作业的习惯,在发展学生个体的同时,促进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反映,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助力器。学生的可塑性强,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关键。就数学学科来看,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上课专心、运算细心、作业认真,能提升学习能力,并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预习、复习的习惯

1. 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学生能提前对课程有所了解,把握学习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教师也能及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教师在预习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中接触到的图形,通过画、拼、剪等方法自制学具,认识图形形状,感知平移、旋转等现象,并尝试完成教材练习,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加深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自己掌握哪些、不掌握哪些,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2. 培养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复习能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巩固,对新课要做到当天学习当天复习。新课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弄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采取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时、分、秒”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教师提前准备好素材,课后让学生分组自制钟表模型,相互拨动时针、分针,感受时间的“阅读”,让学生体会1分钟有多长,1分钟可以做多少事,从学校到家需要多少分钟,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另外,教师要对课堂上出现的典型性问题进行讲解、指导复习。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有些题目虽形式不同,但是解题方法类似,通过探求不同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外练习是课后复习的有益补充,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完成教材复习的同时,学生也要选择一些课外读物拓宽视野。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合理安排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练习,拓宽思路。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借助课后自主练习逐步提升理解力,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1. 培养学习兴趣

对任何事情,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努力去做,或勤于去做,没有兴趣只会被动去做。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加之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简单、生硬,学生学起来就容易疲倦,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应力求精练简洁、活泼生动,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同时适当增加肢体语言的运用,注重学生听课的关注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培养答题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如果没有时间听取学生的发言,可以让学生书面回答,课后给予回复、点评,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听讲的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对于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纠正,并积极鼓励;对于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启发性教学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谐统一,促使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养成。

3. 培养听讲情绪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课堂练习设计,做好讲与练的结合,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从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出发,注意课堂设计的趣味性、练习方式的多样性和练习安排的针对性。其间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安排一些实践学习活动,调动学生脑、耳、眼、口等感官,引导学生加强练习,培养积极的听讲情绪,让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注意力的持久性。

三、培养勤思好问的习惯

1. 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弱,思考数学问题往往不够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弄清算理,对问题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每节新课结束前,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还存在哪些问题,及时给予解答,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了听讲。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还可以从生活中找问题。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形成图表的数据来源,指导选取与个人、家庭和学校生活相关的数据,统计家庭用电、用水情况,学校班级人数情况等,通过联系生活提出数学问题,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突出统计图表的直观性、统计结果的实用性,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要注意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思考依据,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例如,在教材二年级下册“加与减”的练习中,一些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在“加减”中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然后总结归纳,得出两数比较“多、少”用减法,求大数用加法的运算规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主动思考,运用多种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3. 培养勇于质疑的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会产生许多疑、难点,这些疑、难点就是教学重点。有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能积极请教教师或同学,有的学生遇到疑难不敢提问,心存顾虑。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鼓励学生及时提出疑问,以鼓励、启发等方法,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提升其思维能力,树立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时,教师出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情况,引导学生对“直线”“不相交”“同一平面”等进行质疑,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对概念、公式等不仅会背诵,更要能理解,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不断进步。

四、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

1. 培养端正态度的习惯

学生要有课后巩固练习的意识和主动练习的自觉性,以强化学习效果。教师要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要求,让学生当天作业当天完成,改掉拖延的不良习惯,自己作业自己完成,改掉抄袭的不良习惯。有些学生日常没能养成利用草稿的习惯,作业本涂破、擦破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要把握演算草稿细节,让学生发挥草稿的作用,使作业清洁、美观,同时让学生养成运算题验算的习惯,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2. 培养读题、审题的习惯

审题就是理解字面意思,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有些学生之所以做錯题,就是因为读题不认真造成的,看到题目急于去做,不认真读题、审题,对解题思路不清晰。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理解题意,理清解题思路的习惯。对于应用题,让学生多读几遍,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对于运算题,让学生读清楚数据符号,看有无简便运算方法。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练习,做练习离不开审题,只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能提升解题的能力。

3. 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书写是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体现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些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并非是不理解题意的原因,而是书写不规范、不工整造成的,有的添字、漏字、错字,甚至写错小数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要少而精,对学生的书写要求要严格,要特别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促使学生书写清洁、工整、规范,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减少作业中的错误,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长期努力,更需要教师耐心督促引导。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每节课,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通过多方坚持、不懈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慧. 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

[2]祁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 学周刊,2021(10).

[3]冯照兰.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策略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8).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