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26 08:47王楠
医疗装备 2021年16期
关键词:痉挛康复训练疗程

王楠

大连公安医院中医科 (辽宁大连 116001)

卒中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且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不断升高,但治疗后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后遗症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其中,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风险较高,予以该类患者康复训练治疗,可缓解肢体挛缩症状,促进肢体活动能力恢复。辅助针刺技术可提升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康复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5~78岁,平均(67.80±6.60)岁;病程4~6周,平均(5.20±0.80)周。试验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6~79岁,平均(67.60±7.30)岁;病程4~7周,平均(5.30±1.05)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经CT、MRI等检查确诊,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卒中相关诊断标准;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对康复治疗方案知情同意;病历资料完整,具有配合能力。排除标准:非首次发病的卒中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存在先天性运动障碍、畸形的患者;无法有效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抗痉挛体位负重训练:辅助患者坐于治疗床上,双手平放,重心由一侧向另一侧反复转移,移动至患侧时上肢屈肌拉长维持1~2 min,下肢负重屈曲、拉长下肢伸肌维持1~2 min,以上为一组,每天进行3~5组,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2)肌力训练:辅助患者匀速、缓慢地牵引痉挛肌肉,牵拉至末端时停留5~10 s,待痉挛缓解后回到起始处(注意,牵拉均由肢体近端至远端进行),以上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3)基础训练:辅助患者进行站位平衡、起坐及步行等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45 min/次,2次/d,7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华佗牌30号1.5寸毫针针刺治疗:取患肢足三里、阳陵泉、环跳、梁丘及太冲穴,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法留针20 min,每5分钟捻转1次,每天针刺治疗1次,6次/周,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下肢功能:参考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量表分为仰卧位有无反射活动(4分)、仰卧位屈肌协同运动(6分)、仰卧位伸肌协同运动(8分)、坐位伴协同运动活动(4分)、站立位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4分)、坐位反射亢进(2分)、协调能力和速度(6分)7项,总分共计34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下肢功能越好。(2)平衡功能:参考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量表分为由坐到站(4分)、独立站立(4分)、独立坐(4分)、由站到坐(4分)4项,总分共计16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平衡功能越好[1]。(3)康复效果:显效,患者肢体活动不受限,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有效,患者肢体活动受限改善,生活能力缓解;无效,患者肢体活动、生活能力基本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FMA、BB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BB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3 讨论

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中医认为,卒中属“中风”范畴,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多数患者救治成功后肢体痉挛后遗症明显,有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是促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康复训练在结合卒中疾病特点的基础上,予以患者抗痉挛体位负重训练、肌力训练及基础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但是,单纯的康复训练效果有限,仍有很大的康复进步空间。当前,随着中医治疗的普及,诸多疾病的治疗康复效果明显提升。针刺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通过针刺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患肢阳明经、少阳经腧穴,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扩张血管的效果,使针感直达病灶,从而有效刺激患肢肌肉神经[4]。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全身气血疏通、增加肌力、降低肌张力、缓解下肢痉挛症状、改善肢体功能[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FMA、BBS评分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6]。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

猜你喜欢
痉挛康复训练疗程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无花果煎汤熏洗治疗痔疮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