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65例*

2021-09-27 02:36赖立英兰火连苏付兰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神经递质肌张力痉挛

赖立英 兰火连 苏付兰 王 艳 李 迪

丽水市中医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属于“痉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而引发阴虚血少、经脉失养、脉络闭阻等问题,中药湿热敷是一种良性刺激方式,通过温热作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药物结合达到散瘀通络等目的[1],对于改善肢体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目前有关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该类患者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旨在为该类患者提供更理想的预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及中国康复医学会制定的肢体痉挛相关诊断标准,且由影像学确诊;②均为首次发病且近期未进行手术或抗痉挛药物治疗;③无脑肿瘤等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④均意识清晰;⑤无精神疾病、智力障碍;⑥无关节性萎缩;⑦无心、肝、肾等功能异常;⑧无针刺禁忌症;⑨临床资料均完整。

1.2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19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A组65例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44~75岁,平均61.28±3.15岁;平均病程7.01±1.45个月;其中脑梗死40例,脑出血25例。B组54例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45~74岁,平均62.44±3.28岁;平均病程6.97±1.42个月;其中脑梗死35例,脑出血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法及温针灸法,主要包含:①行推拿、神经内科常规处理等康复治疗;②给予温针灸治疗,取患者上肢手三里、内关及曲池等穴位,而后取下肢血海、太冲、环跳等穴位,使用30号1.5~2.5寸不锈钢毫针直刺0.5~1.5寸,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将针捻转约2min,在针尾固定一点燃艾炷,每穴灸三壮,艾灸的温度依据患者自身的耐受程度而决定,1次/d,10次/疗程,治疗3个疗程。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中药湿热敷治疗,处方组成:伸筋草、路路通、透骨草、穿山龙各30g,川乌、桑枝、虎杖、草乌各20g,红花、艾叶、桂枝各15g,将以上药物袋装入锅,使用2500~3000ml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煮沸,放入两条毛巾,文火煮半小时后将温度调整到55℃,而后将毛巾取出拧至半干,热敷在患者患侧肢体上并且用橡胶单包裹,敷半小时至40min,其间更换毛巾3~4次,在2h内禁止用水冲洗,确保发挥最佳药效。早晚各1次,10日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指标检测:使用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ML2001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检测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使用 L-FORCE、LSTIFF(购自瑞士HOCOMA医疗器械公司)检测患者膝部及髋部屈伸肌肌力。

3.2 评价方法:①用NRS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的程度。②Fugl-Meyer评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评分标准:0分代表不能进行动作,1分代表只能进行部分动作,2分代表能够充分完成各动作。共计33小项,总分66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运动功能水平越高。③Ashworth痉挛评分规则:总分5分代表患者侧肢僵硬,活动非常困难;4分代表患者侧肢活动较困难,肌张力幅度增加;3分代表患者侧肢活动出现中度阻力,肌肉张力明显增加;2分代表患者肢体出现轻度阻力,肌张力无增加;1分代表患者未出现以上症状。分数越高,代表患者侧肢痉挛状态越严重。

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3.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指标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比较,*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A组B组例数65 54 DA(ng/L)治疗前39.12±4.48 38.97±4.37治疗后77.21±8.30*#55.38±7.46*NE(mg/L)治疗前8.35±1.23 8.29±1.22治疗后5.30±1.11*#6.79±1.15*5-HT(mg/L)治疗前103.26±12.44 105.09±11.85治疗后144.13±11.20*#124.61±14.74*

3.5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各指标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A组B组例数65 54膝关节后伸治疗前0.54±0.08 0.55±0.06治疗后0.31±0.04*#0.38±0.07*前屈治疗前0.56±0.08 0.57±0.07治疗后0.34±0.05*#0.38±0.07*髋关节后伸治疗前0.56±0.09 0.55±0.08治疗后0.35±0.09*#0.42±0.09*前屈治疗前0.55±0.08 0.56±0.09治疗后0.34±0.05*#0.42±0.08*

3.6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A组B组例数65 54 NRS治疗前6.48±2.01 6.53±2.05治疗后3.01±0.48*#4.87±1.05*Fugl-Meyer治疗前12.46±3.71 12.59±3.68治疗后19.30±4.41*#15.32±4.15*Ashworth痉挛治疗前2.97±0.54 2.95±0.56治疗后1.32±0.31*1.70±0.32*

4 体会

温针灸治疗原理是通过提升局部温度,增加血液流通,提高单核细胞的活跃性增强其机体抵抗力,达到消炎目的[2],在此基础上行中药湿热敷,桑枝、透骨草、伸筋草通利血脉,川乌、草乌胜湿通痹止痛,虎杖散瘀止痛,红花活血生新,穿山龙、路路通舒筋活络,艾叶、桂枝温经止痛,通过湿热刺激缓解患者肌肉、肌腱及韧带痉挛状态,促进血液流通[3],改善新陈代谢,恢复肢体功能。

本研究显示,A组神经递质DA、NE、5-HT水平均明显改善,肌张力下降且运动功能提升,这可能是因为:①患者神经递质水平得到调节是因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对DA、NE、5-HT水平具有改善作用,表现为促进患者气血充足,刺激全身经络后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分泌充足,脑部发挥主动抑制的作用;②患者膝关节后伸、前屈、髋关节后伸、前屈肌张力均下降,是因为针刺运动点能够让患者偏瘫侧肌肉收缩、舒张的节律性恢复正常,温针灸除了发挥针刺目的之外,与中药湿热敷结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细胞血供,改善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患者偏瘫侧肌力,降低其肌张力,从而达到缓解肢体痉挛的目的;③患者NRS、Ashworth痉挛评分下降且Fugl-Meyer评分上升,提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痉挛情况,提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这与热敷效应加速患者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降低患处皱纹神经的兴奋程度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治疗优于单纯使用温针灸,具有促进肢体运动恢复、降低肌张力、调节神经递质表达的作用,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神经递质肌张力痉挛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请您诊断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