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盲临床试验穴位埋线器具对操作者的盲法遮蔽观察研究*

2021-09-27 02:36诸剑芳陈益丹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针具盲法双盲

刘 旭 诸剑芳# 陈益丹 王 凯

1 浙江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3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双盲设计试验是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对于治疗实际情况都被遮蔽,对精确评估疗效极其重要,但是,针灸类的双盲试验尤其是对医者的遮蔽极难做到。目前的针灸类安慰针刺对照法以国外研究为多,如邻近假穴针刺对照法、非病症相关的穴位对照法、假穴浅刺法、真穴假刺法,其存在着真假针灸组试验效应差异不大的状况,易得出“针灸是超级安慰剂”的错误结论,其症结在于组间穴位刺激量差异过小。此外,以上方法不能做到双盲。对此,本课题组设计的“穴位埋线双盲临床研究装置(专利号:201520020670.X,见图1、图2)”可以提供致盲受试者和操作者双方(双盲),与此同时,大大提高两组穴位刺激量的差异,显著改善针灸类安慰针刺对照法组间试验效应差异不大的状况。

图1 结构示意图

图2 实物图

1 双盲针具的设计原理

设计理念:通过埋线在人体内刺激穴位时间的差异(真埋线组置入埋线、假组无,差异时间为可吸收埋线吸收周期,4~90d,有普通羊肠线、铬制肠线、PGA化学合成线、胶原线等)比较两组疗效差异。从长期临床实践可知,受试者极难感受判断操作中埋线置入与否,而对操作者的致盲一直是难点。为此,本针具设计在不透明的针管中内置或不内置埋线,以遮蔽医者或受试者;用统一化弹簧机械推送(0.1~0.3s)埋线,可遮蔽传统埋线时手动推送埋线时的滞涩感,以及轻微卡顿感,滞涩卡顿声音及视觉感知;推送针芯设计超出针尖较远距离,可避免埋线随针尖带出体外导致破盲等等;医者仅扣动扳机即可完成埋线。在操作中,真、假埋线组操作针刺手法相同,受试者的酸、胀、麻、重、沉、放射等得气的感觉、穴位刺激大致等量,以上非组间穴位刺激差异部分。真埋线组吸收周期4~90d,可吸收埋线在分解、液化和吸收时,对穴位产生物理及化学刺激,可对穴位产生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长期发挥穴位刺激的治疗作用,而假埋线无埋线及相应刺激。此为设计的组间穴位刺激差异部分。

2 试验目的及方法

本次研究仅探讨器具对操作者的盲法遮蔽实际效果及可靠性,为人体临床试验等后续研究做前期研究准备。双盲针具共240枚,对操作者致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有埋线组120例安装埋线,无埋线组120例不予安装,选择中医师8人,用针具对新鲜猪肉(模拟人体)进行埋线操作,观察操作者判断正确情况、信心分数、埋线暴露情况,评估对操作者盲法遮蔽效果。

2.1 操作者资料:8名中医师年龄27~36岁,平均32.88±2.78岁;执业年限3~7年,平均5.50±1.41年。

2.2 装置准备及盲法的实施:使用Excel软件产生两套各240个随机编号。编码形成后采用文件形式确定,编码对操作者保密,专人保存。专人将穴位埋线装置分为内含可吸收埋线的“真埋线”组和不含可吸收埋线的“假埋线”组,各120枚,按照产生出的随机编码进行分配,号码贴于穴位埋线装置上。每位中医师配备30枚随机分配的穴位埋线装置,内含“真埋线”“假埋线”各15枚。

2.3 调查方法:分静、动态测试两部分,在操作规程下,①静态测试中鼓励操作者在非破坏性且不激活机关的前提下,对装置的外观、色泽、手感等视、听、触信息进行小于5分钟的埋线真实性探索。②动态测试中,应用新鲜猪肉模拟人体,在观察员监督下,于30枚中随机取出1枚,将针头插入新鲜猪肉模拟埋线目标穴位(深度2cm)。③达到要求深度后,将针筒向外提拉1cm左右,以留出埋线弹射空间,防止埋线被带出。④扣动机关,埋线被弹簧推至指定深度,拔出针具(见图3)。操作者填写对器具的外观、手感、操作后的识别及判断“真”“假”埋线器具。当操作者因识别困难无法做出判断时,可选择放弃判断,动态识别环节与此同。

图3 操作流程图

2.4 观察员职责:对试验过程如实记录,避免破盲后隐匿。保证操作员按标准化操作,防止破坏性探查的发生。

2.5 剔除标准:对于器械破损、质量问题、安装失败无法正常使用、违反操作规程的个例予以剔除。

2.6 观察指标:操作者判断行为的信心评分,采用11级李克特量表(11-Point Likert Scales)测量主观信心分数,0为对判断完全没有信心、完全靠猜,10为完全有信心。破盲:以埋线暴露,或判断为“能识别”且信心≥9且判断正确为有效破盲。观察埋线成功率。

2.7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项分布正态近似法,按α=0.05水准行假设检验分析。

3 结果

3.1 静、动态识别信心评分:其中1枚因器械破损剔除。结果见表1、表2。从表2中均值和四分位数来看,动态操作后操作者信心较静态明显升高。87.44%的操作者信心在5分及以下,P75为5表明操作者们经过埋线操作,信心较前增加,但仍不足。

表1 操作者静、动态识别成功信心分数及构成比

表2 动静态识别信心分数集中趋势描述表

3.2 静、动态识别结果:按完全随机猜测是否有埋线成功率为50%,静态时本题猜对的器具构成比45.16%小于50%。用二项分布正态近似法进行假设检验,n=93,P=0.4516,u=0.9335,0.2<P<0.4按α=0.05的水准,尚不能认为操作者在判断时的与完全随机猜测的判断水准不同。可以推论,静态时针具对操作者的隐蔽性较好。在所有动态进行判断(针管中真、假埋线)的器械中,总数为156例,正确的数量比例为51.28%,u=0.31974,P<0.3783,按α=0.05的水准,尚不能认为操作者在判断时的优于完全随机猜测的判断水准。因此可以推论,在操作者实行埋线操作后,没有有效的识别(是否有真埋线)线索,本针具对操作者有较好的盲法遮蔽作用。

表3 动态操作者判断埋线结果正确、错误数统计

3.3 综合破盲率与成功率:有效破盲事件为:①“埋线暴露”共5例(2.09%),1例为埋线被针带出,2例为弹射卡壳,2例为其他原因(操作者未填),占总体(2.93%),以上可认作有效破盲线索。②判断为“能识别”且信心≥9,且判断正确。共6例,4例与前数据重复,2例为“从针眼看到”(0.836%)。共7例为有效破盲,器具综合破盲率2.92%。埋线总成功数226例,不成功13例,成功率94.56%,排除安装、质量问题等非正常因素7例后,成功226例,不成功6例,埋线成功率97.41%。

4 讨论

结果显示,本埋线器具在静态的外观、手感等线索上,操作者不能有效识别针具中是否有埋线,识别信心明显不足,尚不能认为其优于完全随机判断50%成功率的水准,有效识别线索严重不足,操作者随机猜测非常普遍,动、静态识别结果类似。因此本器具对于操作者有较好的盲法屏蔽作用。另外,器具综合破盲率较低,进一步改进弹簧弹力和针芯推进器的顺畅程度可进一步降低破盲率。具体应用方面,其一,《灵枢·终始》中说:“久病者,邪气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穴位埋线法与其法相应,是针灸和埋线疗法的延伸,“长效针感”保留针灸的持续作用,加强治疗效果[1]。尤其对疼痛性疾患、功能性疾患、慢性疾病疗效显著。本针具可运用于各种埋线治疗的双盲临床试验,验证穴位埋线治疗疾病的效果,有助于相关高质量临床研究。其二,可在双盲的基础上,筛选、检验有效穴位及组合,有助于临床治疗的进展。其三,本器具可部分模拟针灸治疗对穴位的刺激,侧面检验针灸穴位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依赖穴位刺激的针灸效果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提供强有力的证据,预计可以对因组间刺激差异过小而导致“针灸是超级安慰剂”的错误结论予以有力反驳。

猜你喜欢
针具盲法双盲
盲法在临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盲法的实现在论文中如何阐述
宜兴市探索“双盲”应急演练提升实战效能
基于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探讨影响肾功能进展的因素
云南省清洁针具交换在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效果及经济成本分析
注射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滞证的随机对照研究
患者盲法在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中重要性的meta分析
浅谈针具交换干预模式对预防HIV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传播的影响
国内外清洁针具交换现状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严重抑郁症抗抑郁联合用药法:双盲随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