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学生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教学调查与研究

2021-11-21 15:09吴建伟宋伟周名政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五育体育锻炼体育课

吴建伟 宋伟 周名政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苏州 215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中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诉求[2]。而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大学教学体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除体育自身的健身功能外,其所包含的情感、智力、审美、劳动等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但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看,体育课堂教学更注重传授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强身健体的功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前,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教学中要以体育为载体,深挖其他四育的资源,充分发挥体育综合育人的功能,以体树德、以体增智、以体育美、以体促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以及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等,深入了解国内高校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拓展研究思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为该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学生座谈、利用问卷星调查,共有656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56份,问卷有效率达100%,通过反馈,参与答题的学生都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可靠、可信。

1.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星自动生成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对“五育融合”的认识和态度

结果说明,学生对“五育”融合普遍都有正解的认识,学生对体育教学中融入四育的态度积极,且比较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大部分学生都能关注和实施自身全面发展的计划和措施,学生这种积极的态度,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实施五育融合教学的目标和计划。

2.2 对德、智、体、美、劳相互关系的认知

德、智、体、美、劳各育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作用,但彼此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五育间相互关系的调查发现,认为体育与各育间是“同等,各自独立的并列的关系”的占59.22%,认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占34.95%。另一项对体育与各育间相互关系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能认识到体育自身特有的育人功能,以及体育对促进智力的发展和体育与美、劳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综上,学生对“五育”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和积极的,多数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体育与德、智、美、劳间的这种相互融合发展的有机关系,能认识到五育是同等重要的[4],但从调查数据可看出,高达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五育间这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2.3 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2.3.1 体育锻炼行为状况

体育人口的概念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min的人群。但对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锻炼的持续时间不长。

目前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较为薄弱,主动性较差,除有学分要求的体育课外,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学生较少,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要正确引导并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以增强他们的体质健康。

2.3.2 影响因素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而积极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大学生的教育本身就是责任教育与未来教育,因此深入国情和国际环境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高青年一代的责任承担意识。

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参与锻炼的因素中,“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占29.45%,“学业或者其他事多”的占60.36%,“没时间,设施和场地较差”的占28.8%,“没人陪同”的占43.04%,“缺少指导”的占38.67%。对“学习很忙或功课很多是否还会坚持体育锻炼”的调查显示,“尽量挤出时间锻炼”的占73.46%,“除体育课外很少锻炼”的占22.17%。

进行体育锻炼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调查中可看出,多数学生锻炼的被动性很强,大部分学生只是因为体育课才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课余很少运动。教师在增加课外锻炼指导时间的同时,针对一些不规范的错误动作,还应教会学生必要的安全保护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学生运动损伤。

2.3.3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对“在体育活动中最想收获什么”的调查显示,“快乐与健康”的占93.53%,“重规则,守纪律”的占55.99%,“集体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的占66.02%,“积极进取精神”的占66.18%,“交更多的朋友”的占56.47%,“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占61.33%,“磨炼意志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的占62.78%,“掌握锻炼方法”的占55.66%。

结果显示,体育的育人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参加体育锻炼在获得健康体魄,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同时,在体育活动中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获得的成功和喜悦,能达到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磨炼人的意志品质的作用。

2.4 “五育融合”在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学校更重视德育和智育的占77.34%,而重视体、美、劳3项之和仅为22.66%。学生认为有助于开展五育融合教育的措施,按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学校重视,不断督促推进”“建立完善的五育融合实施细则”“加强体育老师德智体美劳的理论学习和培训”“相关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五育缺失”现象严重,普遍存在“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问题[5],而学校的管理层是推进五育融合的关键。这表明,目前高校急须制定五育融合的改革措施,高职院校的改革措施及推进力度是五育融合全面铺开的动力和保证。

2.5 对实施五育融合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显示,76.7%的学生认为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认为要“转变教育教学方法”的为73.3%,认为要“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为58.41%。在体育课成绩评定中对融入德智美劳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认为“非常必要”的为55.66%,认为“有必要”的为32.86%,认为“无所谓”的为6.15%,“没有必要”的为2.27%。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都有较高的期望,对体育课成绩评定中融入德、智、美、劳的内容,多数学生持赞同态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规范的、在实践中操作性强的、有机融入其他四育元素的课程评价体系[6],从而实现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融合。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学生对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对融入“四育”普遍持积极的态度,多数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但学生对五育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高达59.22%的学生认为五育融合只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简单相加。

多数学生锻炼的持续时间不长,锻炼意识薄弱,主动性差,主要影响因素有学业压力重、体育资源匮乏、缺少专业指导等。

高职院校“五育缺失”现象严重,普遍重智轻体。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推进和深化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教学,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亟待建立融入“四育”元素的课程评价体系。

3.2 建议

3.2.1 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通过调查研究,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要结合学校的体育资源、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等,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和环节,达到以科学调研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作用。

3.2.2 体育融合四育丰富的体育活动是前提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要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执行,开足开齐体育课。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向全体学生开设多样化的、丰富的运动项目,组织校、院系或班级的各级体育比赛,组建运动队,开展课余训练,成立各类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定期开展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拓展体育课类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3.2.3 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五育融合”

高职院校体育课应结合项目特点,从“五育融合”的视角创新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在专项课程设置中应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等方面去挖掘、重组、创新,深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形式,从发挥“五育融合”的育人功能出发,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开发课程内容,建设有学校或本专项特质的“五育融合”的特色课程,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猜你喜欢
五育体育锻炼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