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1-22 01:14杨曼玉吴国清
北方经贸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民人才农业

杨曼玉,吴国清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5)

古往今来,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习近平多次强调,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皆把乡村人才置于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掣肘也是人才匮乏。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因此,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具有现实意义。

一、乡村人才问题

(一)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乡村人才流失,首先体现在农民工隐藏的大量乡村人才流失。2019 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 077 万人,近几年逐年增长,且规模庞大。在外求学人才流失。求学人才因城市的工作机会多、工资高、教育条件好、基础设施齐全等,顶着各种压力进城,努力留在城市,脱离农村,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持续加大引进人才政策力度,但大部分人才基于农村现有条件不足和不完善仍然处于观望状态,最终选择外出进城发展。

(二)乡村现有人才素质不高且结构不合理

乡村常住人口五亿多人,基数大,但现有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且结构不合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人员小学文化水平占37.0%,初中文化水平占48.4%,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占7.1%,大专以上仅占1.2%,高达91.8%的农业生产人员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知识水平。因受教育水平总体偏低,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农村实用人才较少,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才能的人才匮乏。乡村青壮年人口外流致现居农村人口老人和儿童居多,年龄断层现象严重。2015-2019 年农民工的年龄在21-50 岁占比均高达70%以上。农民工外出规模庞大且多为青壮年,使乡村人口呈少子化、老龄化。因此,乡村现有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人员92.9%从事种植业,2.2%从事林业,3.5%从事畜牧业,0.8%从事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仅0.6%。可见,目前农业生产结构与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相差巨大,也表明从事和具有相应技术的专业人才较匮乏。近年来的人才引进多聚集乡镇级以上,村级较少。行政管理型人才较多,科技推广、应用型、农业技术型人才较少。乡村现有知识水平和人才结构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全方位人才需求。

(三)乡村环境较落后

环境是影响人才选择的重要因素。区域环境是关键,组织环境对人才发展的影响是重中之重,人才对自身发展的心理预估是核心精神导向。总体上,乡村经济发展环境、人才服务与生活环境较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速度和程度远高于农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落后。乡村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不成熟且较乱。人才没合适的岗位,工资低、前景低、专业运用率低,难实现个人价值。相对于城市,乡村基础设施及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2016 年末,8.6%的乡镇设火车站,11.9%的村通天然气,25.1%的村设电子商务配送站点,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47.7%的农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36.2%的农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59.2%的村设体育健身场所,32.3%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54.9%的村有执业(助理)医师等。可见,公共交通网络、医疗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乡村文化娱乐环境等发展不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性较为落后。

二、对人才的需求

(一)农业性人才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但农业发展缺乏专业性、较高水平的农业性人才。据调研,发现乡村振兴的欢迎程度较高,村民希望得到育种、种植、打理等专业知识来实现增收增产,降低自然环境影响。习近平总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农药污染、灌溉粗放、引进低水平工业占用耕地且污染物处理不规范等问题以及乡村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急需专业人才科学可持续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是创新路,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经。乡村振兴要求,要挖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比如农村特色休闲观光、农产品电商、精深加工等。农民因缺乏产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相关产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而止步或盲目从众。需要相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带领并指导农民做出综合示范,刺激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最终使农民受惠受益。

(二)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的领导人才需求

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最重要的是乡村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然而,乡村最紧缺的就是优秀领导人才。领导人才在乡村起到引领作用,需要其政治、组织、协调、团结群众的能力,能够坚决贯彻党的决定,有效进行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乡村基层领导需要具有为农民服务理念以及能够扎根基层而不是作为跳板有机会就走的人才。为打造善治乡村,提高德治、自治、法治的水平,基层需要思想道德水平较高、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基层领导人才。

(三)乡村公共服务的人才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缺乏,较突出的是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2020 年9 月4 日,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表示,乡村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学历水平上、专业职称上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但据近两年的基层实践所见,乡村教师在数量上仍不足,学科上严重不平衡,流动性很大,稳定优秀教师资源短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缺乏体现在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对于慢性病的防控、重大传染病防治人才缺乏,全科医生少,专业性乡村医生不足。乡村社会保障主要是国家层面,主要工作由村委负责。没有分工明确及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及人才,缺乏社会服务岗位、社会工作人才。

三、解决对策

(一)培养本土人才

挖掘本土人才资源,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挖掘有本事、有绝活的“土专家”“田秀才”。着力培养农村的本土人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的参与性、创造性。

1.打造农村“强领导”。大海航行看舵手。村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村内组织和工作的领导核心。首要村支部委员取优去糟,着力培养优秀人员,增强领导能力及大局意识,紧跟乡村振兴战略,清楚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应对方法和策略。村委会应优化其结构,吸纳村内年轻的人才,责任与能力优先,使自治组织趋于高知识水平、服务能力、经验结合,定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定乡村振兴的决心。凝聚返乡创业人才、返乡大学生、基层服务的教师、医生、退伍军人以及按需引进的各项人才,形成监督“两委”工作的民间组织,提出所在领域的合理化建议,以促进科学领导。

2.培育农村新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兴职业农民。转变农业的传统认识是关键,把农民发展成职业。逐步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素质,设置适合当地的相关产业研究,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农业种植、养殖过程的难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定期给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调节生产,提高经济收入同时满足国家农产品需求。在农闲时间,各乡镇开设职业农民培养班或远程网络课,分为农林牧渔、农机、农药、农业管理、农业市场营销等课程,农民根据需求,参与学习,按规定授予新型职业农民证书,逐渐把农民变为收入高和职业感强的工作,让农民更爱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同步提高农业科技素质、专业生产技能和农民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

(二)按需引进人才

乡村振兴是一项大工程,乡村本土人才不能满足需求,人才培育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人才引进尤为重要。乡村人才不能盲目引进,大量引进并不能起到关键作用,可能引起本土人才不满,要按乡村情况,按需引进,形成良性流动。

1.引进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教育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最直接道路。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应与农业院校建立合作机制。乡村应该建立农业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农业院校同样也应该把为农村输入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农业发展要以技术为突破口,以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基础,引进农业院校中农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发展绿色农业,优化农林牧渔产业结构共同发展。在乡镇设置专门科研室或流动站,为院校人才设置明确岗位,方便定期提供当地需要的育种、耕种、养殖、农机等技术支持,同时汲取科研素材。农业发展应引进市场销售人才,针对农产品、养殖业在市场波动中获取最大收益。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仅少数农民能熟练运营,引进电商型人才,一面运营改善农民经营电商状况,另一面培养农民电商运营人才,促使电商和农业农产品紧密结合。

2.以农业产业项目吸纳人才。乡村振兴是乡村创业创新的机遇。以产业吸引人才,二者相辅相成,必须先发展产业。以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特色化吸引人才,重点扶持乡村优质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创业创新,有效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尚未开发特色生态资源,吸引并引导人才发挥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的功能和价值。打造现代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的新模式,培育特色农业商贸小镇,吸引懂管理、懂技术、懂运营的人才加盟。针对产业发展及时补齐缺乏人才,提高其技术含量,降低其风险,形成龙头产业。

3.引进公共服务型人才。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才缺乏是农民最牵挂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国家要持续加大并严格落实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政策倾斜,给予适合的政策补贴。第二,联合师范院校和医学院,引进优秀教师及优秀医护人员。第三,整合当地教师、医生结构,流动学习,招聘缺乏的人才。乡村社会保障提倡社会+国家形式。引进社会企业型保障人才,以其专业能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国家保障外引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优化原有保障人才体系,形成乡村社会保障人才队伍。

(三)优化环境并留住人才

乡村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是乡村就业没有吸引力。乡村振兴是重要的契机,以政策为保障,以健全人才职业发展机制为吸引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基本,留住人才、安住人心、振兴乡村。

1.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安心留乡须以政策为保证。实施倾斜性政策,农业农村国家优先发展、财政优先保障、金融优先服务的政策。加大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补贴更合理,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科学的制定符合当地人才振兴规划,完善农村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组建精锐的人才队伍。落实返乡创业人才的政策扶持,贷款申请与发放、财政补贴落实、工商登记审核、技术援助等方面提供支持,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推动农村所需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城乡资源共享的局面。

2.健全乡村人才职业发展机制。满足留乡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一要形成尊重人才、知识的氛围,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一视同仁。二要让乡村人才有职业归属感,针对不同专业人才,有计划的用双向选择方法配置于合适的岗位,科学设置岗位晋升机制和管理体系。三要建立人才评价激励体系,据乡村人才的特点、岗位差别、专业不同以及成长规律,探索建立以产业发展贡献为导向的分层分类评价标准,实现在基层服务中的自我价值。四要完善并落实政策扶持,给予政策补贴,使基层工作人才拥有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之上的合理工资收入,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

3.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提升人才的生活质量。持续解决农村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饮用水的方便和卫生、科学规划乡村道路、完善乡村物流以网络普及设施,方便生活,向城市生活质量看齐。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主要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方面,推进城乡均等化。解决留乡人才的后顾之忧。改善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打造美丽宜居的田园乡村。让人才愿意留乡,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