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旅游”的齐鲁传统村落文化传承路径分析

2021-11-22 04:19赵红芳孔梦茹
当代旅游 2021年21期
关键词:齐鲁村落传统

赵红芳 孔梦茹

1.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山东临沂 276005;2.淄博电子工程学校经济贸易教学部,山东沂源 256100

引言

“微旅游”是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体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休闲意识的提高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于2011年被提上议事日程。微旅游形式上的“短小”,精神内涵上的“生活态度”“公益属性”“个人属性”等特性,与“传统村落”的地理特点、文化特色、受众需求等都有很强的契合点。近些年微旅游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也发展起来,作者把“微旅游”作为检索内容,用篇名作为路径,于2019 年2 月18 日进行检索,在中国知网相关文献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到相关文献61 篇。其中多数篇目是对现象的描述及对兴起原因、概念界定等的探讨,少数篇目涉及区域“微旅游”发展研究。其中研究“传统村落微旅游”的文章有两篇:卢俊阳2017年12月6日发表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信阳市传统村落发展微旅游的问题与对策》;王乃举2019年1月6日发表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文化振兴背景下安徽传统村落微旅游发展路径》。而以“微旅游、齐鲁传统村落”或“微旅游、山东传统村落”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资料。

齐鲁传统村落,虽然相对来说数量不多,但其承载的齐鲁文化绵延久远,价值高,与“微旅游”开发相结合,是有效高速的保护开发方式,更是对齐鲁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的良好途径。所以,探讨基于“微旅游”的齐鲁传统村落文化传承路径研究,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一 齐鲁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分析

齐鲁传统村落深受齐鲁文化浸润,不管是古代建筑、风土人情,还是民间工艺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彰显出齐鲁文化的绵延和久远。各个地区的传统村落在齐鲁文化的渗透下,产生了很多既有当地特色又有鲜明齐鲁文化特点的多元文化符号。生活在传统村落的人们,在不同的思想、审美、风格、信仰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

(一)兼具儒道,灵活自由的建筑风格

齐鲁大地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种类丰富,不同的区域都具有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

鲁中南地区,跨越古代的齐、鲁两国,该地区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显著,建筑既呈现出因地制宜、开放兼容的变通性,又具尊重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性。平原地带传统村落房屋格局及建筑,呈现出严谨理性的审美特征,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表现出规整、均衡、方正的形态;山区则多分布于山地、坡陡地,顺势而为,自由布局,多由石材堆砌而成,有着粗犷质朴的特性;胶东地区,受齐文化、海洋文化、外来文化的共同影响,建筑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务实、开放的特征;鲁西南西北地区,兼有儒家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影响,体现出不拘一格的文化特色。

齐鲁传统村落建筑体现出因地制宜、负阴抱阳、天人合一的儒家理念。

(二)久远的历史文化传承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是形象的生动的历史记忆。她传承着着商业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历史传说等,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丰富。在山东境内,有着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山东戏剧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文化的地方,有柳琴戏、五音戏、渔鼓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吕剧、坠剧、八仙戏、东路大鼓、蓝关戏等。山东素来也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为名,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上,还曾出现很多历史名人,他们至今仍然对中华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些,在相关的传统村落中都有鲜活的体现和传承。除此之外,传统村落中还承载着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等待挖掘。

(三)诗书济世的家族风尚

作为传统文化大省的山东,历史上不乏名门望族,受儒家文化影响,家风传承也独具特色。孙金荣同志曾在《山东省传统村落的文化意蕴与价值》中指出“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有着历史惯性。 尊师重道、兄友弟恭、传家耕读、行善积德、清廉仁爱,体现了齐鲁众多传统村落的家风。除了这些名门望族,实际上传统村落中的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家风,对这些资料进行挖掘,可以成为“微旅游”开发中的生动资料。

(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山东是齐鲁故地,也是礼仪之邦,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剪纸、琴书、快书、面塑、年画、秧歌、蹴鞠、杂技、渔号等等,数不胜数。而传统村落更是这些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不同传统村落有着相似却极具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挖掘、整理、传播这些,都可以通过“微旅游”的开发得以实现。

所有这些,如一颗颗明珠,散落于齐鲁大地,急需一种科学便捷的方式进行捡拾、梳理、传播。正如孙金荣指出的:“山东省传统村落,在建筑布局、哲学思想、历史文化、教育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蕴含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思想, 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深邃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得到进一步发掘与尊重, 需要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1]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微旅游”开发相结合,在微时代背景下,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的契机下,无疑是上佳途径。

二 “微旅游”在齐鲁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中的适用性分析

微旅游在2011年被正式提出,关于微旅游的定义,同年新民晚报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微旅游是指短小的旅行,随时可以出发,不需要太多的行装,不需要长时间精心计划和刻意安排;可能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走一条陌生的小路,看陌生的一切;也可能逗留在生活的城市,逃离电子产品,只是读读书,晒晒太阳,发发呆,甚至只是慢慢享用一顿可口的大餐或在丝瓜棚下尝尝农家土菜。”由此可见,微旅游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微”,更表现为精神内涵上的“生活追求”“公益属性”“个人属性”[2]。

微旅游的特性表现为:①“微”形式。表现为时间短,距离近,费用低,人数少。②“无”景点。目的地躲避开传统的热门景区景点,偏向无景点式选择。③“小”主体。旅游主体以都市白领和高校学生这一小众市场为主。④“新”内容。不拘泥于传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⑤“深”体验。注重旅途中的收获和个性化的体验。⑥“轻”公益。主张对环境、文化和社会都负责任的旅游方式。⑦“大”智慧。主要依靠互联网渠道进行营销,以线上交易为主。

而齐鲁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活态传承,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与“微旅游”特性具有契合点。首先,传统村落,一般分布在某一中心城市周边,距离不会太远;中心城市中年轻的白领及高校学生,对“微旅游”的需求旺盛,即使农村年轻人,对旅游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齐鲁传统村落,各种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可打造的深体验项目、个性化体验项目众多;村落游、乡村游,保护环境,符合公益追求;年轻人熟悉网络环境,可以更好地进行线上沟通,获得更深层互动体验。

从近些年来的传统村落发展保护来看,因受乡村城镇化、旅游开发以及农村人口迁移等影响,一些传统村落也面临着消亡和被过度开发的严峻形势[3],存在着重外在轻内涵、重经济轻文化等现象,造成村落空心化、同质化现象严重,使传统村落失去了灵魂,所以作为传统村落来说,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急需一种恰当的方式完成有效勾连。由于“微旅游”的休闲化、体验化、多元化特点[4],由于传统村落文化表现出文化的活态性[5],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中,微旅游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无疑是一种更快捷、更高效,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方式。

三 基于“微旅游”的齐鲁村落文化传承的五大原则

短:主要指时间短。首先旅游时间短,微旅游的时间一般在一至两天;其次也要注意表现在游客的注意力停留上,时间要短。项目的开发、环节的设置、景观的设计、互动的节奏等,都要体现一个短的特点。这需要各传统村落全面挖掘梳理旅游要素,精心筛选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且能够支撑短期游的精品要素,合理串联,形成旅游路线。

平:主要指方式平。用最直接的形式进行表达,比如说最符合现代语境的话语,最符合青年人习惯的语言,最直观的建筑形式,最接地气的互动交流方式等。甚至可以考虑结合当地方言,进行传播。这需要传统村落对自己的方言要素进行整理,将最具特色且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方言要素进行挖掘,结合现代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

快:主要指速度快。比如交通方式的快捷,不管是公共交通,还是自主方式,都能从设施上给予保证,比如传播速度要快,可以多多借鉴微视频平台,抓住传统村落中的抓人眼球的闪光点,进行最快速的传播。这需要各传统村落结合自身区域特点,条件允许,就可以从道路交通上提供便利;条件暂时达不到现代交通方式的,可以挖掘村落中传统的交通方式,提供服务。

广:主要指范围广。主体方面,在抓住都市白领、高校学生等这一群体基础上,努力培育新兴主体,比如新型农民、离退休人员、对文化有特殊爱好的中年人等;影响方面,呈现同心圆状态,先小范围进行培育,继而不断扩大影响,不管从空间上,还是从参与主体上,逐渐扩大范围。

新:主要指方式新。用最新的交流平台(各种APP,小视频)、用最新的表达方式(新人类的思维、新人类的语言)、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电脑、手机),来进行最新式的表达,例如可以运用线上线下以及现代化科技等方式,通过AR技术、VR技术进行虚拟现实的村落旅游环境模拟等方式进行传播[6]。这需要村落要培育自己的新生代宣传力量,借助年轻人熟悉网络、熟悉现代交流方式的优势,用短视频等方式挖掘文化特色。

四 基于“微旅游”的齐鲁村落文化传承的四条路径

一是政策路径,要体现一个“活”字。由于“微旅游”带有“轻公益”性质,而传统村落又是急需政府保护的对象,所以,基于“微旅游”的齐鲁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需要优惠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开发挖掘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另外,也要处理好地方政府政府、相关企业、村民三者之间的地位关系,调动各方面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投入。

二是产品路径,要体现一个“特”字。要在齐鲁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更要在具体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将最具特色的文化价值加以挖掘利用。针对产品没能形成品牌的现状,可以根据不同村落特色优势,建立诸如“主题农庄”“民俗体验”“村落俱乐部”“商务度假村”“参与式村落游”“乡村教育游”等“微旅游”主题,用特色文化支撑产品开发[7]。

三是传播路径,要体现一个“快”字。本身“微旅游”就是适应现代化、快节奏、微时代、碎片化、特色化等社会发展新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所以要求传播一定要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传播手段和平台,做到快捷即时的传播,产生全息交流互动效果,最大限度吸引各方面注意。

四是人才路径,要体现一个“新”字。要尽最大努力吸引“新”人加入到设计、实施等环节,新不仅是指年龄上,要尽可能的年轻化,最主要的是指理念要新,要有与“微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模式,能用新人类的方式进行表达。可以通过与当地高校相关专业的深度合作融合达到目标。通过合作,吸引高校专家、学生加入到开发过程中,起到双赢效果。同时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保护经费不足、村民缺乏重视等问题,也要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发展乡村教育培养后备人才等措施,完善人才库建设[8]。

五 结语

传统村落保护方法逐步从关注村落保护转向注重村落发展、从静态固化保护转向动态活化利用[9],传统村落文化传播方兴未艾,文化的传承方式很多,旅游发展一定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但传统村落开发中存在“同质化”“空心化”等现象,文化传播也正面临如何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途径、提高传播效果的问题。“微旅游”传播无疑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传播方式。研究传统村落文化“微旅游”传播规律,为“记住乡愁”寻找可行路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意义正在于此。

猜你喜欢
齐鲁村落传统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齐鲁声音
齐鲁书社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