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孙子文化入校园的必要性

2021-11-25 04:15王道峰
孙子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文化

王道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 量。〔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他还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讲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2020年11月2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这个主题,重点研究进什么、怎么进的问题。

以《孙子兵法》为核心内容的孙子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历经2000 多年的岁月洗礼,仍不失其光泽。其主要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得到充分运用,而且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体育赛事、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受欢迎,而且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和推崇,人们都想从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彼岸。学习孙子文化能使孩子从中汲取思想力量,借用古人智慧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孙子兵法》的语文魅力

(一)语言之美

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邪?”日本学者北村佳逸在《孙子解说·自序》中更是直言“孙武是东方第一流的大文豪”。《孙子兵法》在语言上的造诣可以和《诗经》《楚辞》相媲美,是中国语言文学的瑰宝。比如:“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篇》)“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动如脱兔,敌不及拒。” (《孙子兵法·九地篇》)“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孙子兵法·形篇》)“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孙子兵法·军争篇》)这些多言韵句的运用,四言、五言、杂言兼有,骈俪、偶句并存,平实明快,摇曳多姿。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思考回味,言简意深,回味无穷。

从整体上看,《孙子兵法》不是在散文段落中偶尔凑上几句或一些韵文句子,它是首尾一贯的通体韵文。《十三篇》的每一章节,尽管不是一韵到底,但也是实实在在的韵文,每一节、每一段,相互之间,韵律有致,铿锵有力。

(二)结构之美

在创作体裁上,《孙子兵法》首开“散文标题化”。我们常说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这方面来说,《孙子兵法》称得上是古代散文创作的标杆。《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十三篇,分篇独立,侧重论述某些重要军事问题,但十三篇又有内在逻辑,篇次有序、前后连贯,脉络一致、相互照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宋代郑厚在《艺圃折衷》中把《孙子兵法》视为古代散文之最,极力称赞,说:“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杨著书皆不及也。”

(三)修辞之美

《孙子兵法》的表现手法,几乎囊括了前人所用的所有修辞手段,但其中又不乏自己的创新,如赋、比、兴,夸张、排比、设问,顶针、对比、反复等,若星汉灿烂,既各成旨趣,又相映生辉。其造句技巧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做到了“一句一理”“间错而不断”,有诗句有文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有复句有单句,推陈出新、准确恰当、灵活多样,令人朗朗上口、击节当歌、遐思弥远、流连忘返。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在其所著《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一中,高度评价《孙子兵法》,认为“其文章之妙,绝出古今”。意思是指《孙子兵法》无论从句式、遣词,还是从篇章结构、修辞手法上讲,都是古今以来非常优秀的作品。

所以,把《孙子兵法》引入校园,让学生在语文必读必修篇目的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延伸和拓展,那将会对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助力良多。

二、《孙子兵法》的哲学智慧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在1958年、1980年两次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都收入了《孙子兵法》。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很早就把《孙子兵法》列入哲学史的范畴,并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他的《孙老韩合说》一文中认为,中国的辩证法起源于《孙子兵法》。今天人们更是普遍认为:如果遗漏了《孙子兵法》,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将是不完整的。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如夜光之珠,璀璨夺目。

(一)辩证法与唯物论

这是哲学的根基和发展源泉,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孙子兵法》中有两句至理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前者讲的是唯物论,后者讲的则是辩证法。这也是《孙子兵法》哲学思想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

对学生们来说,接触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很有好处。他们看待问题、认识事物将会更加客观、实事求是,改变了那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简单认知的态度和一条道走到黑的偏执。学习,是一个不断出错纠错的过程。有了辩证思想启迪后,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也会悄然转变:从垂头丧气到虚心接受,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再到把这些错误转变为自身丰富的阅历和宝贵财富,“失败是成功之母”才转化为可能。学生也将会懂得,学习如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期望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只有坚定信心、注重积累、经得起曲折考验,才会厚积薄发,到达理想彼岸。

(二)看本质与重实践

这是教育者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比较看重的两种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练就孙悟空一样“火眼金睛”的本领,不被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受个人感性情绪所左右,才会有理性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教学是如此,自然科学公式定理的推导与运用、社会科学规律的演绎与归纳亦是如此。孙武在《行军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可称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经典:“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这里所说的“树动”“草障”“鸟起”“兽骇”是现象,而“来”“疑”“伏”“覆”才是本质。一段言简意赅的描述,把看现象抓本质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昭然若揭。

古有“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的遗训,今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现代教育思想倡导的核心素养,更是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职业教育则是向着“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进行“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在这里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两千多年前孙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孙子·虚实篇》曰:“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这就是说,与敌人斗争时,对敌我双方实力、弱点拿不准、吃不透,难以出办法做决策时,要通过筹划谋算、佯动挑衅、侦察摸排、试探性接触等一系列战争实践来获取真实信息,发现和比较敌我的长短和不足。没有这些战争实践,“知彼知己”只能是一场空谈,“百战不殆”也会竹篮打水。可见,实践是我们“知彼知己”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更是“百战不殆”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三)发展观和普遍联系的观点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运用了朴素辩证的发展观,指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就是哲学当中著名的论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孙武把这些变化比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势篇》)。他认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孙子兵法·势篇》)。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军队的士气是“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孙子兵法·军争篇》),同一种事物,发展到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局面和结果。学习上也是这样,成绩暂时落后、进步一时受挫,不必灰心丧气。只要坚定信心,锲而不舍,就会“勤能补拙”,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反败为胜,实现超越。如果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不但优势保不住,还可能“不进则退”。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孙子兵法》一书的灵魂和主旨。孙子分析战争,不是单纯就战争分析战争,就军事分析军事,而是运用世界万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战争现象、军事问题加以考察与解读。他讲“道、天、地、将、法”这“五事”,就是以联系的观点将政治、军事、天时、地利、条件、法制建设、人才拔擢等各项要素作为完整系统来进行考虑。一场胜利、一次成功,都不是哪个英雄人物扭转乾坤或锦囊妙计的功劳,而是各种有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要坚持运用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学生时期正是一个人“三观”初立、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爱憎分明。把他们引导好、教育好,红色基因才能代代相传,社会主义旗帜才会高高飘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从点滴,从言行、从思想,悉心观察、耐心教导。既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也能及时捕捉到出现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春风化雨,小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里仅仅列举了其中几个主要方面,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提及,诸如:主张科学决策,反对主观臆断,“两点论”,等等。通过对《孙子兵法》的学习,这些哲学思想就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力品德、健康成长都非常有益。

三、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爱国主义以国防教育为重要载体,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始终是进行国防教育的第一要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离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近。当此之际,我国的周边外交、国防形势不是安稳了、顺利了,而是更严峻、更复杂了。某些国家面对中国的强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坐视不管,当然更不可能锦上添花、赠人玫瑰。它们的傲慢与偏见、贪婪与自私决定了它们一定会走到我们的对立面。遏制与反遏制、包围与反包围、斗争与合作将是我国面临的一种新常态。抛弃幻想、准备战斗,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和英雄气节,唤起年轻一代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启发他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国防义务,是新时代教育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凡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九变篇》)强军备战、巩固国防,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才能保护住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司马法》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我们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但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不可盲目好战和穷兵黩武。通过对孙子文化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孙子重战、慎战、备战的战争观和安国全军的思想,将会种下青少年科学正确的国防观念的种子。而这粒种子的质量和基因,直接决定了未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四、增强文化自信和家乡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是立不起来的。”〔4〕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个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塑造精神家园的作用,它是民族的立根之本。爱家乡,爱祖国,首先要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对自身的民族文化充分自信,才能更好地铸造精神家园,民族才有存在的根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代兵圣孙武诞生于山东,这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孙子文化既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家乡文化,也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和深邃哲理哺育了无数军事家、政治家、企业家,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都在为世人提供着醍醐灌顶般的思想指导。“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被翻译成30 多种语言,1000 余种版本远播世界各地。其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大洲,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渗透到军事领域之外的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管理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显示了孙子思想在当今世界的强大生命力。

若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本、引进课堂、引进校园,就要把孙子文化引进来。我们可不能暴殄天物、熟视无睹,“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要赶紧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之便,把孙子文化遗产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助力孩子全面、生动、健康的发展。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2 页。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 页。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六十 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 页。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文化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谁远谁近?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兵法》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