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2021-12-01 11:49李彩萍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价值观思政

李彩萍

(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创新是高等教育重中之重,要想应对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发展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工科与新医科、新农科交织交融、相互支撑,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注入人文色彩,让科技的发展为人服务,“四新”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深入的探索、引领以及支持,是未来国家繁荣昌盛的责任担当。新的社会发展新背景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建设“大外语”的改革思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同学们的外语应用能力、学习国外的精华,同时还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大使命。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任。2017年教育部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需要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弘扬人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价值引领的育人导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校要打破领域行业等各自为战的局面……放大整体协同效应”[3],大学英语课程也需要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将思政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引入大学英语课程中。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资源绝大多数来自英语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教科书上的文章也基本带着英语母语国家所持有的价值观,我国高校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文章时,如果没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检验标准,就特别容易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以致出现各种片面崇拜西方文化而无视甚或鄙视我们传统文化的现象,这对于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是一种莫大的背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有必要合理穿插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有着正确的方向和指南,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新文科“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融入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使学生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碰撞的环境中辩证地看待文化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过程也是不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价值观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外来事物的辨识能力也不断地增强。因此,大学英语思政课程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鉴于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还要特别注重传统中华文化素养,让学生用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眼光去鉴别学习外国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性学习精神。众所周知,由于大学英语课程面向高校全体一、二年级的学生,其教学覆盖面之广、教学素材之丰富、教学间长跨度之大、教师与学生接触之多都是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堂是特别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课程内容,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许多高校中仍旧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思想觉悟不够高:一些老师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内容有着刻板印象,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为一谈;一些老师觉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角度难以挖掘,无法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非常生硬地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导致课程内容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导入效果。

其次,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把英语的教学效果与四、六级,考研英语单科通过率联系起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大学英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四、六级通过率,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试能力与考试技巧的培养,造成了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区分,忽视了思政内容的输入,也忽略了对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最后,没有思政元素的加持,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偏向于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外国文化输入,忽视了文化输出的能力。曾经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多主要强调学习地道的英语语言及文化知识,导致课堂上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较多,却对我华夏文明知之甚少,显然学生自身传统文化的薄弱限制了文化输出的可能性。此外,平时的学期测试中,无论是以前的期中、期末还是四、六级甚至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试内容基本偏重国外文化内容,我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方面的考试内容占比极低。片面强调单向的英语文化输入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外国文化比重较大,从而产生文化交流中出现严重的不对等。为查漏补缺,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很多用人单位也把英语水平作为入职的必备条件。这一社会现象导致许多高校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设置为应用型英语教学模式,过度追求短平快的英语教学技巧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功利化的发展。

(二)学生明显的功利性学习动机

大学生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断地面对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乃至考博的过程中,都被灌输这样的理念——学好英语就能考个好学校,升入好学校就意味着好工作、好的收入以及好的前程。因此,学好英语的动力背后是巨大的功利性动机,把英语学习与未来的收入和工作画等号的时候,英语学习的纯粹性就越来越少了。

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4%的大学生由于兴趣爱好而喜欢英语学习,有34%的大学生为了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后,可以继续研究生或者博士的深造学习,56%的大学生单纯是为了将来找工作时作为一个有力的敲门砖,换取一份高薪的工作。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如何将英语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养和认知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面临的当务之急。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应对策略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课程思政尤其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每一个大学英语教师都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也都肩负着重要的课程思政责任。如何探索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如何应对全新的课程思政策略,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反思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视角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要深刻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首先,作为高校英语教师,需要高屋建瓴,有大格局、家国情怀。

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这一新课题,对大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因为课程思政的导入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具备深厚而扎实的理论教学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和时政关注,大学英语老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对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观察、感悟和体验。这一系列的内容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探索专业知识领域,还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深入领会党的大政方针,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高校需要培养的是有国际视野、有温度、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面对新时代立德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保持思想觉悟与理论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努力做到以身作则、行为世范,需要把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设置的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政治敏感度。教师在人文尤其是我国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底蕴越深,文化自信也就越能够体现的具体生动。教师本身通过言传身教,就足以在思想、情感、审美等方面给予学生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学生不是被生硬的说教教育出来的,学生是根据身边的模范和榜样而不断模仿出自己未来的走向。

当然,教师通过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和集体备课的集思广益优势,通过不断在线资料搜集、线下集体探讨来领悟和掌握思政教学目标的语言素材,才能更好地把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教学中穿插一些类似最新的时事要闻,不仅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延展,同时也把其中一些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进行了巧妙的解析。课程思政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课题,需要高校给任课老师提供高质量的输入保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思政课程学习培训给教师聘请国内专家、学者不定期地进行宣讲、培训、探讨和交流,为大学英语思政团队开展研究、发布学术成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深挖教材内容,巧妙引入思政教育。

大学英语是一门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出现文化的交融碰撞。201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内容当中着重提到了“思想性”。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务之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将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对听说读写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还需要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新文科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完成专业授课知识的同时,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相挂钩。正确的价值观包括两大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责任、义务、群体、和谐。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四个自信”;同时,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性和问题意识,即增加大学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思想性。[4]为了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性和问题意识,必须要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才能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思想性教育。要想达到这一效果,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从现有教材入手,每一本教材内容都有自身待发掘的思政元素,作为大学英语的老师,需要时刻关注课文内容与我国文化相衔接的点,巧妙地导入模块化课程思政。以新视野第三版《大学英语一》第四单元为例——Heroes of Our Time为例,可以结合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真实的例子引出文章的主题——我们这个时代身边的英雄,这种新闻时事的抓手往往能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身边那些爱岗敬业的平民英雄,他们虽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却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英雄。

2.根据每个单元的相应主题,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从学习强国里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效性新闻、报道、视频等素材,组织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探讨、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现实意义,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比如:新视野第三版《大学英语三》第一单元主题是:When work is a pleasure,可以结合《中国日报》 (ChinaDaily) 和《今日中国》 (ChinaToday)里面的年轻人工作故事展开,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社会里,引导学生树立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匠人精神非常必要,在自己的领域内调动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专注于本职工作不仅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更多的是做这一项工作带来的满足和幸福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又让我们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并滋生出更多的工作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利用好信息资源,形式多样地开展课程思政。

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从以往的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经历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再到如今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变革,以及2020年初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而产生的全面网上在线学习模式转换,网络时代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无论课堂的形式如何改变,教师的引导仍然必不可少。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课前教辅资料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在线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准备课堂讨论,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展开二语语言习得。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每一节课的主题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并得出结论,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构建。大学英语教师授课过程中,经过不断尝试摸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翻转课堂、钉钉课堂、云课堂等一些有效的教学平台给学生共享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素材,把思政教育元素合理穿插进入教学内容,通过利用小组讨论、辩论的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地深化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不仅让学生在第一课堂里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提升、国学文化的巧妙引入,还可以组建“第二课堂”,让课程活起来。以我校为例,公外教研室每年在秋、冬季节都会抽出一些老师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发动、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教学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写作、阅读挑战赛等一系列机会,组织学生参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选题,让学生在演讲、写作、阅读、过程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

(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少年强则国强,有着独立人格、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是我们未来繁荣昌盛的固国之本。大学阶段意味着一个人走向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大学生不仅要进行知识文化的继续学习,还要在思想、道德、人格方面不断完善,为正式步入社会,成为国之栋梁做好最后的准备。

宏观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思想、道德与人格方面更为全面的发展。立德为本,国家目前大力提倡的课程思政就是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倡导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基于省思之后的笃信和理论自觉之上的践行,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学习知识以外,注重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成为有追求、有涵养的人。高校也可以发挥自身的地理、人文、学科研究优势、社会网络资源等各个方面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创造条件,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造活力,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能力强、身心健康、品格高尚、审美高雅的新时代好青年。

微观上,老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发动学生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课下收集国内外时事进行英文时事教育。比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活动节选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英文版,从时事点评中入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表达,逐步探讨报告中涉及的新时代话语的英文翻译方式,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把控,大学英语的自主时事学习可以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英文分析,学生自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以课外讨论的形式推荐美国探索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习近平的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China:TimeofXi),学生可以从英文视角了解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我国为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系统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及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强化,我国的大国崛起也一定能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此外,BBC录制的纪录片“ChineseNewYear2016”(《中国春节》)、“TheStoryofChina2016”(《中国故事》),以及国家地理播放的纪录片“ChinafromAbove”(《鸟瞰中国》)等,也可以作为让大学生课堂学习和探讨的内容,用英文讲中国文化,不仅可以培育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深厚的理解与认知,还可以激发大学生传承我国优良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意识,从而产生文化自觉,在具体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出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水乳交融,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高校应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这一育人大格局,关键在于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核心在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协调前行;在继续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推动课程思政广覆盖,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各种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这一别出心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的禁锢,化有形于无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出现在每一科目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它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还创新了教学载体,通过发掘教材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并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主题,高校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不仅在给学生进行大学英语知识的传道受业解惑层面不断精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功能,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真正培育有国际视野、有家国情怀的引导教育功能,从而为国家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价值观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我的价值观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