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外科学课程床边班教学设计的思考

2021-12-04 02:18吴金娜
智慧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科学床边学时

吴金娜

(南通市中医院中医外科教研室,江苏 南通 226000)

0 引言

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简单、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惰于思考、循规蹈矩的习惯。因此,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的中医外科教育理念,激发其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床边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医患沟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外科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床边班教学设计的理念及其具体方案优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医外科学教学设计方案,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外科人才。

1 中医外科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防治外科疾病经验和成就的总结,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外科学不但包含了中医学最基本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更包含具有自我特色的各种外治方法,在临床外治过程中将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等同辨证论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门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医临床医学,其中多种外治方法亦为内科、妇科、儿科所采纳、应用[1]。中医外科学是中中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做好《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了解中医外科学、主动学习中医外科学,将更有效率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引入课堂,提高医学生自我思索能力及临床动手能力,培养更多中医外科专业或中医全科临床医师,是目前中医外科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故课前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是教师备课、课堂讲授及临床带教的规范指导,亦是建立学生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心理准备阶段;在教案的设计方面,通过向学生介绍真实临床诊疗过程展现出授课教师医者仁心和专业知识[2]。临床工作是一个异常艰辛的工作,对于专业技术有所要求,对于医生的爱心、耐心、同情心更是有所要求。没有悲天悯人之心的医生,很难在诊疗过程中全方位立体式的为患者考虑,很难在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综合患者的经济、心理、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问题,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方案;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地向学生展示出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遇到疑难危重病患时杀伐决断的自信心,在具体案例分析时,鼓励学生模拟真实就诊病例,自我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给予积极的引导及肯定,建立学生独立诊疗的信心及临危不乱的定力[3]。

作为南通市中医院的一名中青年教师,在课堂授课及临床带教的过程中亦发现了一些陈旧的观念、固有的思维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医学生特别是中医临床医学生床边教学班的开设,国家开始注重中医外科教学理念的更新,重视学生自我思维能力的提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启发式”教学理念转变,活跃了教学氛围,提升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因此,课前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授课疾病的特点、所在单位的临床特色等多方面出发,结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确定授课方式,在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注重细节的掌控,确保中医外科学课堂授课及床边带教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 关于中医临床床边班教学模式的认知

中医临床床边班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各大中医院校广泛开展的新型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中医院校校内授课同临床实习分离的教学模式来讲,床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从课堂到临床的距离,使得书本上的知识同临床能够无缝衔接,但其仍存在诸多弊端[4]。例如目前床边班的教学主要由课堂讲授及床边案例两部分组成,而课堂授课部分,仍有部分老师采取单纯的课堂讲授法,以灌输课本内容为主。但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实践要求极高的专业课程,且其病种较多、学习周期较长。被动的听课,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尽管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此授课方式的弊端,而在课堂中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模式[5],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是困难重重,收效甚微。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6],结合本科室及临床床边班的课程安排,对于中医外科学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一些想法。

3 优化中医外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优化中医外科教学设计,首先要立足于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笔者认为,任何学科的教学设计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最终达到掌握、应用所学知识。所以教学设计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是教学内容,更不是授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医外科学教学设计,应更注重学情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以学生为中心而量身定做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对学生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思维的引导、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及批判性认知模式的培养和引导。教师要摆正自我定位,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而非知识的传输者。

中医外科学床边班的授课对象主要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学生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对于中医外科疾病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针对床边班的课程特色,教学设计优化的主要方向是弱化辨证论治部分,这是多数学生认为最枯燥、也是最为重复的部分,在经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及方剂学的学习后,结合病因病机,大部分同学已经可以对疾病进行基本的辨证分型及初步的遣方用药,但临床诊疗时最基本的首先是确定诊断的方向。而床边班应突出床边特色,密切结合临床实例,重视诊断、鉴别诊断及实验室检查的临床真实案例,将教学设计的地点从教室搬到诊室及病房;将教学设计的主体课堂授课部分转变成临床病例分析、讨论部分;将教学设计的课后思考由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辩证分型论治部分转变成对该疾病前沿资料的搜集及查阅、或者对实际病历的分析和探讨[7]。让临床医学生及医学教师真正的归回临床,让枯燥的理论学习在密切结合临床实例后,变得真实、立体、引人入胜,引导学生对于中医外科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激励学生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4 关于优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4.1 教学目标的优化

关于教学目标,除了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对学生人文情感的引导,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及价值观的导向。学习中医外科学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试卷上的考试,而是通过临床诊疗的验证,毕竟我们所教授的学生最终大多数会成为临床医生。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医学执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从业态度,树立医者仁心;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应贯穿整个中医外科学授课的始终。

4.2 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中医外科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立足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才能够保证授课质量、提高授课效率。其中床边班同学大多为四年级医学生,对于中医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知识框架,但缺乏临床实践接触,理论同实际脱节,将学所知识同临床相结合存在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对于理论知识部分,需要带领同学们分析、回顾、总结;而对于临证分析部分,需要将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实习医生,给他们接诊、问诊、查体、辨证、用药、操作的机会。多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并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小组式病房、门诊、手术室带教指导。

4.3 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万变不离大纲,教学设计内容的安排应以大纲为指导规范。但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需要基于授课学生四年级的特点,对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应不作为授课的重点,此部分应避免“灌输式”、“重复式”的授课方式,而应采取引导、回顾的方式,鼓励在学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后,依靠自我分析对所学疾病进行辨证,并提出治则及大体方药,并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积极、正向的点评,建立学生独立诊疗的自信[8]。

对于床边班教学的重点在于病房及门诊的带教,将诊断、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的分析及临床动手操作应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9],这亦是中医学校改革创新开始床边教学班的目的。

4.4 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及实际操作分析

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班课程的安排为每周5 学时,笔者在经过5年余的教学生涯后,将教学内容的具体时间设计为2 学时的临床授课。具体每周学时分解及操作分析如下:

①要求学生完成课前布置的预习,对当日授课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提出临床在院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多媒体教室应用PPT、板书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进行讲授,可适当进行师生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

本环节授课2 学时。要求学生通过2 学时的学习,对当日疾病的概念、诊断、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及辨证论治有具体的认识。

②课间休息后将学生带至中医外科教研室,征得患者同意后,应用案例式、演示式教学法,由带教老师现场展示具体病例的整个接诊流程。在带教老师展示完成后,可由老师或学生提出诊疗流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师生、生生讨论。

本环节授课1 学时。要求学生通过1 学时的学习,对于本类疾病的接诊流程有所了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③病例展示及讨论后,将学生分为5 人一组,由教研室带教老师模拟具体病例,要求每组学生根据今日所学内容对模拟病例进行问诊、查体、查看检验报告,组内分析讨论后进行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减少对学生诊疗的指导,包容学生的误判及遗漏,鼓励小组内成员在他人诊疗时进行独立思考,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大家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对学生的看法进行积极、正向的分析及肯定。

本环节授课1 学时。要求学生通过1 学时的学习,可初步进行独立接诊,建立学生独立临床病例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病患救治的热情。

④对于学有余力及对励志成为中医外科医生的学生,我教研室鼓励学生们2-3 人一组,在同教研室老师沟通后,由教研室老师依据本科室具体在院病例、科室医生门诊病房排班情况等进行小组临床带教。内容主要包括安排门诊跟随抄方、参与晨间交班、常规查房、换药等操作、手术观摩等。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多次手把手教授,掌握中医外科的基本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分外科常规换药,熟悉基本缝合,提高其动手能力。

4.5 关于课后作业的优化

长久以来,中医外科学的课后作业主要为基于教科书讲授内容的回顾及总结。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重复的、没有创造力及无法使同学进步的布置。医学四年级学生,面临的是毕业、考研和就业,就目前的医疗环境来看,医学生的入职门槛已经从学士逐步提升到了硕士。虽然笔者只教授中医外科学这一门课程,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对于学生的前程也会想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特别是自己曾走过的弯路、曾有过的迷茫。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笔者更倾向于提升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知识获取的能力。

所以一般每个疾病后可以预留三个课后问题,第一题是一个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完成,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整个诊疗过程包括医案的书写,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及思维能力,为独立诊疗病人提供基础,建立学生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信心。第二题是中医外科操作类题目,例如无菌换药、切开排脓、中药塌渍、中药贴敷等,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医外科临床操作,并在日常的临床带教过程中给学生独立完成相关操作的机会。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医外科外治法的临床操作大部分简单易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独立换药或进行临床操作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不致偏颇。第三题是关于疾病前沿方面的问题,是课堂中未曾讲授的,也是授课内容的延伸。例如讲授周围血管疾病时,要求学生整理关于周围血管病治疗的最新手段及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应用常见的检索工具进行资料的搜集,并对所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总结,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关注医疗前沿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医学科研的热忱,真的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5 结语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西医外科蒸蒸日上的当今社会中,中医外科学以其独特的诊疗及外治疗法仍在医学界站有一席之地,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尤其不可替代的位置[10]。不管是医学界还是各级医院,对于中医外科学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所以,对于中医外科学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时代在进步、各个行业都在进行自我提升和转型,中医外科学的教学设计亦应如此。针砭时弊、去粕取精,如何在保留传统中医外科学内涵的条件下,结合现在学情,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建立学生的临床诊疗信心、引导学生医学科研的态度,培养适合当前医疗需要的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突出中医外科学的自我特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医外科学教学设计方案。不忘初心、任重道远。我辈仍需不断的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医疗持续的更新,使中医外科学的教学设计成为学生进步的助力、成为中医外科学得以传承的手段,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求进步,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求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外科人才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外科学床边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叮咛
浅析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中医外科学实训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理由不成立
临床多站点考试法在全科医学生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