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2021-12-06 07:47阚程璐璐阚乃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农民

阚程璐璐,阚乃虎

(1.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形成的方法路径,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毛泽东运用农民革命思想方法,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在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借鉴这些思想方法遗产,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一、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是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革命实践的本质认识。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植根于传统思想文化、发端于早年的情感经历。

(一)情感基础发端于农村生活经历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感。少年的农村生活,毛泽东感受到了农民艰辛的生存状况。同情弱者、拯救苦难的情怀则受益于他虔诚信佛的母亲。虽然他并不知道为什么农民会有这样的遭遇,但是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1910年4月,即毛泽东17岁那年,长沙发生饥民暴动,许多人被斩首示众。“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110毛泽东则从这个事件中感受到了不公平的社会和底层民众的苦难。家乡私塾学堂生活的这个时期,毛泽东阅读的书籍进一步升华了他的情感世界。有关农民主题的《水浒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深深影响了毛泽东对不屈服的底层农民的认识,内心感受到强大的农民力量;[2]89《盛世危言》中有关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文字,引发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意识到救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世界英杰传》里拿破仑、彼得大帝、华盛顿、林肯的事迹,激励他渴望成为那样的人。毛泽东对斯诺说,这些事这些书“影响了我的一生。”[1]110

(二)思想基础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毛泽东从小就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精华的民本思想涵养深厚。他用心攻读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有关农民战争的传奇故事,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历代农民战争,更是有独到的研究。他深知历代王朝的更迭与农民起义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3]625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思想资源。其中儒家的民本思想最为经典,为历代明君所推崇。毛泽东充分汲取并发展了民本思想,使民本思想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毛泽东明确指出,“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有其人民性的一面。[4]我们从毛泽东浓厚的人民情结和“为人民服务”思想中,可以看到他对民本思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毛泽东从班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治学方法中,升华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光辉典范。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在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的形成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是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指导人们观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5]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是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6]224在大革命后期和土地革命前期这段时间,毛泽东在严峻的革命斗争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分析不同于苏联的中国革命。他认为,我们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学习他们总结的一般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也就是说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5]毛泽东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通过大革命后期的农运调查、实践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论断,肯定广大农民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和作用。

二、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7]282的指示,竭力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应用在中国革命的新情况中。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内涵,并形成了中国特色。[8]43-45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分析中国的阶级结构,坚信农民的革命主力军地位

毛泽东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学习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思想方法。1920年冬天,毛泽东在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1]131和共产主义内容的书籍,从《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等书中知道“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9]21-22

在农运斗争中,毛泽东深切感受到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1925年2至8月,毛泽东因病回韶山休养,期间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并做了大量工作。了解农村阶级状况;秘密组织农民协会,指导农协骨干向土豪劣绅开展斗争;创办20多所农民夜校,学习识字珠算、讲述农民革命的道理;五卅惨案发生后,在韶山成立20多个“雪耻会”,开展反帝爱国斗争;以秘密农协和“雪耻会”骨干成员为核心,秘密组织成立中共韶山支部。毛泽东从中发现了农民的可组织性和惊人的战斗力。

在农民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坚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1926年前后,毛泽东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用阶级分析法阐述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认为“农民”是国民革命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因为“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7]21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组织农民,乃系组织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及乡村手工业者五种农民于一个组织之下。”[10]150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他从阶级本质上分析地主阶级、军阀和农民的关系,指出地主阶级是半殖民地社会统治阶级的基础。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坚定地认为“占乡村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主要力量。”[7]20至此,毛泽东从中国农民的阶级结构、革命态度、阶级性质和革命力量四个方面,完整论述了“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的思想。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法,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确立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方向

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以及苏联革命经验,都是推行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但中国革命的阶级基础、革命力量等国情实际与苏联有着明显区别。在城市中心还是农村中心的争论和探索中,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选择了农村中心的革命方向,创造“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事实上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始了农村革命实践的理论思考。他认为,一切反动势力的最大的阶级基础是地主阶级,革命的最基础最广大的力量是农民,这就决定了农村中心的革命方向。井冈山斗争时期,城市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根据革命处于低潮的实际,坚守并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革命实践中,根据地不断发展、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这促使毛泽东更加坚定了农村中心的革命方向。

中央苏区时期,农村革命中心思想在红四军内部有分歧、在中央高层和共产国际有质疑。为此,毛泽东写了一系列文章,正面阐述农村中心思想。1928年10月,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他冷静分析根据地红色政权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解决方案,回答军内思想困惑;一个月以后,他发表《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十分自信地清晰地向中央表达农村革命中心思想;1930年1月,根据地斗争更加严峻、生存更加困难,军内党内一时间信心不足。毛泽东写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定农村革命方向,并“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0]2951930年5月,针对党内出现的脱离现实的问题,毛泽东写出《反对本本主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本本”与农村革命实际的关系,主张调查研究,主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些正确主张,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方才得到党政军的一致认同。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法,聚焦农村农民问题,探寻农民革命的策略方法

针对农民革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擅长运用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法,总能找准问题并采用有效的革命策略,转危为机。

首先,针对农民党员居多的问题,调查得出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农民党员在党内成为绝对多数的事实和“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的新情况,毛泽东提出的应对策略为:一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原则不能变。解决党政军中党员成分矛盾的办法是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党员无产阶级化,“保证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7]77;二是党的基层组织制度要加强。红军中农民是主力、党内农民党员是主体。基于此,毛泽东通过“三湾改编”“古田会议”不断加强部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是无产阶级思想教育要常抓。基于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员“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7]85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党的领导机关对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要作“坚决的斗争”、对党员要加强“正确路线的教育”,让农民党员牢固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意识。

其次,针对关键的土地问题,调查得出适时的土地革命策略,即只有保护好农民的土地利益,才能巩固革命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11]471927年,毛泽东通过长沙县清泰乡调查,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之公有”[12]52的土地纲领;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在永新、宁冈、寻乌、兴国等地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土地问题调查,初步提出了党的基本土地政策。为了实现政策落地,主要实施两大策略:通过“打土豪”,实现农民的政治利益;通过“分田地”,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得了地的农民,自然以极大的“热情”拥护革命,拥戴党和红军。

再次,针对农民武装问题,调查得出农民革命的基本策略。毛泽东通过对农民运动、农民武装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有效的革命策略:寻找、联合农民武装力量,如走上井冈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了解到袁文才等农民武装;培育农民赤卫队,促进农民武装生成;根据地形和农民武装特点,创立农民革命武装的游击战。这些农民武装策略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革命的兵力来源和革命目标的实现。

三、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解决重大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汲取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13]25毛泽东在农民革命中运用的这些思想方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分析农民阶级性质、阶级矛盾和社会阶级结构,得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思想。农民主力军定位,是中国革命的魂,是最终确立革命道路、走向革命胜利的根本。当今中国,改革和发展是时代主题,我们要借鉴毛泽东“农民主体”思想的有益成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我们知道,乡村振兴意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根本性问题。[14]“三农”中农民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魂。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贯彻落实、资源调度、精准施策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农民主体”这个定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主体诉求,认真倾听农民心声,切忌大包大揽;要树立农民主体地位,唤醒农民主人翁意识,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鼓励农民勤劳致富;要维护农民主体利益,坚持一切为了农民,最终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

(二)发挥地方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借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正确结合,提出农村中心的革命路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吸收这个思想方法的精髓,把乡村振兴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的政策资源与乡村实际条件结合起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探寻乡村振兴之路。一方面,理论政策学习要先行。我们要深入系统地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了解相关的政策资源,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要做政策的明白人;另一方面,要立足乡村实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乡村发展的人文、资源、环境等实际情况,要全面掌握,科学分析,专业论证,不能仅靠政策推动简单决策。最后,要做好“结合”的大文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具体某个乡村发展结合选择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思想路线。乡村发展要与国家发展理念相符合、与乡村资源优势相契合、与需求侧市场要求相适应,要做到短期突破与长期经略结合、国家政策推动与资源优势结合、创造性发展与市场规则结合。

(三)搞好调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精准施策

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重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毛泽东关于农民主力军问题、农民党员问题、农民武装策略问题、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等重大矛盾的化解,在一定程度上都得益于调查研究思想方法的运用。我们要学习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方法的精髓,在乡村振兴中,重视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寻求振兴之策。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选准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找准带动村民致富的能人,通过抓住关键少数,带动激发大多数;振兴之策,务必精准,要深挖优势资源,凝练特色产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乡村振兴,要以农民利益为中心,只有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重大利益,才能激发农民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当然,能否选得准、找得到、请得动“关键人物”,能否推出适合的机制策略,这一切都要做细致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做好最基础的调查研究,具体的乡、村发展才可能实现精准施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农民
耕牛和农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农民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