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下社交网络用语的特征及翻译研究*

2021-12-06 07:47王春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用语含义隐喻

王春生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引言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明。同时,一种新颖有趣而又传神的语言形式即网络用语应运而生了,它不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且在人类的现实生活里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愈发密切,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希望了解别国文化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而社交网络用语又是在互联网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因此,恰当的翻译是外国网民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文化的交融要求更加注重语言的交流,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有各自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网络用语通常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为研究网络用语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致力于隐喻认知的理解,这为隐喻认知与社交网络用语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本文对社交网络用语的特点和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社交网络用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从理论上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探讨其本质,可为掌握这种新语言现象的规律和对新语言现象的认知提供理论指导。对于外国朋友来说,需要准确地向他们解释不同社交网络用语的含义,并有效地对社交网络用语进行翻译,因此,借助本研究,可以解决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实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隐喻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用语,如果能够正确地传达,将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又一次突破。

二、隐喻认知理论

隐喻主要是指用另一个事物来隐喻本事物。在隐喻研究的早期,语言学家们主要把隐喻作为一种更为常用和必不可少的修辞手段来进行研究[1]。拉科夫和约翰逊(Lakoff and Johnson)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年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在书中,作者对隐喻的含义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即隐喻是指在相似事物的暗示下,感知,想象,体验,理解这些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拉科夫和约翰森认为,隐喻是一个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基于相似事物之间的联系[2]。隐喻既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3]。

三、社交网络用语的特征

社交网络用语是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背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具有高效、方便、准确的特点,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新语言。90年代初,为了提高在线聊天的效率或使聊天达到幽默风趣、增加娱乐效果等的需求,网民们创造了大量的易于理解而又富含深意的网络用语。一种新的特别的语言形式逐渐形成了。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又为这种新的特别的语言形式提供了便利的传播条件,使之在互联网世界迅速流行起来。目前,社交网络用语日益成为人们人际交往和现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交网络用语的广泛使用见证了网民对这种风格的认可,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文体简洁明了,独特新颖,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易于使用。同时,社交网络用语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以独特的幽默感和荒谬的话语表达了公众的心声,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得到了网络世界中更活跃的年轻人的认可和效仿。为了彰显个人独特的个性,人们使用的社交网络用语都具有相对特别的表达方式,依托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社交网络用语逐渐成为时下流行的语言现象。

社交网络用语的特点是普遍性广,娱乐性强,而且缺乏规范性。它们结构简洁、使用频率高。在早期的社交网络用语中,网民们通常通过隐喻、拟人、解释、缩略语等多种方式来创造它。随着网民进一步的传播,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产生了更多相类似的网络用语。科技的发展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更易于交流的网络平台,许多网民更愿意用这种新型的,具有一定娱乐性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社交网络用语是网民们在长期的网络交流中使用并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因此,在语言标准的控制上存在缺失或错误,而且它们更新很快。

四、社交网络用语的翻译策略

人际交往是人们相互了解的认知过程。当人们进行网络交流时,简洁、高效而且含义丰富的词语常被用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在互联网普及和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准确地翻译好这种新颖的社交网络用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近年来流行的一些社交网络用语进行研究,并进行案例分析。

(一)直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常能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一个与之对等意义的词、短语或习语。用直译法翻译社交网络用语可以直接向读者表达其含义,如“宝藏女孩/男孩”,其原意是用来形容一个丑闻缠身或有无数负面新闻的明星。后来,它被用作形容一个人们喜欢的、有很多未知天赋和优势的人。她,或者他,在各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人们好像发现宝藏一样。如今,这个词从网络平台上跳出,来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引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个人,在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她或他有越来越多的闪光点。所以,treasure girl or boy 是“宝藏女孩/男孩”的比较恰当的翻译,这也是一个外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翻译。这个翻译直接、简洁而生动,便于读者联想。它不仅能让外国人领略到词语的魅力,而且能在词语表达中实现意义、形式、语境的相互对应。

(二)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及习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频繁地改变表达形式,使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其意义。例如,“吃瓜群众”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经常被引用,它源起于一条公路新闻。后来,有记者去采访一个现场的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4]。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如此评论到: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吃瓜群众”作为一条网络用语就此流行开来。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大群人排队跟帖,他们或发表意见,或漫无目的地闲聊[5]。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人们频繁以“吃瓜群众”来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事不关己、不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仅仅是围观看热闹的一种心态[4]。如果这个词直译为“Watermelon eater”,那就显得太口语化了,外国人很难理解。在George Orwell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Wherever you go,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乔治·奥威尔,2010:27)。“big brother”是一个无处不在、很有威慑力的一个人,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人们的行为。George Orwell书中的这句话有点像中国网络用语“吃瓜群众”的表达方式,然而,“big brother”在英语中是一个带有否定含义的表达。但是,翻译时可以借鉴这种用法,“吃瓜群众”可以转译成“the big crowd is watching everything”或干脆翻译成“onlooker”。用这种转译法翻译的句子可以直观地传达社交网络用语的含义,有利于被国外读者接受。

(三)翻译中的褒贬

褒贬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把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时,必须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改变词性,使语言具有说话者的感情色彩,表达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即用褒义、贬义或中性的词来进行翻译。

例如,我们都知道“呵呵”最初指的是笑声的拟声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聊天工具的普及,“呵呵”一词在互联网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交流中。2019年7月,“呵呵”再一次流行起来。在中国外交部的一次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美国对中国的极限施压”时用了这个词,外交部官方微信在7月底发布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双语全文,把“呵呵”翻译成“(Hmm,) How interesting.”。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呵呵”仅仅作为拟声词而不带感情色彩的时候,“呵呵”通常翻译成“hah-hah”。然而,当它被用来表达对他人的否定和对他人的极端蔑视的时候。“呵呵”就需要把它翻译成“(Hmm,) How interesting.”这种转译会让目标语读者很清楚地了解说话者语气及对事情的态度。

(四)增词和省略

翻译中的增(减)译技巧是指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单词、短语、从句或完整句子,使译文在语法和语言形式上符合语言习惯。汉语的“冲浪”原意是指海上的水上娱乐运动,而现在延伸到了网上娱乐。人们形象地把互联网比作一望无际的海洋,把网络世界想象成海洋世界。在互联网上浏览网页、聊天、玩游戏、发微博,就像在海上玩耍和娱乐一样。所以,人们把上网叫“冲浪”,发帖叫“泛滥”,只看不发帖的叫“潜水”,发帖的人叫“水手”,都跟水有关系。 上网“冲浪”和海上“冲浪”是两个概念。但如果把上网“冲浪”直接翻译成“surf”,外国人就无法理解网络环境下的真实含义,所以翻译时在“surf”之后加上“the Internet”,含义便一目了然了,其译文在形式、内容、情感等方面与原文相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它隐含的意义非常丰富,对其含义,本文不作阐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两年来最为流行的网络用语,渗入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成为催人上进,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更大成绩的热词。对于“不忘初心”的翻译,中外学者有多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其中一种翻译是:don’t forget why we started,此翻译用的是直译法,直截了当,通俗易懂。还有一种翻译为: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这个翻译用到了转译和增词法。中文的“不忘”是否定式,而翻译成英文时使用了更为正式的英文肯定式,转译成“remain”,这也符合十九大会议的庄严,正式的场合;原句中没有出现“我们的”,但是翻译的时候,根据语境增加了一个英文单词“our”。 最终,考虑到十九大报告的具体场合、语境、主题、对象等条件“不忘初心”的翻译选择了“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可见, 社交网络用语的翻译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翻译者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各方面因素所作出的最为适宜的选择。

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交网络用语的翻译并不容易。在翻译一个社交网络用语之前,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翻译策略,根据这个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翻译思路,即在翻译之前,根据社交网络用语的特殊性,对词汇进行理解,以获得社交网络用语的来源和背景,理解其原意。其次,需要了解这个词的使用背景。众所周知,社交网络用语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把社交网络用语的语境作为翻译的依据之一,这样才能使翻译更加准确。社交网络用语大多数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的,可使用直译、转换翻译、褒贬翻译、增删翻译等方法对他们进行翻译。

五、结论

隐喻在社交网络用语中无处不在。在理解社交网络用语时,需要关注语境和功能对等,在这个前提下,语言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背景知识,把分析与语境灵活结合起来。同时,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广泛应用于各个认知领域,尤其是在社交网络用语中,它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社交网络用语的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并兼顾语言背景和语义,以便外国人可以理解它的内涵。现代社交网络用语在隐喻认知翻译理论中的运用是现代翻译理论的一个新的尝试,它对翻译提出了动态对等的要求,这种翻译思维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判断句子是否表达了话语意义和语言结构的实际意义。随着中西网络文化的不断交流,这一领域的翻译和研究也将日益完善。

猜你喜欢
用语含义隐喻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一滴水里的隐喻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礼貌用语大家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网聊用语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