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们需要怎样体育课堂

2021-12-14 13:44陶红伟
当代体育 2021年42期
关键词:负荷体育课运动

陶红伟

1 当前课堂教学中一些值得商讨的现象

1.1 关于课堂活动的现象

(1)在一节体育课上,原定教学目标主要为学习韵舞,但教师在教学生韵舞的过程中间反复穿插了玩呼啦圈的活动,学一会儿韵舞,就玩一会儿呼啦圈,结果学生不知在学习什么。

(2)一年级的一节立定跳远课中,准备活动一做完,老师什么也不说,走上来就让孩子讨论什么是立定跳远?立定跳远怎样做?结果孩子热热闹闹讨论了半天却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

1.2 关于运动负荷的现象

(1)曾看过这样一节体育课,课题是持轻物投掷。在课上,教师先带着孩子折纸飞机,然后讨论谁折的好,为什么折的好,最后才帶领孩子学习掷飞机……然而当孩子还没有尽兴地练习投掷纸飞机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虽然是有点炎热的夏秋交替季节,但一节体育课下来,孩子的脸色平常,更没有一点汗滴。

(2)现在很多孩子的运动能力在下降,体能在下降,六年级的孩子就做了2组10米单脚跳,就喊累死了。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晕倒了十几个。

1.3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现象

(1)在六年级的跳山羊体育课中,老师在教授分腿腾越的时候,没有做示范,直接让孩子探究分腿腾越怎么做,结果,孩子们的回答不尽师意。

(2)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不停地让孩子讨论这,讨论那,孩子们发言的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着,结果,一节课大多时间都用在探究上了,到真正进行身体练习时,却没有了时间。

1.4 关于师生关系的现象

记得有个同事在课堂上满面笑容,孩子们随意说话,他也是静静地站在那儿等学生安静下来继续上课,在课后他也和学生“和睦相处”“打成一片”,结果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位老师“好说话”,便开始放肆起来,认为在课堂上可以无拘无束,一些吃硬不吃软的学生更是随意扰乱课堂秩序,最终,这位老师常常为控制不了课堂而苦恼。

2 对上述现状的分析与理性思考

2.1 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

2.1.1 有些课堂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

有些课堂教学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虽然在表面形式上热热闹闹,但教学内容拼拼凑凑,一节课下来,目标迷失,不知在解决什么问题。上述现象中,老师在上韵舞的过程中,反复穿插了玩呼啦圈,看上去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了,课堂是热闹了,但是玩呼啦圈这个环节和教学目标无关,也和韵舞的学习没有任何的联系与帮助,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无价值的活动。

2.1.2 课堂需要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当前的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它要求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更新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的活动化是教学通向发展的必经之路,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针对以往教学重理论,重理性,重结论而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了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所以,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以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2.1.3 课堂需要能够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活动

课堂活动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因此,课堂活动要为达成学生学习的目标服务,而不是为了让课堂热热闹闹而设计的。

2.1.4 课堂需要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

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但难度过高的活动会给学生带来挫折感,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难度太低的活动又不可能给孩子的思维,身体等方面带来合适的“刺激”,从而失去了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课堂需要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

2.2 运动负荷真的不再需要了吗

2.2.1 体育课要有合适的运动负荷

课程改革提倡发现式学习,自主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不是就不再重视运动负荷了吗?教师们在体育课中都忙着进行探究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方面的尝试与研究,却忽视了学生的运动负荷问题,有甚者已经完全抛弃了对运动负荷的要求,难道体育课就真的不需要运动负荷了吗?我们认为体育课要有合适的运动负荷。体育课之所以是体育课而不是其他的学科,是因为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一定量的运动负荷是增强体能的前提条件。

2.2.2 为什么运动负荷是增强体能的前提条件呢

体育课上合理的运动负荷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的心血管功能、肌肉的力量等都有促进作用。

2.2.3 运动负荷要适当

运动负荷过小,起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这样的体育课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运动负荷过大,又会引起疲劳和损伤,从而有损健康。而新课程的价值底线是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体质的增强,所以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要适当。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3.1 怎样设计课堂活动

3.1.1 以活动促学生发展

现在课堂上便呈现了较多的活动,这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以活动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但锻炼了身体还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3.1.2 怎样让课堂活动为达成目标服务

课堂活动是为了达成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以新课程精神为依据,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例如上述现象韵舞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活动就应该围绕达成韵舞学习的目标来安排,如让学生相互纠正,让学生自创韵舞动作等等。

3.1.3 怎样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状况以及教学条件而定。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要讲究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更要富有实效。上述课堂活动的现象中,“立定跳远”这个词是一个体育术语,一年级的孩子通常根本没听过这样的词语,因此教师要考虑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实际能力来安排课堂活动。例如,老师可先向学生讲述什么叫立定跳远,然后让孩子在练习中相互讨论怎么样落地轻巧?怎样跳得远等等,这样可避免盲目的、“唐突”的无效讨论,获得预期的效果。

3.1.4 要控制好学生活动的量和度

学生活动的量指质量和数量。质量是指学生活动要有针对性,有利于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掌握关键,通过能力。数量是指一堂课中学生活动不能过多过滥,过细过碎。课堂活动中的度指难度和准确度。完成技术动作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宜过难,过细。学生不是专业运动员,要求太高会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要明确,易于理解,促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

3.2 如何合理安排技术技能教学

3.2.1 在进行技术技能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例如,老师教传球技术可以不从规范的双手胸前传球开始,而是直接从“需要”的角度进行“球如何传给同伴”的教学。又如,将快速跑教学融入到需要快速跑的游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根据课标精神,将技术技能教学由难变简,由枯燥变有趣

例如,在耐久跑中,我们可采用跑跑走走,沿着图形慢跑,自由地形慢跑,甚至以游戏的形式来练习,让枯燥的跑变得有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又如,在篮球课中,教师采用了自制的篮圈和可升降的篮球架进行教学,从而降低了投篮的难度。

3.2.3 技术技能教学安排要关注个体差异性和不同需求

例如,在水平三阶段学习篮球项目,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差异,我们可以同时采用大小篮球进行课堂教学,让体能和技能较差的学生使用小篮球,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3.3 如何合理安排探究性学习

3.3.1 要根据知识的类型来安排探究性学习

对于“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程序性知识,教师们可设计些合适的探究环节。比如立定跳远课中,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去感受怎样才能落地轻巧;接力跑中让孩子体会怎样才能更快的绕过标志物等。

3.3.2 根据学习的运动项目来安排探究性学习

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运动项目,其学习方法也不同,一些技术要求相对简单,孩子平时耳闻目睹的内容,教师可安排探究性学习,例如,让孩子体会什么是快速跑,怎样才能跑快?等等。

3.3.3 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探究能力制定合理的探究学习内容

年龄、能力,掌握知识的多少等因素制约着孩子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根据孩子实际能力来设计合理的探究学习内容。例如同样是障碍跑,在低年级课中,教师可以让孩子探究怎样快速通过障碍,而在高年级课中,教师可安排让孩子探究如何通过合作快速通过障碍。

3.3.4 探究要讲究个度,多在练习中进行

体育课因其特殊性还是要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探究是完成学习的一种方法,教师不能为探究而探究,舍主求次,因此在课中安排探究性学习要适度。同时探究还可融入到学生的身体练习中去。例如在投掷课中让学生在实际的投掷练习中来探讨怎样投得远,而不是让学生站在那儿空想。

總之,实践证明,课程改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课堂行为呢?我们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活动,需要适当的运动负荷,淡化技能并不是不要技术技能教学,学习的方式既要有探究又要有传授,师生的关系既要民主平等又不能过分亲密。体育教师在大胆进行课改实践中要看清体育课的实质,吃透新课标精神,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把传统体育教学的精华和现代的先进方法和理念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循序渐进,使课改后课堂更加殷实、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负荷体育课运动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生如夏花
商业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不正经运动范
讨厌的理由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