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融入研究生价值观培育中的运行困境及对策

2021-12-21 05:28赵怡楠于嘉明蒋时红
决策探索 2021年22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价值观高校

赵怡楠 于嘉明 蒋时红

【摘要】高校资助工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环节,是长效育人手段的重要通路,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挖掘高校资助工作对研究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价值,应当从学生出发找问题,助力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强化扶困、扶智与扶志三位一体的育人成效,畅通新时代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价值观;育人成效

高校资助工作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优势,实现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重要手段。当前的高校资助工作分为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多种育人手段的协同推进,旨在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是落实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遵循。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价值标尺

高校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为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确保困难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能够得到基本物质条件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目前许多高校只看到资助工作中的资助功能,忽视了资助工作中所蕴涵的育人价值。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不在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而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只有主动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目标导向,放到学校全局发展中谋划和布局,并通过资助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正向完善,才是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要义,才能不断开拓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

(二)推动高校实践育人成效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中如何培养人的重要方法。如何培养学生,首先就要解决好学生成长中的现实困难,既要解决好学生生活中的现实困难,也要解决好学生受助后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将育人工作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始终。在实践育人中筑牢学生思想根基,按照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引导更多的受助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做好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工作,推动高校实践育人成效往深里走往实里去。

二、资助育人工作在研究生价值观培育中的运行困境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资助工作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对贫困生认定的精确程度有待提升,部分受助学生存在责任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资助育人工作在促进研究生价值观养成过程中的一些运行困境。

(一)资助工作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有待挖掘

扶贫工作重在扶智、扶志,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心就是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贫困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资助的同时要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而部分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现象,且资助工作也被定位为一般性学生工作,其育人内涵还尚未完全发掘。调查显示,部分资助工作者并没有将资助工作同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导致研究生群体的认同感不强。这说明资助工作者存在思想认识不足问题,工作方法上也有待改进。育人元素如果无法充分融入资助工作,就会造成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缺乏认知的现象。目前,单纯的物质资助已经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需要多方面、多角度从其思想认识上、心理健康上以及日常生活中汇总存在的问题。因此,资助工作者需要强化育人责任,做好资助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

(二)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有失精准

高校资助工作者在采集学生数据时缺乏精准度,是多数高校难以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资助工作体系庞杂,困难学生认定方式的复杂性、时效性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推进造成一定困难。调查研究表明,实践中贫困研究生认定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由于影响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因素较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要全面、真实地采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困难重重,资助工作的开展出现纰漏难以避免。同时,由于困难认定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协力推进,学校作为贫困研究生认定的中间环节,难以避免出现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

(三)受助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资助工作的重要要求,对于立什么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作出了重要解读。学生资助工作不光关系学生,同时事关社会、事关国家。资助工作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响应党的号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部分研究生受助后回馈社会意识淡薄,这是资助体系的水桶效应,源头问题是对学生感恩教育、反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足或缺失,学生没有将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回馈意识仍需补强。

三、提升资助工作对研究生价值观养成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學生:强化资助工作思政教育功能

教育部提出的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中,将资助育人融合发展作为构建资助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资助工作要始终立足学生发展,尽力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思想认识上的需求,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党爱校情怀。同时,高校教师要对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打破部分学生存在的思想隔膜,正确认识高校资助工作,让学生明白接受国家和学校资助的目的,提高学生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正向反馈。

(二)精准发展:促进资助认定工作精细科学

资助认定的精准程度事关资助效果,同时可能间接造成对非受助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资助工作在高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破坏学生之间的团结。主要体现在,由所在社区、乡镇开具的有关贫困生的贫困证明不能客观、精准地反映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致使高校复核工作不精准。因此,研究生资助工作要多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一方面,可以从生源地着手对于受助群体的不同教育阶段的资助情况进行比对,排查受助学生身份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多与企业合作,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对受助学生的各项情况进行评测,尽量避免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的认定不统一、不规范问题。要完善资助体系反馈机制,组织专人深入受助学生家中,摸排实际情况,对于不符合受助标准的学生及时撤销后期资助,完善资助工作反馈体系,积极公示调查结果,推动资助工作公平化、精细化,提高资助认定工作的科学性。

(三)重视引领:感恩教育培育学生反哺意识

资助工作主要针对特定受助群体,一方面是基于国家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促进受助群体积极反哺,实现正向回馈的重要推手。“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高校资助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育工作中,引导受助学生理解资助者的“大爱”,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开展:一是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优秀受助学生宣讲教育,让受到学校资助的优秀毕业生充当宣讲者,做好优秀毕业生的示范引领工作。二是利用新兴媒体,扩大资助育人工作的影响面和覆盖面。例如,可以在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开设资助工作专题频道,或者利用学校微博、微信平台与贫困生积极互动,正确引导受助学生价值观养成。三是组织专人团队,以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为贫困生战胜困难、成长成才做出的不懈努力,认识到社会、学校等多方团体为资助工作提供的多方帮扶,促使受助学生提升感恩意识,树立奉献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道阻且长,行将终至。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尤其在将资助工作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代课题下,更需要各高校资助工作者同心协力、同向而行。作为高校资助工作者,要始终站在学生立场深挖资助工作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为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新发展新格局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云.基于发展型资助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9(01):85-8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赵贵臣,肖晗.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55-159.

[4]孙维佳.浅析契约精神嵌入大学生资助反哺体系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2):215-217.

[5]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4):81-85.

[6]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05):17-20.

[7]李義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8-70.

[8]宋志华,程康,陶漫,等.高校“授之以渔”的资助育人模式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1):118-121.

【本文系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苗圃工程项目2020年课题“高校资助体系对研究生价值观培育的研究”(MP2020-60)、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2019SJGLX028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蒋时红系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价值观高校
我的价值观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