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个变化看修订实质

2021-12-21 00:41周友木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正方形直观分数

周友木

新时期,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同阶段的人教版教材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契合新发展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感受教材变化、解读变化原因和巧妙应用全新的教材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教师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科目教材为中心,构建研究和解析活动,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后续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提供参照。

一、调整目标,兼顾过程和结果

所谓教材目标,实质上指的就是教师在利用教材开展教学阶段,应当达成的教育效果。最新修订的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材与新课程理念圆满契合,即:组织课程内容阶段,应当协调好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摒弃过往阶段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陋习,也要纠正改革进展阶段出现的重视过程而淡化结果的不良理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教材中的如下层面。

(一)重视感受,强调经历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的“时、分、秒”中,存在考查学生体验和估计时间的内容,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要求学生估计“15秒、30秒和1分钟”等时间的内容,但从该学段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看,此时期学生知识和经验皆较为匮乏,因此,在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时,很容易受主观体验的影响,影响感知的准确性,但自教材修订后,开始侧重对学生感官参与的引导,将具体活动和时间估计紧密联系,将时间转化为能够供学生进行感知的具体的量,强化学生对标准单位时间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

又如,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测量”单元中,开始考查学生对“一千米”和“一吨”等相对来说较大单位的估计。由于单位过大,学生往往不能直接进行感知。因此,修订后的教材更改了对过大的单位的感知方式,以学生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进行推理,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经验和观念,完成对单位的感知。

(二)重视概括,强调提炼

在教材修订后,更加重視教材内相关公式和法则的概括,如:新教材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增加了概括周长计算公式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从自身积累的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经验出发,推理出相关公式。

基于此,教师于教学阶段,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演变过程,重视自身的感悟和体验,进而逐渐积累一定的知识,感受抽象的数学思想。

二、增删内容,强调逻辑

新修订的三年级数学教材更加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层次性,并对教材部分内容结构进行了改善和调整,进而使教材中部分知识的发展线索更具清晰性,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具逻辑性,教材体系和教材结构更具严谨性。

(一)单元板块内容层次更具合理性

旧版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学习安排在万以内数的加减后,但由于这一单元的学习需要借助表内乘除法相关知识,因此,新修订的教材将这一单元的内容调整至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以确保教学层次的合理性。又如:新修订的教材将“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进行了顺序变换,进而巧妙地避免了学生在解决周长问题阶段遇到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时无从下手的情况,确保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具备丰富的应用素材。

(二)增减章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新的数学教材将原本存在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章节教学中的“四边形分类”等内容进行删除,增加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部分元素的名称相关内容,保障单元内容的集中性和系统性,进而为后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又如:在新教材中,将分数的简单运用添加到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之中:首先,推动学生体会用分数表示相关物体,然后重点讲述“1”的内涵和意义,强调分数概念的整体性;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利用直观模型和分数的意义,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

基于此,新修订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知识呈现更加具有逻辑且更加严密。在后续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材修订的实际意图出发,明确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顺序,进而巧妙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经验,完成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最终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

三、多元表达,重视几何直观

从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表征方式来看,主要分为语言、图形和算式表征等,而自教材修订后,尤为重视图形表征的运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转化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一)掌握算理,直观操作

通过直观操作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算理,自教材修订后,尤为关注实物操作和模型演示的作用,并期望学生能够在过程中,逐渐理解算理的内涵。以“分数的简单计算”这一单元为例,由于深受此前阶段学生学习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在实际计算阶段,学生往往会出现将分子和分母依次进行相加和相减的情况。教材修订后,引进了直观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的算理,最大程度地避免计算错误问题的发生。

(二)引进模型,掌握概念

相关研究显示,在数学教学阶段,引进直观的模型,并巧妙借助模型带有的主观化和结构化的特点,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推动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数学概念。例如,旧版教材中”倍的认识“这一单元教学中的数量关系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不易对其进行理解,因此,在新修订的教材中,将进行比较的事物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倍的概念模型。

(三)巧妙画图,解决问题

毋庸置疑,以画图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成果,将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和简明,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探索出更加有效的解题思路。在最新修订的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皆运用了画图的方式。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如何摆周长会最短?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画示意图和路线图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分析数量关系,圆满地解决相关问题。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阶段,教师要重视直观理念的应用,解决好直观和抽象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抽象的数学内容和形象的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并要求学生以巧妙的画图方式,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解决数学问题。

四、重视节奏变化,遵循认知规律

最新修订的教材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灵活调整了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学习顺序和学习节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数学发展。

(一)重视整体,集中教学

在教材未修订阶段,“倍的知识”原本要在二年级的乘除法单元完成教学,但在教材修订后,将其移至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不仅降低了抽象概念的学习难度,也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运用乘除法相关知识,进而从整体上构建“倍”的概念模型。

(二)分散编排,教授验算

在旧版教材中,学生在学习完加减法相关知识后,就会在下一个课时中集中学习演算,在教材修订后,进行了分散编排,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加法后,就开始进行加法验算,在学习完减法后,就进行减法验算,如此既能够及时巩固笔算内容,也能够体验演算的作用。

五、活泛策略,培养能力

新时期,课程改革要求侧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修订工作即以此为重点,在问题的解决方面,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策略,并于教学阶段,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科学性,推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显著提升。

总而言之,新时期教材的修订,对教育领域来说大有裨益,不仅是对改革要求的贯彻,也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迎合。基于此,教师在教学阶段,要重视对教材的科学解读,更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而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正方形直观分数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移火柴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