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的理论解读

2021-12-24 12:18河北王博辉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障人权普遍性人权

河北 王博辉

【背景材料】

2021 年8 月12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

白皮书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全体人民人权保障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人权基础,丰富了人权内涵,拓宽了人权视野,意味着人权的全面发展和全民共享,谱写了中国人权事业的新篇章,创造了人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奇迹。

白皮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人权事业新境界,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基本生活水准权,以发展促人权增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实行良法善治维护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特定群体权益。

白皮书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所创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白皮书指出,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中国人权发展进步的新起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带领全体人民为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和更高水平的人权而奋斗。中国必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实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致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的美好愿景。

4.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构建起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权利公平的社会公平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发展、共同促进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5.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解决了5.2 亿农村居民和4700 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说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7.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8.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决胜脱贫攻坚,基本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并被载入我国宪法。

2.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党和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依法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权利和自由。

3.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国实行良法善治维护公民政治权利,民主选举有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稳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不断完善,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确保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一律无差别地享有人权,受到同等的尊重。

5.政府职能。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问题,持续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在消除贫困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职能的体现;深入实施《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政府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体现。

6.政府的宗旨和原则。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付出巨大经济社会代价,在疫情暴发之初就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有力的防控措施,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正是得益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独特制度优势。

8.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体现了党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10.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说明我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1.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中国政府支持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12.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3.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所创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育了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文化氛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既是每一个人对自身价值、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也促进了尊重和保障人权文化氛围的形成。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经过40 多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根据自身具体国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蕴含着关注和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促进人权的丰富内涵,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联系具有普遍性。我国坚持人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既保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又保障公民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和民主政治权利,全方位增进各类人权和基本自由,体现了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实现各类人权协调发展,全面小康强调保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人民,这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体现。

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力决胜全面小康,最终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直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所创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小康社会建设将解决温饱问题、保障生存权作为首要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国切实维护和促进农民权益,高度重视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及少数民族等特定群体权益的保障,使他们享有均等机会,以平等身份充分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8.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人权主体的普遍性,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坚持共同富裕方针,通过一部分人先富带动全体人民共富,让发展成果平等惠及全民,实现分配正义,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巩固训练】

1.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因为它 ( )

①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伟大斗争的产物

②为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

③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④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毛相林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带领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乡亲历时7 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 千米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又带头引路,培育水果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毛相林的事迹说明 ( )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

②个人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享受者

④奉献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宝贵经验。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坚持人权的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以发展促人权,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坚持人权法治保障,坚持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实现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没有现成的条条框框可以照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丰富发展了人权文明多样性,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宝贵经验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及解题分析】

1.【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因为它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赓续传承,③④正确;①强调的是脱贫攻坚精神的产生,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脱贫攻坚精神能够为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但不能提供智力保障,②排除。故本题选D。

2.【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毛相林带领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 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 千米长的“绝壁天路”,说明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①正确;毛相林带头引路,培育水果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说明奉献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④正确;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并未体现人是价值的享受者,③排除。故本题选B。

3.【参考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在中国实现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没有现成的条条框框可以照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解题分析】本题以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宝贵经验为背景,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宝贵经验的正确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从在中国实现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等方面形成答案要点。

猜你喜欢
保障人权普遍性人权
何不炳烛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残疾人体育权——一项国际人权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律师在刑事辩护过程中保障人权问题研究
浅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技术侦查措施运用利弊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