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强记提效能
——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知识题备考指导

2021-12-28 11:16江苏姜有荣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血亲命题考查

江苏 姜有荣(特级教师)

古代文化知识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难点,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有些文化知识题的正确率仅为29.3%。笔者以为,只要在厘清高考真题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施策,还是可以突破这一难点的。

一、综观七年真题,探究命题趋势

全国卷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始于2014年,综观2014—2020年这七年的全国卷高考真题,我们可以预测2021年古代文化知识题命制的两个基本趋势:

(一)命题方式——基本稳定

1.命题立意:重点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题型:选择题。

3.考查形式: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词,设置选项时会结合上下文文意对其进行解释,并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4.分值:3分。

(二)考点分布——因材聚焦

2014—2020年有19套全国卷,共考查了数十个古代文化常识点,基本分类如下:

1.节日:上元

2.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划分:契丹、两京、京师、三晋

3.学问:诸子百家、方士、四六之制、诏令

4.法令制度:变法、收考、株连、黥

5.科举相关:殿试、登进士第、状元、茂才、保任、主司

6.礼仪:诣阙、赴阙、顿首、母忧、礼乐

7.称谓:字、以字行、谥号、庙号、御名、车驾、陛下、姻亲、豪右

8.帝王、帝制和宫室:殷纣、汤武、周公、武王、缪公(秦穆公)、践阼、建储、立嗣、逊位、嗣位、太子、居摄、近侍、禁中、中宫、陵寝

9.官署、官职及职事:吏部、礼部、兵部、有司、教坊司、首相、当轴、前尹、令尹、太守、司农、就国、下车、私禄、致仕、移疾、告老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大多选自“二十四史”,其体例多为纪传体。基于这一特点,皇权更迭、官场风云便成为传主生活的时代不可缺少的背景;求学之路、为官之途便覆盖了传主的行事轨迹;衣食住行、人际交往更是传主的生活主题。这些内容可以为我们明确备考复习的侧重点提供参考。

二、探究选项设计,助力精准判断

探究古代文化知识选择题选项的设计类别,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

(一)以今释古

命题者在解释词语的意义时设置干扰内容,以今义代替古义。

例: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2017年全国卷Ⅱ第11题B项)

例题中,“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明显不合常理,这个“考”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考察”之意,而是“拷”的通假字,译为“拷问”。例题犯了以今释古的错误。

(二)张冠李戴

命题者在词语指代的对象上设置干扰,将甲说成是乙。

例1: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2019年全国卷Ⅱ第11题B项)

例2: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2020年全国卷Ⅰ第11题B项)

例1中,“武”不是指古代军事家孙武,而是指周武王,古人常常将商汤与周武王这两位君主并称。例2中,殿试又称“廷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策问的考试,因此,主持人应当是皇帝,而不是丞相。两例均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三)特指泛用

命题者在人物的称谓上设置干扰,将特殊对象的称谓泛用于其他对象。

例1: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2015年全国卷Ⅰ第5题D项)

例2: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2015年全国卷Ⅱ第5题C项)

例3: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2018年全国卷Ⅲ第11题C项)

例1中,“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这一表述是不准确的,在太子必须经过正式册立“被确定”成为“继承君位的人”这一条件下,是不可能再用“太子”这一特定称谓来指代太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的。例2中,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帝王正妻所生的长子,因此,长子继承制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例3中,说“尹”是知府的简称是错误的,就如“令尹”,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并不是知府的简称。三个例子均犯了特指泛用的错误。

(四)概念不清

命题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设置干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

例1: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2016年全国卷Ⅰ第5题C项)

例2: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2016年全国卷Ⅱ第5题D项)

例3: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2020年全国卷Ⅱ第11题C项)

例1中,“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误,应该是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例2中,“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例3中,“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五)主观臆断

命题者在概念的客观性上设置干扰,解说或判断不从客观出发,而凭主观揣度。

例1: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2017年全国卷Ⅲ第11题C项)

例2:“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2018年全国卷Ⅰ第11题C项)

例3: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Ⅱ第11题D项)

例4: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2019年全国卷Ⅰ第11题A项)

例1中,“职位很高”的说法不准确,近侍虽然有些时候会对帝王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近侍甚至掌握不小的实权,但一般情况下近侍的职位不高。例2中,“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与“践阼”无关,是命题人的主观揣度。例3中,“京”字单用可以称国都,但“师”字单用是不可以指国都的。例4中,诸子百家中,农家虽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但说它的影响“最为深远”则言过其实,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有儒家。例1、例3和例4中的相关表述都没有尊重客观历史,而是一种主观臆断。

(六)混杂糅合

命题者在事物的隶属关系上设置干扰,将不属于某一范畴的事物纳入该范畴。

例1: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2016年全国卷Ⅲ第5题A项)

例2: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2017年全国卷Ⅰ第11题B项)

例3: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2019年全国卷Ⅲ第11题C项)

例4: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2020年全国卷Ⅲ第11题A项)

例1中,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与礼部无关。例2中,“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误,姻亲是由于婚姻结成的亲戚关系,与血亲不同,血亲必须具有血缘关系。所以,姻亲与血亲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例3中,“燕”不属于“三晋”,“三晋”除韩、赵两国之外,另一个是魏国。例4中,太守不掌管科举事务。

三、优化备考策略,提升复习效能

古代文化知识的复习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可实施如下四条策略:

1.搜集——依纲扣本

2014年高考至今,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基本都出自教材,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5题D项“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关于这一题,可从课文《伶官传序》中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一句及相关注释中找到解答的依据。据此,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搜集必须依纲扣本。笔者认为,学生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按照《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老师讲解、课本注释、课外阅读、作业练习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搜集起来,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2.整理——串点成线

师生可将平时积累起来的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串点成线,整理成一套序列化的备考资料。如“四级”科举考试线: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要素有主试人、通过考试后所获资格、前三称谓等;中央行政机构“六部”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要素有掌管事务、长官称谓等。

3.识记——化整为零

教师在高一、高二阶段可以采用分散识记的方法,利用早读等碎片时间对搜集起来的古代文化知识“即学即记”;在高三阶段可以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将整理出的备考资料切分成不同的板块,然后有计划地对每个板块进行集中强化识记。

4.检查——三查联动

一是自查。教师可以根据识记的时序进程,配发一套同步的专项练习题,让学生每天在识记之后进行自查、自测;二是抽查。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随机提问三到四名同学,抽查当日识记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考查。每次阶段考试,教师都可以按照识记进度,参考高考题型,设计一道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选择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或集中纠正,或单独指导。

猜你喜欢
血亲命题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