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层面训练思辨能力
——以2020年上海卷作文为例

2021-12-28 11:16广东丁慧真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进程事物材料

广东 丁慧真

2020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延续一贯的材料简洁、具有思辨性的特点,考查考生说理与思辨能力。因此,通过这道作文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深中肯綮的。

思辨能力,说到底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深度思考、深入说理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孙绍振教授说:“高考是一种竞争机制,参加考试的最高目的不是‘及格’,而是要‘出格’,故为文不能满足于一般的自圆其说,而要更深刻、更智慧,甚至更雄辩。”因此,在进行高考作文训练时,应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把材料中的问题想细、厘清、思深、虑全。笔者借助对2020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试从四个层面探讨思辨能力的培养。

【真题呈现】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一个层面:辨析差异

材料的第一句“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显然是问题的前提和背景,这里的关键词是“意想不到”“重要转折”。如果单从字面上看,绝大多数同学都明白“意想不到”“重要转折”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转折的不可预料和影响重大,而且结合疫情背景,很容易推测出作文试题的命题指向:面对诸如疫情这类“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疫情仅仅是材料内容的背景,并不是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如果行文时探讨的范围仅限于人所共知的新冠肺炎疫情,那对一向青睐抽象哲思的上海卷作文,就显得太直白了,考生便无法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深入论证。

可见,对于背景的思考亦是审题立意的要点。再看这道题,思考“意想不到”“重要转折”发生的特性,则是考查核心思辨能力。可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缺乏分析材料关键之处的能力,不能把核心话题的具体差异区分出来,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关键词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概括和分析材料,游走于材料表面,抓不到核心。而只有认真细致地辨析其中的差异,透过现象看本质,考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事物进程”是什么意思。比如,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唐庄宗李存勖建国几年之后几乎一夜之间“身死国灭”,两人所遭遇的“意想不到”“重要转折”显然是不一样的。前者的遭遇是因为生命无常、世事难料,不幸与磨难有时会出其不意地降临在某个人头上,偶然性的因素占很大成分;而后者建国之后宠信伶官、疏忌功臣,则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履霜坚冰至”的见微知著,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必然结局。

区分“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面对它的态度。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如何把握“事物发展进程”?这恰恰跟转折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有关。面对偶然发生的重要转折,人无可逃避、不能摆脱,只能接受,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事物的进程,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变化或变故。圣贤发愤有所作为,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或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重要转折,“意有所郁结”才要“述往事、思来者”,如果不被当时的世人所理解,那就努力让后世的人了解自己。而面对必然发生的重要转折,人们一开始就要注意其出现的苗头,规避偏航导致的渐进式失控。如同在航空界有关安全飞行的“海恩法则”所言: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

考生如果能够辨析关键词所处情境的差异,面对材料时就不会流于表面、空喊口号了,而能如庖丁解牛般,进入素材的“骨缝”并自由游走,解其“筋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二个层面:正反合思维

“正”就是正面,在思考作文材料时联想与论题一致的素材,大刀阔斧地省略与之不相干的内容;“反”就是反面,即联想与论题相反的素材;“合”就是把“正”与“反”合起来看,综合分析。

材料中的“无能为力”是可以思辨的。即使常有“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不期而至,人对事物的进程也并非都是无能为力的。人对事物进程始终存在一定的自主权,依然能够有所作为。这点用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来证明就很有说服力。文明的进步,必然遇到危机。越是伟大的文明,经历的危机越多。中国文明的发展史就充满了危机,但是每一次危机的到来都可以视为文明发展的机遇。我们之所以有能力有魄力去应对很多意外,是因为有中国文明基因存在。儒家教我们进取,人要当真君子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道家教我们顺应自然,逍遥物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于是我们进则儒,退则道,儒七分,道三分,儒显道隐。责任落在肩上时,秉儒家思想,勇于承担,不逃避;危机忽然来临,秉道家思想,看淡危机,不抱怨,不消极。中国文明的基因就这样带着我们一起前行,让我们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孙绍振教授说:“从议论文写作学来说,反例高于正例,形象一点说,‘黑天鹅’高于‘白天鹅’。因而要有自己的思想,关键不在于为现成的观点举正例,而是打反例……不能根据已有的观点来选择材料,因为选择意味着排除,排除了就不全面了。因而,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

所以我们还应该知道,有时候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的确是无能为力的,但是我们并非完全消极。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显露了认知的不谦逊。如果把人类的发展史比作一段不屈的奋斗史,那么在这段持续奋斗的进程中,也潜藏着诸多的无能为力。当雅典城邦的人们坚信苏格拉底有罪,判处他死刑时,民主的自我蒙蔽就开始了;当楚怀王听信谗言流放屈原时,不宽容就在显示它的狭隘;当蒙古的铁骑踏上宋人的土地时,文天祥的叹息终究无法挽救一个朝代。但是仔细想想,暂时的无能为力恰恰是在给人们一个适应的过程,史铁生在地坛中徘徊了好几年,才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正面和反面结合之后,我们看到,在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时,既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也不意味着人无所不能。对立统一的矛盾性让我们不再用单一角度看问题,而是能从“一颗麦粒,看到它其实具备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最终长成麦苗”。

第三个层面:逻辑建构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对“结构严谨”的要求一向有之,在平时的训练中也颇受重视,并且已经形成一些人所共知的结构模式,比如一式三样的并列式结构,一体两面的对照结构,由引、议、联、结构成的层进结构……但这些结构的逻辑层次有些还过于简单。这时就体现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它可以让思考更多元、更深入、更有逻辑。

从思辨的角度看,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对待方式。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加缪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鼠疫》被广泛提及。书中的主人公在面对令全城意想不到的鼠疫时,尽管明知这是一场令人绝望、不断失败的抗争,却依然忙于治疗,每天工作二十小时。

对比起来,《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就给人很大的无力感,因为他面对的是死亡。虎妞的难产而死和小福子的自缢身亡,似乎都让祥子失去对事物进程的掌控感,于是他堕落了,彻底向生活妥协。

可以看出,除去失去生命,人还是能控制大部分事物的发展进程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对事物进程的把控,重在我们如何看待外界与自我,如何运用自我力量,如何使生命能量最大化,如何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四个层面:理性精神

即便前文已深入探讨了2020年上海卷作文材料,也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了材料的含意,笔者认为材料中依然有值得思辨的内容。

笔者认为,结合疫情背景,命题人是希望考生能从抽象的层面重新思考它、审视它,这既把握了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又能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

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意想不到的转折既会在过去与现在突如其来,也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飘然而至,那么对事物发展进程的态度中,是否还包括了面对未来的重要转折的态度?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考虑到这一点,可以有效防止我们出现凌空高蹈的自大心态。因为有些考生的作文里体现出人能完全掌控事物进程的盲目乐观的心态,甚至出现了“人定胜天”的绝对化观点,他们觉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人都可以把握事物的进程。这种缺乏理性的逻辑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没有经过质疑和冷静分析的观念,还不能直接作为自己的观点。

如果能把这种自信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自然是可以的。

当然,这四个层面的思辨点并不需要在一篇文章里全部表现出来。思辨能力要求我们尽可能全面、完整地把握要讨论的问题,保持客观的态度,防止自己的思维过于偏执,只在一个圈层打转。高考写作越来越关注思维与表达,而且越来越聚焦于理性的思辨与表达功能的具体实现,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培养思辨能力。

【佳作赏析】

迎风而歌,与风共舞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高三13班

伍趣卿

人生一如海上航行,变幻莫测,上一秒可以是碧波荡漾,下一秒也可以卷起惊涛骇浪。正如世上之情景,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风暴突然而又猛烈,勇敢的人儿却紧握船舵,迎风而歌,与风共舞。(开篇比喻,将材料与比喻结合,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比喻成风浪,而人如何把握呢?“迎风而歌,与风共舞”,巧妙地回答了材料提出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人是可以把握事物进程的,而且要在风浪中歌之、舞之)

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意想不到的转折如不速之客,呼啸而至的狂风骤雨似乎是覆灭的开始,是堕落的理由。唐庄宗李存勖戎马半生,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然而在攻陷开封后,一切都变了,他变得骄奢淫逸,最后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老舍笔下的祥子在追求幸福的途中屡遭不顺,就像海难时抓不住浮板的人,经历了三起三落,挣扎浮沉一番,最后还是坠入“人性本恶”的汪洋。立业容易守业难,古往今来,多少人物困在这一死结,又有多少人在重大转折前迷失自己,我们不得而知。生活的风浪从来没有小过,堕落的借口随处可觅,在重要转折来临之时,有多少人选择随波逐流,我们无法详查。(本段着重论证“意想不到的转折”的不可阻挡,承认其存在的必然,并用事例说明。但例子并不重复,李存勖的转折在辉煌之后,祥子的转折在打击之后,在举例中不忘区分差异,丰富例证)

然而当风暴来临时,我们对此又是否真的无能为力?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转折,我们都有点颓然。翩翩如陶渊明,在退隐前也曾“猛志逸四海”,但官场遭遇“应束带见督邮”时,最终“不堪吏职”,挂印辞官;乐观如史铁生,在笑谈“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之前,也曾迷茫绝望过。不过,他们是韧性极强的人物,最终交出了一份把握事物进程的完美答卷。五柳先生愤然离开官场,却对自由生命本色孜孜以求,他用诗歌唱,以诗诵怀;史铁生于狂风中昂首,苦痛中反思,升华自我,登上文学高峰。由古至今,许多例子都告诉我们,面对许多“意料之外”,人们总会以积极勇敢的态度去应对。正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得始料未及,以迅猛之势肆虐华夏大地,然而全国人民携手共战,使疫情得到全面抑制。我们共同证明了:在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时,我们有勇气,也有能力去抵抗它,战胜它。我们依然可以掌握事物进程,带着不放弃的韧性,怀着一腔热忱,我们在风浪中迎风而歌,用诗歌唱,用文歌唱,用生命歌唱。(本段正面回答了材料提出的问题,人可以把握事物进程。用陶渊明和史铁生的事例,深入思考把握事物进程需要的品质:有韧性、有勇气。这既保持了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同时也将思考深入一层)

伍尔芙说:“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有人被突如其来的风浪卷走,有人在风浪中借势生长。是的,生活的旋涡总有勇敢的人在奋身挣脱。加缪小说《鼠疫》主人公里厄医生,尽管身心俱疲,仍然努力做好救治工作,努力挽救眼前的病人;疫情最危急的关头,全国各地的医疗队视死如归,奔赴武汉,小说中的英雄成为现实中千千万万人的写照。面对意想不到的重大转折要有所为,《老人与海》中,老人遇到那尾几乎要了他性命的鲨鱼,他选择与之抗争;司马迁呕心沥血,牢狱中著成史家之绝唱,永垂不朽。既然决定了扬帆起航,纵使遇上风暴也无法将我们击倒,风暴中,我们心怀热忱,勇敢如战士般在转折中成长,在风浪中舞蹈。(与第二段举反面例子不同,这一段主要是从正面举例。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重要转折”不可预料,影响力强大,常有人被风浪吞噬。而正面的例子是回答有能力把握进程之后的力证,通过呈现事例,强调可以把握进程者大有人在。正与反遥相呼应,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思辨的回答)

“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我们都是鲁滨孙,必须将突如其来的重大转折变成自己的岛屿。风暴面前,我们必将迎风而歌,与风共舞。(本文先论证意想不到的转折常常突如其来,似乎不可阻挡,然后文意转折,正面回答人对把握事物进程不是无能为力的,继而将全部笔力用来讴歌在风暴中歌与舞的人,思辨有度,重点突出,是篇训练得法的优秀作文)

猜你喜欢
进程事物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