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打造实践型语文审美课堂
—— 以《清平乐·村居》一词教学为例

2021-12-28 05:30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人民小学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人民小学 李 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要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体验,教师就需要从生活化视角入手,构造真实的审美情境,以真实情境驱动学生进行多样化语言实践与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综合素质上的提升。本文以 《清平乐·村居》 教学为例,对如何融入生活,打造实践型语文审美课堂进行了具体论述。

一、案例背景

(一)教情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审美课程。无论是语言训练活动还是审美活动,都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而审美活动又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发展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教师可以通过融入生活的方式构造真实的审美情境,并以真实的审美情境为支撑,驱动学生完成自主性的语言探究和文化审美活动。在主动的审美与探究活动中,发展个人思维素质,培养良好语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高洁的道德情操。

(二)学情

《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对这首词,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将语文课程教学研究应用于诗词阅读实践的有益探索。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高鼎的 《村居》一诗,储备了一定的关于村居生活题材的知识,个人审美能力、语言素质也有所提升,能够在真实语境的支持下,完成对文本信息的深度探究。

二、案例主题

本案例教学活动本着“从生活视角入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语文审美课堂,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发展学生的语感、思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积淀”的教学构想,依据 《清平乐·村居》课时教学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基础学情而创设,共分为“回忆”“造境”“分析”“丰富”“延伸”等多个教学环节,各个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完成了对 《清平乐·村居》一词的深度化、多元化审美学习,在帮助学生感受词中蕴藏的情境美、情感美和精神美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辅助其获得了真实的审美实践经验。

三、案例描述

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少有的几篇婉约风格的词作品之一 —— 《清平乐·村居》一词,有着极高的审美研究价值,且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审美难度。故,为了引导学生更轻松、更深入地审视词之美,更好地体会词的育人价值,我设计了生活化审美实践活动,以真实、具体的情境为支撑,引发了学生对词的审美感受。

(一)回忆:调动生活经验

生活化审美活动的起点是轻松的、自然的。为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将个人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迁移到词审美活动之中,更顺利地推进本次生活化审美实践任务,我在词审美活动开始之前,设计了如下审美准备活动:

通过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图片和视频,以学生喜爱的教学素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询问他们喜欢哪张图片,以此引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经历的回忆。

生1:“我喜欢第一张图,那个房子好像我姥姥家的屋子,我看到房子上的炊烟,就想到了姥姥做的饭。”

生2:“喜欢第二张,因为我喜欢放风筝。我有只蝴蝶风筝,是爸爸买给我的,每年春天我们都一起放风筝。”

…………

在一波热烈的分享与讨论后,我总结道:“看来,每个人眼里的乡村都有不同的特色呀!那你们想知道大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吗?”

(二)造境:打造真实空间

上一环节结尾的开放性设问,引发了学生对“辛弃疾眼中的乡村”这一问题的开放性思考。在开放性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次课堂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展示词中插图,并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审视图片。

师:哦?辛弃疾,今天带我们来到一对老夫妇的家。我们今天要拜访的主人公在干什么呢?

生:喝酒、聊天。

师:那他们在聊什么,如果你是这对老夫妇,在同样的环境下,想象一下你和你的老伴儿会说些什么呢?

…………

词插图的展示,将词中所呈现的教学情境,以真实、具象的形态呈现了出来,这为学生之后以情境中的“老夫妇”的姿态对文本内容进行审美提供了条件支持。

(三)分析:组织多元实践

在学生对老夫妇的聊天内容产生好奇之后,我继续说道:“其实,要想知道老夫妇在说什么,很简单,因为辛弃疾把他们说的话,写成了词。”

1.词朗诵。

播放词朗诵录音,并组织学生进行跟读朗诵。在朗诵中,学生初步感受了词的音韵美,了解了词中描绘的主要内容。

2.词解读。

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老夫妇对话模板:老伴儿呀!你看,__________,你听_________,你想_________。

组织学生以词插图为补充,对词句内容进行逐句分析,并在分析中还原老夫妇的对话。

在每句词解读结束后,我都引导学生对老夫妇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得到了“一醉景美、二醉儿勤、三醉童真、四醉情深”的审美探究结论,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了诗歌之美。

(四)丰富:组织迁移训练

根据词句解读经验,学生感受了“醉”字在词全篇中的情感贯穿作用。为辅助学生完成审美经验迁移,内化课堂所得,我组织学生鉴赏了辛弃疾

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并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对两首词中“醉”的不同内涵进行了分析。在对比分析中完成了个人对词鉴赏经验的内化和吸收,丰富了学生对“醉”这一个词的情感和文化认知。

(五)延伸:升华词的情感

基于以上探究只是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描述对象情感、没有感受词人情感的教学现实,我又以辛弃疾生平材料为补充,组织学生对辛弃疾生平材料进行分析。在对词人生平材料的分析中,学生发现本词与辛弃疾豪放的创作风格、生平经历并不相符,于是提出了“本词是否为辛弃疾所写,写的内容是否是其真实所见”等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辩论和分析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辛弃疾对和平、安稳生活向往的情感,获得了对辛弃疾的立体化认知。

四、案例分析

本教学案例是我以《清平乐·村居》一词为设计依托,创设的综合性、开放性词审美活动。这一审美活动的教学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层层递进,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小学生对美的感知需要经历层层递进的过程。在本次审美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回忆”“造境”“分析”“丰富”“延伸”审美流程,缩减了各个环节之间的思维跨度,支持了学生的近区发展,故,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中完成对词内容的深度审美。

(二)实践为主,生活化的审美视角

生活是最大的审美空间,在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学生能够主动完成对美的审视与探究。在本次审美活动中,我先以“回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以“和辛弃疾一起拜访老夫妇”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对词内容的生活化思考,进而让学生在词解读中放飞想象,融入个人生活经验。同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词审美探究经验,我还设计了“还原老夫妇对话”这一表演性语言实践活动,更好地吸引了学生,进而帮助学生审美潜能的发挥。

(三)以生为本,多样化的学习支持

为了支持学生对词内容的自主化、深入化审美,我陆续给学生提供了图片化教学材料、规范化的语言模板、拓展性的资料内容(包括 《破阵子》和作者生平简介等内容),为学生进行自主、自觉、深入的诗词审美提供了条件支持和资源保障,搭建了适宜的学习支架。

综上所述,本次词鉴赏活动是一次融合生活的实践性审美活动。该活动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词鉴赏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满足了学生在词鉴赏中的自主化、开放化和多元化需求,对学生语言素质、审美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传承能力的提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融入生活,打造实践型语文审美课堂,是教师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村居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