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探析

2021-12-29 04:01
林区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值信仰选项

程 蕊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1]。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后备人才和未来希望,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多元化错误思潮的传播,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出现青年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严重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青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是当务之急。

一、文献回顾

当前,国内关于青年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而对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较多,其成果可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例如,刘国习认为,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存在淡化、怀疑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弱化”倾向[2];刘国栋、孙云霄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强烈,但仍有少数教师的信仰向多元化发展[3];吴义明认为,一些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入党动机不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出现入党前积极踊跃,入党后止步不前的荒谬现象。作为党最忠诚的拥护者,青年思政课教师如果深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那么就会丧失初心,无法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4]。造成信仰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一些学者从多元化思潮的冲击、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教育体制、青年教师自身阅历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好的把握。程现坤认为,应从更新教育理念、建立考核体系等方面着手;杨爱丽则从抓好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作用、依托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等角度进行了思考,以此来重塑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5]。

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可知,虽有一些学者提出相关问题和解决对策,但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的研究并不多,部分研究的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并没有切实反映实际情况。因此,不仅要通过调查来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找出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并结合时代背景、教师发展特点等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调查对象与统计方法

1.调查对象与样本构成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原则,从安徽省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院校中的25—40岁年龄段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抽取样本,兼具效率性和可行性。此次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96%。在被调查者中,男性教师21人(43.7%),女性教师27人(56.3%);本科高校教师32人(66.7%),专科高校教师16人(33.3%);博士学历教师6人(12.5%),硕士学历教师35人(72.9%),本科学历教师7人(14.6%);“思修课”教师20人(41.6%),“毛中特”教师13人(27.1%),“马原”教师8人(16.7%),“纲要”教师7人(14.6%)。

2.变量设置与统计方法

通过发放自制调查问卷《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对安徽省10所本专科院校的50位专职青年思政课教师进行抽样调查。问卷涉及个人信仰基本情况、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情况等核心变量,拟采用统计描述方式对所涉及的相关变量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个人信仰基本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关于“您是否认为信仰能给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的回答,39人(81.3%)认为很重要,6人(12.5%)认为重不重要得看情况,其余选择不重要或无所谓;关于“您认为信仰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7人(77.1%)选择“信仰可以提升境界”,6人(12.5%)选择“信仰可以带来幸福”,两种选择的累计人数为43人(89.6%)。此外,在关于对个人信仰相关问题的回答上,男女教师和不同学科教师的回答结果并未呈现较大的差异。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水平是比较稳定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意义,都能很好的把握信仰的内涵,也能够领会信仰的魅力所在,并将其作为提升自身的重要因素。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信仰可有可无,甚至无法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没有真正从内心形成对信仰价值的高度认同。信仰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控制和指挥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没有信仰的人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身体就会枯竭。

2.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高校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在对相关问题的设置过程中,考虑跳过就“您对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看法?”等部分的直接提问,尽量通过大量的相关辅助问题进行佐证。这样可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鉴于此,在录入数据时,将能够反映研究结果的相关问题进行赋值。赋值区间设定为0到3区间,当数值为3时,结果为完全正相关;当数值为0时,结果为完全负相关;当数值为1到2时,结果为不完全正相关或不完全负相关。

在关于信仰选择的问题上,选择共产主义的数值为3,而选择宗教、金钱、享乐等选项的数值为0;在关于选择人生追求的问题上,选择为人民服务的数值为3,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数值为2,选择其他选项的数值均为0;在关于是否愿意永远跟党走的问题上,选择愿意选项的数值为3,选择说不准或不愿意选项的数值为0;在社会制度比较问题的回答上,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占优的选项数值为3,选择无区别或说不准选项的数值为1,选择资本主义制度占优选项的数值为0;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问题的回答上,选择完全没有过时选项的数值为3,选择已经过时选项的数值为0;在关于您是否会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的问题时,选择肯定会选项的数值为3,选择说不准或者不会选项的数值为0;在关于周边同事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选择有选项的数值为3,选择没有选项的数值为0;在关于您是否会在课堂上讲马克思主义信仰话语体系问题上,选择会选项的数值为3,选择不会选项的数值为0。

通过对各道题目的回答结果进行汇总,得出结果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数值在0—24之间,通过对选项进行赋值,得出最后的实际数值在4—23之间,将其转换成百分制,得出最高值为94.37%,最低值为12.56%。其中,数值在90以上的人数为4人(8.3%);数值在80—89之间的人数为13人(27.1%);数值在60—79之间的人数为20人(42.5%);数值在60以下的人数为11人(22.5%)。单从调查数据上看,虽然35.4%(数值在80以上)的教师具有较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仍有接近半数教师(42.5%)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不确定性,甚至有超过1/5的教师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

四、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

1.青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不够

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与所教课程不相符,并且教师本身所学专业和所教课程的符合程度是随年龄呈负相关态势。例如,在关于所学专业问题的回答上,设置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根据不同课程教师的选择结果,发现有30位(62.5%)教师的专业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他学科总人数为18人(37.5%);在非本专业思政课教师中,有12人(25%)属于专科院校,4位教师(8%)属于本科院校,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人数为29人,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人数为19人;在关于学习过哪些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的问题上,26人(54.2%)表示没有读过相关经典著作,12人(25%)选择系统学习过《资本论》,10人(20.8%)选择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见,有1/3左右的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他们在本科、硕士等学习阶段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学习,甚至从未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此外,受制于所学专业,他们在教研工作中会不自觉地向其所学专业倾斜,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导致自身的理论知识薄弱,无法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从而无法构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青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怀不深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始终是我们应该牢牢掌握和遵循的最高指导思想。在关于信仰选择的问题上,40人(83.3%)选择共产主义信仰,5人(10.4%)选择宗教信仰,3人(6.3%)选择金钱、享乐等;在关于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上,41人(85.4%)选择永远跟党走,7人(14.6%)选择说不准或无所谓;在关于对比中西方制度问题的回答上,37人(77.1%)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占优的选项,5人(10.4%)选择相等或说不准,6人(12.5%)选择资本主义制度占优;在关于是否会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立场问题上,35人(72.9%)选择肯定会,7人(14.6%)选择不好说,6人(12.5%)选择不会;在关于对本学科教学感受这个问题上,29人(60.4%)表示感觉良好、非常充实,10人(20.9%)表示没什么感觉,4人(8.3%)表示上课仅仅是一份职业而已,5人(10.4%)表示非常空洞、理论脱离实际;在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态度上,36人(75%)表示肯定,8人(16.7%)表示比较肯定,4人(8.3%)选择一般或不看好。从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有少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未能清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无法真正从内心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情怀。

3.青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

考虑到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时存在主观偏向性,我们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时,将高数值段及低数值段的人数进行不同程度的收紧和放宽,以此来保证更准确地调查结果。调查可知,虽然有37位教师的最终数值在60以上,但得到高数值的人数(90以上)只有4人(8.4%),占60以上人数的10.8%;得到较高数值的人数(80—89)为13人(27%),占60以上人数的35.1%;将前两个的数值分段的人数相加,得到数值在80以上的人数为17人(35.4%),占60以上人数的45.9%。若把得到高数值(80以上)的教师视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那么只有17人(35.4%)符合条件,剩下的31人(64.6%)中,数值处在60—79之间的教师人数在20人(41.7%),我们认为其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另外11人(22.9%)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者称之为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教师如果缺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那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不可能顺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寸步难行。

4.青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数值在80以上的教师人数为17人(35.4%),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然而,在这之中并非所有教师对相关问题的回答都能保持高度一致性。例如,关于人生追求的问题,选择为人民服务选项的人数为27人(56.3%),选择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人数为13人(27%),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会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回答上,仅有29人(60.4%)选择了肯定选项,其余教师的选择却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并没有自觉或主动地传播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实践活动。结合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发现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即使数值在80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3成以上,但其中有些教师只停留在口头或理论阶段,并没有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教研工作中去,也没有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结论和思考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

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青年思政课教师首先自己要对本学科知识内容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将远大理想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功底之上,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探索,努力提升学科素养,领悟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与基本方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切身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与魅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无论自身所学专业是否与所授学科相符,青年思政课教师都要始终做到“真学”,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真正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结合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自信,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始终坚持“在马研马、在马学马”,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光芒普照学生人生之路。

2.培养马克思主义深厚情怀

当前,青年教师多数为“80后”或“90后”,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与共进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更容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本能的感觉向深入内在的认同转化。他们更能够清晰地确信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更加确定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性飞跃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标志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的终极思想武器,从而在学习实践中自觉生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情愫。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把握规律,结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以创新思维、宽广视野为广大学生答疑解惑,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以稳如泰山的政治定力,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沉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情感,真正实现“在马爱马”,从而做到对马克思主义发自内心的“真懂”。

3.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青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盲目的“乱信”,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领会与牢固掌握基础之上的“真信”。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知识储备的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逐渐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也在提升,从而逐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内心深处,是主动的、长久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自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力量。青年思政课教师应利用好“三尺讲台”这个思想阵地,切身做到“在马教马、在马信马”,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身发展的永恒力量,运用其科学的理论内涵帮助学生和自己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牺牲奉献的远大理想信念,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自信、学科自信,以强大且崇高的精神信仰来实现自我价值升华。

4.增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运用

青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更要重视对其进行实践运用。思政课教师要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能够勇担重任的社会有用之才为己任,始终坚持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参与高校智库建设,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掌握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全面了解和把握党中央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加负责的政治态度、更加宽阔的政治视野,守好高校意识形态的“责任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去化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自觉投身到伟大社会改革进程中,并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持续推进自身建设和发展,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克服各种矛盾,做好应对各类风险与挑战的准备。

猜你喜欢
数值信仰选项
体积占比不同的组合式石蜡相变传热数值模拟
数值大小比较“招招鲜”
舰船测风传感器安装位置数值仿真
铝合金加筋板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