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型文化背景下宋词的时代特征与宋词呈现的宋人社会生活特征

2022-01-01 07:38周必正冷浩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宋词文人生活

周必正,冷浩南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新闻系, 天津300270)

“宋型文化”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傅乐成提出,傅先生认为,宋型文化是“单纯而收敛”的,以一种极其精炼的方法概括了两宋时期的文化特征,为我们研究历史和文学提供了文化视角。学界在研究宋代文学时,不乏引进“宋型文化”之家,而在宋词领域引此而研究者少之又少,未成体系。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正是一个思想开放、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的时代,宋词在反映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文学依据,因此引入“宋型文化”的概念对宋词进行研究大有裨益。本文试图以宋词为研究主题,以“宋型文化”为切入口,“打通文学与历史,在文学场域内外的衔接对话沟通中还原宋词的文学性”,[1]以求教于大方。

一、“宋型文化”下词的总体特征

宋型文化,是一种风雅的文化,表现在宋人服饰的淡雅、食物的精致、建筑的细致等方方面面,因而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宋诗和宋词内容风格的差异。《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正所谓“诗言志”,是作者的情感到达了极点后迸发而出的文字,是对作者感情的表达,但其背后是“文以载道”思想的流露,譬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每一篇都在背后讲述一个道理。中国的迁客骚人在写文章时历来讲究思想内容,时至今日亦是如此。

但词是不一样的,词在最初就是用来传唱的,最开始流行于市井阶层,而后在士人阶层又普遍传唱,所以有“爱情美女”。我们知道,宋代的市井经济相当繁荣,不论是汴京,还是衣冠南渡以后愈发发达的临安,两宋商业的高度发达,为宋词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环境,这就促使宋词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而有别于追求“道”和“理”的其他文学形式。

宋词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宋型文化下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对词的影响

自唐以后,中国文化渐趋保守。宋代自赵匡胤开国以后,中央集权加剧,文人治国的格局自此兴起,宋人的美学思想也变得更加拘谨雅致,这使得宋代文人的内心更加细致、轻柔。“宋型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内敛”,表现在文人的作品上我们可以发现——文人墨客兼具天下情怀和儿女情长,在诗中表达严肃的政治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比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词中则更加关注个人内心的追求,表达幽怨悱恻之情,比如“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诗以抒志,词以娱情,这种情况在宋代十分明显,尤以北宋词坛为最。正是宋代国家打破了“市”与“坊”的界限使得文人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彩,使得宋代文人可以自由地在宋词中倾诉衷肠。

(二)宋型文化下宋代人对宋词的追捧对词的影响

《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描写:“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足见宋代城市之繁华,因而宋人极力追求精致甚至奢靡的生活,这正是宋型文化的体现。有了这样繁荣的生活,大众对娱乐的追求也日渐增多,词作为可以传唱的娱乐形式的兴盛由此而起。瓦肆之内,市井街头,宋人对词的追捧和市场的需求刺激了作者创作词的激情与欲望,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一大批词人开始为歌妓创作,造成了宋词的极度繁荣。长久在内情拘谨的宋型文化下生活的男女老少,在宋词中找到了生活的气息,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三)宋型文化下两宋时期的时代环境对词的影响

宋词并非一直停留在市井街头、舞榭歌台中,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北宋词坛笔者谓之为“格高韵远”,南宋词坛笔者谓之为“极其工”“极其变”。北宋前期,词多以婉约秀气为主流,一如宋型文化精致内敛的风格,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小令和中调居多,比如“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北宋时期,国家虽积贫积弱,但国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唐朝,各类小吃可以在夜市买到,甚至还有酒后代驾;而南宋时期,国破人亡,“山河破碎风飘絮”,文人墨客的词由此多为慷慨悲愤之作,故国之思,国家兴亡成为了主流,“有理入词”,更加切合了宋型文化的主旨,比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些词或豪放或清空,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就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宋词的主体还是与宋型文化下两宋时期的繁荣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时代特点。

二、“宋型文化”背景下宋词所呈现的宋人社会生活特征

宋词反映了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创作是作家从生活中获得感悟,通过审美经验对此加工提炼,最后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2]文学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宋词也不例外,是宋代文人在特定时代下对生活的提炼与总结。在宋代,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如果不愿意去酒楼饭馆吃饭,还可以“点外卖”,这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找到根据。丰富的夜生活推动了宋代各个行业的发展,外卖等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宋型文化是封闭自足的,是自成一体的,这也深刻影响着宋代人的生活进而影响了宋词的发展。

(一)宋词中宋代人的生活模式

自宋以前,古人的烹调方式较为单一,食品的种类、花样日趋变多,一日三餐正是在宋朝取代了先前的一日两餐。宋代人对食物的追求到了细微、精致的地步。苏轼有诸如“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词传世。这里的一系列词句无不显示出宋型文化下宋代人的生活特点,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经过国家的鼓励发展,宋人的生活富足安康,拥有着不同于历朝历代的独特审美,其精神层面也超脱了单纯的物质享受,脱离了世俗性而更具美学价值。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必然是“风雅”。一首首长短句中记载的正是宋型文化下宋代人不一样的生活模式。

(二)宋词中宋代人对生活的价值取向

这一部分的生活已不单单指日常生活,更有一种存活的意义在其中,以南宋词坛为例,“江湖文士与南宋遗民促成了宋元之际隐逸之风的盛行。这种隐逸风气具有继承性和群体性的特点。”[3]事实上不光在南宋灭亡以后,衣冠南渡后文人的隐逸倾向由此而生,在政治腐败,统治者极度昏庸的社会现实下,宋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价值取向开始逐渐转变。最初南宋文人呼唤着表达收复失地、救国图存的思想情感,是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一时期,南宋词坛的价值取向里多了一腔报国热情,少了几分旖旎华丽,而当统治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被苏杭的吴侬软语酥了骨头以后,更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词人开始选择归隐山林,譬如“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既有前途无望,担忧国家前途却无能为力的原因,也是其在北宋灭亡后漂泊沉浮生活中寻求一丝宁静,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结语

纵观两宋词坛,北宋前期的词大多婉约清丽,北宋后期词则抒情热烈、艺术表现手法精致。整体来看,北宋词“格高韵远”,完全符合宋型文化精致、内敛的特点。而南宋词则相对于北宋词讲究“工”“变”,在浅吟低唱中倾诉故国哀思,是对北宋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样才使得我们看到今天所谓的“宋型文化”。宋型文化视角下的宋词极具时代特征,是对两宋历史与生活的高度文学性的提炼总结,对我们研究两宋诗词有着工具性的作用,凡此种种,在品析宋词时应加以注意。

猜你喜欢
宋词文人生活
半小时漫画宋词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半小时漫画宋词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品读宋词
文人吃蛙
宋词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