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小人物与其悲剧性主题的关联

2022-01-01 07:38方琪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人物三国演义曹操

方琪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陕西咸阳712000)

三分魏蜀吴,无数英雄豪杰、文臣武将驰骋疆场、纵横捭阖,无数的小人物与这些英雄豪杰一起构成了这部英雄史诗:他们或为田舍郎,为生计劳碌;或为一儒生,一身襟袍未曾开;或为刀笔吏,为案牍劳形;或为一介武士,替主君操刀洗马,万死不辞。这些小人物大多被历史洪流裹挟,被迫作出自己的抉择,亦或舍生取义,亦或苟且偷生。他们或深明大义,为维护心中的正义献出生命;或恪尽职守、忠贞不二,用生命实践对主君的承诺;或被人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三国演义》虽描写他们的笔墨甚少,但就小说中留下的只言片语,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的形象塑造使《三国演义》内容更加丰满,悲剧主题得以升华。以下从四个方面来对《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小人物所处的环境

东汉皇权衰微,由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统治者声色犬马,不恤民力,残酷地剥削人民。致使朝政败坏,王纲跌堕,天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终于酿成黄巾起义,从此开启九十六年的烽火狼烟。其间干戈不休,大军到处,寸草不生,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董卓入主京师,大肆抢掠财物,奸污乱淫,京城化为焦土。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只顾奢侈享受,穷兵黩武,盘剥百姓,竭泽而渔,百姓只得卖妻典子,苦不堪言,谓之桀纣。战乱频仍,百姓生命财产难以保全。董卓败逃西凉之前,焚烧东汉帝国首都洛阳,“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廷,尽为焦土”[1]51;曹操征讨徐州刺史陶谦,“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1]88;曹操攻打下邳和邺城、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皆用水攻,百姓屋舍被大水冲垮,粮道亦被大水阻断,一时间因饥馑冻绥而死者不可计数,生灵涂炭。

通过对小人物生存背景的刻画,揭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物,正是处于这样群雄割据、战乱纷起、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揭露了社会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鲜明展现了人民的疾苦,从而突出了悲剧主题。

二、小人物的生平遭遇

《三国演义》中的小人物,除了舍身取义的崇高形象以外,更多的是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以及统治者的替罪羊,以监粮官王垕以及武士成济为例。

魏帝曹髦不忿司马昭专权,带兵攻打司马府,司马昭的首席谋士贾充命令司马府护卫杀死曹髦,当时其他护卫怕担弑君罪名,无一人敢上前,只有成济将魏帝搠死,解司马昭危难。事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济灭族。可叹成济对主公一片赤诚,却换来身死族灭的下场。[2]181

建安二年,曹操在寿春大战袁术中,军中缺粮且遇大旱。曹操遂命监粮官王垕以小斛发给士兵,导致部队怨声载道。之后曹操为稳军心“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1]156众怨始解,军威大振,大败袁术。后曹操为其立墓厚葬,可惜早已不见尸首,只能以衣冠葬之。以一人之首换取军队的胜利,此种战术并非曹操首创。早在战国时期,就被赵将赵奢所使用。秦赵阏与之战,赵奢设计引诱其上当,在此其间多次将劝赵奢出战的忠勇将领全斩首,以麻痹敌方获得胜利。而后人们传颂赵奢的武威,却鲜有人记得那些被赵奢无辜杀死的冤魂,他们的忠勇却只是决策的牺牲品。王垕和赵国将领的悲剧是乱世中人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三、小人物的品格展现

三国的忠义不仅是经典人物所特有,在小人物身上亦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下文以胡班、吉平与符宝郎祖弼为例,进行分析。

义释关公的胡班,他做出符合内心正义的判断,不愿错杀忠良,却付出生命的代价,在生与死、忠与义的矛盾体中,胡班坚定的选择了大义。胡班的死亡一方面表现出乱世对社会价值观的破坏,一方面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胡班义释关羽也成为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水浒传》中宋江义释晁天王,美髯公义释宋公明都是发端于此。

吉平是汉献帝“衣带诏”事件的受害者之一。平与车骑将军董承等忠于汉室的大臣吮指盟誓,令平下药除掉国贼曹操,但由于小人告密,事情败露,平惨遭酷刑毒打,但仍呼“天使我来杀逆贼!”[1]212始终没有屈打成招告发董承等人,且口中却骂贼不休,声若游丝却如飓风过冈,声振寰宇,围观者无不动容,甚至触动到主谋董承主动坦白。最终,董承吉平等人惨遭灭族,董承的女儿、汉献帝的贵妃董氏亦被诛杀。吉平的壮举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即使有性命威胁,也秉从内心的忠义。如同逐日的夸父和移山的愚公。董承、吉平结局的悲惨,正突显了他们精神的高贵,形象的动人,也表现安刘诛曹的不易。

大汉最后的忠臣——符宝郎祖弼。曹丕继承乃父曹操的丞相官职和魏王王爵,逼迫汉献帝退位。汉献帝迫于曹丕淫威写下退位诏书后,曹洪索要玉玺,然符宝郎祖弼叱曰:“玉玺乃天子之宝,被得擅自索取。”[3]684被曹洪喝令武士斩首,祖弼骂不绝口而死。祖弼作为小小的玉玺管理员,临危不乱,视死如归,以渺小之躯,怒斥满朝公卿。其义气之壮,胆烈之雄,令人肃然起敬。[4]245相比汉献帝身边的王朗、华歆之辈,世袭汉禄,如今非但不尽忠报国,反而为虎作伥,为贼张目,逼迫汉帝退位,其废汉立魏之心切,竟胜曹丕一筹。这很好地将职位高低、人格的伟岸和卑劣形成双重对比,突出表现了符宝郎祖弼的忠义。同时也深刻表现出曹魏代汉已成为大势所趋,刘关张三兄弟一生戎马只为了匡扶汉室,如今曹丕代汉已成定局,如何不令人扼腕叹息。

四、小人物对表现作品悲剧主题的作用

《三国演义》之所以感人,不仅在于书中描绘的英雄豪杰以及他们震撼的英雄故事,更离不开其中无数经典的小人物。作者要花如此多的笔墨去塑造这些小人物,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由点及面。通过一个个不同身份的小人物的不同选择,构成了当时社会的集合。他们的三观就是当时社会主体的三观,也正是作者想通过本书所要传递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作者通过描写个体的悲剧来展示群体性的悲剧,通过个人的悲剧来展示整个社会的悲剧。书中的小人物大多崇尚忠义,舍生取义,可见忠义就是作者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

其次,借小人物之口表达“拥刘反曹”的政治主题,表达自己“仁政”的政治理想。作者将刘备塑造成仁德之君,曹操塑造成乱世奸雄,刘备大军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曹操大军到处,百姓如见豺狼,避之不及。刘备所到之处,当地士人无不引为上宾,或如伊籍、糜竺,直接成为刘备的谋士;或陈登、张松,对刘备暗中相助。通过对比百姓、士人对曹刘两家不同的态度,表达“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和“仁政”理想。

再次,与读者产生共情。《三国演义》是英雄的史诗,若只刻画历史上的文官、将军们,容易产生陌生感和单一性。比如“欲显玄德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1]111,而增添这些小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能与读者产生共情,更能使作品有血有肉,也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同时通过小人物的形象刻画,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表达出作者期望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

《三国演义》展现出的悲剧性与书中刻画的小人物形象密不可分,其悲剧性在于:这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现实的悲剧;既是集体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既是男性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桃园之誓因其悲剧而感人,孔明六出祁山也因其最终的失败而令人唏嘘,三国无数英雄豪杰奋勇一生也不过是给他人做了嫁衣。但他们所坚定坚守的信念激励了无数后人,让人深思,激人奋进,这就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而《三国演义》的意义早已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同样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产。

猜你喜欢
小人物三国演义曹操
心动杀人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三国演义
小人物的大格局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