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新兴称谓语“男闺蜜”的成因与社会意义

2022-01-01 07:38于浩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密友闺蜜语义

于浩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网络新型称谓语“男闺蜜”指女性的男性密友,彼此之间可以无话不谈,互相慰藉。随着互联网与影视娱乐行业发展,“男闺蜜”的使用越来越常见。在研究者分析过程中,前贤多是单纯研究语义或从女性角度分析“男闺蜜”,对“闺蜜”与“闺密”的辨析不够,且对“男闺蜜”性格和性别角色建构的研究较少。另外,考虑到语言伦理学的研究不多,本文探讨“男闺蜜”的产生与流行,结合语料库等网络资源,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伦理学等角度探究其语义、发展理据以及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一、“男闺蜜”一词的产生与发展

(一)“男闺蜜”风靡网络,走进现实

“男闺蜜”形象最早被人熟知,是因为2011年上映的《失恋33天》。电影中的王小贱一角成为了“男闺蜜”的范本。2012年4月,百度百科创建了“男闺蜜”词条,其中也提到了这部电影。这是“男闺蜜”第一次掀起网络热潮,走进大众视野。

2014年,“男闺蜜”从大荧幕走进小屏幕,电视剧《我爱男闺蜜》的热播,使“男闺蜜”一词的网络热度骤升,根据百度指数显示,最高时一天产生了15000次搜索。一部部都市热播剧推动网络热议,使“男闺蜜”深入百姓生活。

“男闺蜜”几乎每天都出现在网络上,如:

例1.男闺蜜是日久见人心的产物,说明女生和这个男生对彼此为人处世的方法都很认可。相比女闺蜜,男闺蜜能够为女性从异性角度提供比较有价值的不同事件的解决办法。(华龙网,2014-04-08)

例2.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一个蓝颜知己男闺蜜!他知情识趣、善解人意、只知奉献、从不索取;搬家的时候可以当男人用,倾诉的时候可以当女人用,思维兼具男女特色;既没有男人的侵略性,又没有女人的小心眼儿。(BCC语料库微博领域)

可以推断出“男闺蜜”多有以下特征:1.与女性朋友十分亲近,可以和女性好友一起分享心事,而面对自己要好的女性朋友需要帮助时,也“该出手时就出手”;2.善解人意、温柔细腻、温暖可靠;3.和大部分女性有着共同爱好或兴趣,又兼具男性思维方式。

(二)“男闺蜜”一词的流行动态

“男闺蜜”一词,同“女汉子”一样,都是充满语义矛盾的性别称谓语。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得来的名称。截止到2020年11月6日,百度搜索“男闺蜜”,可找到相关结果约35,600,000个,巨大的搜索量反映的是对“男闺蜜”的关注。

对比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男闺蜜”与“闺蜜”的百度指数,我们可以发现,“男闺蜜”的平均搜索指数是2731,而“闺蜜”仅为667。另外,“男闺蜜”的日搜索量也远高于“闺蜜”“蓝颜”。上述这些现象,都体现出“男闺蜜”的时代特殊性。

学者胡青青认为,网络热词是社会大众对于社会事件的曲线表达,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心声与期盼。[1]她将网络热词定义为易感型网络词汇,又将其分为反复性和免疫性,总的来说,“男闺蜜”属反复性易感型网络热词,常用且易产生热度。

二、“男闺蜜”一词的语义分析

(一)“男闺蜜”还是“男闺密”

探讨两词区别,核心在于“蜜”与“密”的使用。“闺蜜”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定义为:“闺中密友,女性对亲密女友的称呼。”既然是形容密友,为何如今大众使用“闺密”的频率反而更少?根据百度搜索,“闺蜜”的搜索量约100,000,000个,而“闺密”仅为33,400,000个,约为“闺蜜”的三分之一。

在CCL语料库中,“闺蜜”与“闺密”在古汉语中均未有形容闺中密友的语料。而搜索“密友”,显示的结果很多,甚至有“闺中密友”这一短语,如《聊斋志异之恒娘》:“朱大悦,遂为闺中密友。”而“蜜友”只有一条语料且与好友义无关。因此,“闺密”应是由“闺中密友”缩略而生。

“闺蜜”又是怎样和“闺密”产生联系的呢?这或许可从认知的角度考虑。“密”有亲密之义,“蜜”有蜂蜜及像蜂蜜的甜东西的释义,作形容词有比喻甘美之义。大众在认知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关系时,通常选取一个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类比模拟,于是根据概念整合,在认识“亲密好友”时,就可将“蜜”的甜蜜、浓稠的具体感觉投射到语义上,使“闺蜜”更有形象色彩,最终“闺蜜”的使用频率超越“闺密”。

(二)“男闺蜜”的构词分析

前者多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进行义素分析,主要的观点就是“语义干涉”。语义干涉,即义位间的语义干涉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义素脱落现象。[2]也就是说,各个语素之间组合,部分义素间产生矛盾,部分语素的义素脱落,使其关系缓和。

“男闺蜜”一词中,“男”有[+男性]这一义素。而“闺蜜”一词,本只限于形容女性。所以“男”的义素[+男性]与“闺蜜”的义素[+女性]发生语义矛盾,[+女性]义素脱落,新生了“男闺蜜”一词,用来形容女性的男性密友。

(三)“男闺蜜”的特殊之处

“男闺蜜”一词,“男”与“闺蜜”有着明显的性别义素上的语义矛盾。然而,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男XX”或“女XX”形式的称谓语都可完全用语义干涉来解释,对于“女博士”“女消防员”等词就需要另当别论。因为“博士”“消防员”与“闺蜜”“汉子”不同,他们并没有鲜明的性别义素。这就又涉及到了男女生产力对比在构词上的影响,以及此类词是否暗含性别歧视等问题。

学者沈家煊认为,语言中范畴内部存在不对称现象,即标记现象。“常见的、熟悉的、普通的、简单容易的”往往是无标记的,反之则是有标记的。[3]而现如今,随着女性也可以担任一些不常见的、不熟悉的、不普通的、困难的工作,无性别义素的词语前是否还需要加“男”与“女”限定,又该如何消除背后的歧视与刻板印象,也是现在一些社会语言学家热议的问题。

三、“男闺蜜”一词的社会成因

新型词语的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在社会进程中,曾有与“男闺蜜”语义类似的词,如:“蓝颜”“妇女之友”,但都因为社会原因被社会淘汰,这就为“男闺蜜”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笔者从多角度分析“男闺蜜”得以流行的社会成因,即“蓝颜”“妇女之友”逐渐被取代的原因。

(一)女性话语权的提升

“男闺蜜”一词的出现明明晚于“蓝颜”,为何逐渐在使用频率上超过后者?原因就在于女性话语权的提升。

“蓝颜”“蓝颜知己”其实都是以“红颜知己”为构型框架派生出来的,而“红颜知己”很明显是在“男权”思想下,站在男性立场上产生的词语。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话语权的提升,女性缺少一个完全从女性立场出发的称呼男性密友的称谓语,这就促使“男闺蜜”的产生。

再如“妇女之友”,如今,当代女青年不愿被称为“妇女”。“妇”的本义是已婚女子,“妇女”一词在现代实际生活中更侧重形容已婚女性。对年轻女性来说,“妇女”一词带有强烈的封建男权色彩,她们不愿自称或被称为“妇女”,更不用谈“妇女之友”。当代年轻女性更多以“闺蜜”一词称呼和自己亲近的女性朋友,所以便称亲近的男性朋友为“男闺蜜”。

(二)男性的“闺蜜”特征

“男闺蜜”之所以会流行,除了因为女性话语权的提高,部分男性自身的“闺蜜”特征也是重要一方面。

很多男性在兴趣爱好上往往与大部分女性相似,他们愿意聊天逛街、喜欢追剧八卦等,他们内在都有“闺蜜”的特质。根据学者康奈尔的划分,男性气质分为支配型、从属型、共谋型和边缘型。传统审美多将男性形象定义为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支配型”,但如今,很多男性属于“从属型”,他们善于倾听、乐于“从属”于他们信赖的人。由于这样的性格相对在女性身上更常见,所以拥有这样性格的男生往往更容易和女性打成一片,受到女性的青睐。

(三)性别角色建构与审美的改变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用“前台”与“后台”形容社会生活:个人在“前台”需要按照社会秩序和规约扮演社会角色,而“后台”才是可以放松的地方。“前台”其实就是我们的现实社会。在封建男权思想的影响下,身上含有一些传统认为是女性化性格特征的男性,经常被灌输“男人就要阳刚”的思想。这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思想。相反,温和友善的“男闺蜜”反倒因为和女性关系亲近被指责排挤。最后,很多差异方为求自保,只好选择“掩饰”,维持既有的社会秩序。[4]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性别角色建构也在发生改变。男女性格不再是完全对立的,男女性格的“中性化”实际上顺应了高压、快节奏的时代要求。而社会大众也在逐步接受男性的多元类别,这就催生了大众审美多元化。我们现在对具有所谓传统女性气质的男性更加青睐,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多元化、审美多元化的体现。

(四)网络提供了自由的环境

正如前文所说,“后台”是能够解放自我的场所,而网络就是“男闺蜜”等群体的“后台”。

首先,网络促进网络热词的产生、发展与传播。根据模因论,“男XX”这一构词模式,通过复制、变异与挑选的过程而蜕变,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5]“男闺蜜”就是其中一个。

其次,语料库中,不乏看到媒体对明星“男闺蜜”的追捧和宣传。如:

例3.如果说蔡康永是提升系“男闺蜜”,那么何炅绝对是治愈系“男闺蜜”。(BCC语料库)

微博等媒体将何炅谢娜等男女明星间的友谊放大,一方面体现了媒体对“男闺蜜”的认可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促使广大女性产生羡慕渴求“男闺蜜”之情。

另外,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男闺蜜”们愿意展现“真我”,也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做了“意见领袖”,通过反抗封建性别观念中的男性审美霸权重构了自我。

四、“男闺蜜”一词的语言伦理意义

“男闺蜜”取代“妇女之友”,“女汉子”取代“假小子”也对语言的伦理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语言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伦理的变化影响了词语的形成变化。

(一)促进社会两性伦理观念的改变

“男闺蜜”“女汉子”若出现在古代封建社会,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如今,这些词语的出现,映照出社会伦理制度及道德观念的变化,传达出社会对封建尊卑的反抗,蕴含了新时代的男女观念。

男生就该刚毅勇猛、女性就要柔美娇羞的过时刻板印象正在被消除,且应该被消除。男女性别角色应是平等的,如“说话‘铿锵有力、咄咄逼人、锋芒毕露’是男人与生俱来的特权,女性不能如此”,[6]这样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思想。传统的两性地位已经有了改变,女性脱离了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等封建伦理逐渐融入社会生活,交际圈越来越大,男性朋友越来越多。同时,一些男性愿意与女性形成密友关系,体贴女性,自然促成了“男闺蜜”的出现。同理,女性身上一些“坚强”“独立”等优秀特质,也不能被贬低。“男闺蜜”“女汉子”等性别称谓语对于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伦理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减少针对“男闺蜜”的语言暴力与歧视

在语言生态伦理建设领域,语言伦理学提供道德约束。“男闺蜜”一词的出现利于维护社会对男性多元化的认可与尊重。“男闺蜜”既是网络热词,又是称谓语,免不了在与一些男性交际时使用此词。呼吁全社会重视语言生态伦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制约作用,强化语言生态伦理理念的普及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显得尤为必要。[7]

性别歧视的言语是有损他人形象的,也是不道德的。在形容偏中性化的男性或与女生交情甚好的男性时,“妇女之友”“娘娘腔”此类带有性别偏见的词语,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都应被社会大众摒弃与排斥。取而代之的,是从良好的社会道德中提炼出来的性别称谓语,如“男闺蜜”。从而维护语言生态伦理,减少网络语言污染与社会歧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网络空间秩序。

五、结语

现如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男女性别观念、审美观念发生碰撞,而社会的发展自然会在语言中体现。从对“男闺蜜”的使用情况、构词、成因和意义上看,它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不仅是一个语义矛盾的男性称谓语,背后更体现着性别文化符号,体现着男女社会角色的重新建构,以及当代男女的社会现状与诉求。因此,立足于社会环境研究“男闺蜜”等称谓语的产生与发展,能真实反映语言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而有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语言生态伦理,共建更加包容、有序、平等、多元的社会。

猜你喜欢
密友闺蜜语义
好闺蜜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德国人“密友”不多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小编们和闺蜜的 girl"S night out!
靠谱闺蜜
备孕别全听闺蜜的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闺中无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