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1-01 07:38辛昕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考核教学内容

辛昕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116081)

中国古代文学是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从先秦直至明清,跨度达几千年。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历朝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文人生平、交游,文学思想、评论,各体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大量文学作品等。面对如此巨大、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教学内容设置枯燥、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并由此引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结果。因此目前我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亟待教学改革。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时间跨度长、朝代更迭、作家作品繁多,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特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有限的课时量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矛盾。再加上当前高校教育中压缩传统课程课时的现状与趋势,使矛盾变得更加突出。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教学方法固化而缺乏创新性。由于教学任务重,古代文学教师很难分身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满堂灌的模式,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重理论而轻作品的倾向。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选择“三段式”教学方法,即时代背景、作品分析、表现手法特色,由此造成课堂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拓展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亦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为突显学科重要性,考核方式大多采取闭卷考试模式。受试卷篇幅限制,试卷内容无法全面覆盖知识点,进而造成考核目标缺陷,无法实现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及反馈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闭卷考试的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固化,出现平时不听课,期末背笔记等行为,并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不佳等结果。因此考核方式同样需要改革。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设置

关于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矛盾的问题,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及其对策》[1]等。解决这一矛盾,当从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入手。所谓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设置,主要指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分段”与“分体”式相结合。所谓“分段”式,指以时代作为划分标准,按照时间先后将中国文学史划分为四段,即先秦两汉文学史、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学史、宋辽金元文学史、明清文学史。这种模式突出了横向“一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四段式”教学内容设置与四学期的课程设置相匹配,被众多高校所采纳。但“分段”式亦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某些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分为三个学期,或者某些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但只设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此时“分段”式则显得不够灵活。为应对以上情况,则可以采取“分体”式教学内容设置方法。所谓“分体”式,即打通朝代限制,以文体作为划分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配。如在全面梳理中国文学史纵、横发展脉络的前提下,分为诗、文、词、通俗文学等几大类,进行通史式讲解。重视构建文学史框架,清晰、明确地展示出某一文体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课时分配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分段”“分体”设置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第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相配合。开设选修课,是解决教学内容与课时矛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教学内容设置时,必须把握选修与必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出现内容重复、时间浪费等缺陷,如《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中所提到的:“就选修课教学而言,存在着有限教学时间与传授重叠知识的时间浪费的矛盾。”[2]因而在必修与选修课内容设置时,可以遵循理论知识与作品阅读相补充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不仅包含文学史、文学理论还有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因而无论是理论讲解还是作品阅读、鉴赏,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同一阶段,开设相应的文学鉴赏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以理论、文学史讲述为主,而选修课程则以文学鉴赏、批评为主。由此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上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第三,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相辅助。当前高校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利用线上资源。我国有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如中国大学慕课以及各大高校的精品课堂等。在全面掌握当前线上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时,可以充分引入线上资源,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选取优质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补充和缓解线下教学时长有限的现状。而线上课程学习,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此项内容在后文中将进行详细论述。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可以通过灵活选择“分段”与“分体”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配合以及线下与线上相辅助的方法,缓解教学任务繁重与课时有限的矛盾,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

当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多采用“三段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固化。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如《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研究》[3]一文中提出,开创“多维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发现式开拓课堂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教学内容灵活地改变。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应突出学科特色,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讲授法与直观教学法、启发式与探究式、读书指导法与自主学习法。

第一,讲授法与直观教学法。讲授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最早、使用最广的一种方法。而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运用讲授法则容易出现“满堂灌”、学生学习兴趣低等弊端。因此,教师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要与直观教学法相结合。所谓的直观教学法指的是应用模型、语言的形象描述、图文、挂图、实物演示、多媒体、现场参观、视频等直观手段组织教学的方法。由于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古代历史、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因此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有利于学生消除时代隔膜,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讲授法所产生的沉闷、枯燥等弊端,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第二,启发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指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指的是一种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传授概念、原理,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的途径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是启发式还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其关键所在皆是将课堂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教师需熟练掌握并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4]中所提到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营造课堂情境,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并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等。同时教师要重视并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如《翻转课堂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5]中提出“翻转”法。所谓“翻转”,指的是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则以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教师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运用启发、探究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帮助学生完成深度思考与高层次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三,读书指导法与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引导学生发掘课余时间,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思考相关作品、问题,充实课堂内容。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大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研究文本能力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教学目标,因而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参考书目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不同,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也有所区别,因此无论是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还是自主学习法,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使用,由此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效率的目的。

(三)全面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同样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如郑绣真《构建师生良性互动平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6]一文中便提出建立综合性考核机制,如考查课堂学习状况,考查诵读文学作品质量,考查专题论文的写作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重视成绩的心理提高教学质量、效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谓考核方式全面,即突破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掌握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

第一,演讲或报告式考核法。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班型不同,可采取分组的模式。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学生选取某一选题进行自主研究。小组同学沟通配合,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期末以小组演讲或集体报告的形式,作为本门课程成绩评定的依据。授课教师可以组成评分小组,根据学生演讲、报告内容、表现进行评分。此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的能力。

第二,课程学习式考核法。所谓课程学习式考核方法是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当前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如中国大学慕课以及各高校线上精品课程,由教师指定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作为本门课程的补充与拓展,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在线上完成作业、打卡或撰写读书笔记等任务。以线上学习时间以及线上学习成果作为本门课程成绩评定的标准。此种考核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空间,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三,作业式考核法。以作业的形式作为成绩评定依据的一种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无论在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都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较大的发挥空间。作业式考核法不限定时间与次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就随堂发现的某一类问题,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学术论文或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由此达到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而教师也可根据学生作业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考试式考核法。所谓的考试法,指的是传统的考核方法。但是却不仅指期末闭卷考试,还包括随堂测试、开卷考试等考核方式。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试卷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以卷面成绩作为成绩评定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的考核方式,还包括重视反馈考核结果。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因而要将反馈考核结果作为考核方式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校教育中,重结果却轻反馈。无论是闭卷考试、随堂考试、论文还是平时成绩评定,大多直接体现为分数。对于结果的分析,多在教师、学校层面,而对于师生间考核结果的交流、反馈却稍显欠缺。因而要重视反馈考核结果,加强师生沟通,在结果反馈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效率。这同样是考核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思考改革、创新的方法。面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变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考核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内部考核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