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及路径探究

2022-01-01 07:38付海军崔洋洋康丽滢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协同辅导员

付海军,崔洋洋,康丽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河北承德067000)

高校教育的核心目的就在于育人,育人工作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发挥各部分力量的同时,还必须使各要素达到同步、合作、协调和互补。《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2)中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管理做出了重要指示,“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1]。因此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尽管在育人过程中角色不同,道路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育人。在高等院校育人系统中,如何促进两支关键性的队伍沟通与协作,是我们需要深入和系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课下生活中的思想指导,思政课教师则主要负责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二者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课上与课下相互贯通,全方面、各有侧重的分工协作,才能形成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6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2]。这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落到实地,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满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和期待。这项指示为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三)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

高校在辅导员的录用标准上除了硬性的学历和政治面貌为党员或预备党员外,更多是考察其组织和管理的学生工作能力,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不强的局面。而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基本都为本专业的硕博人才,对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有更为系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全校各专业都开展,但多为大班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课,所以人数众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都处于表层状态。二者分别拥有理论和实践上的优势,如果能够实现经验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那便会极大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坚持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堂上系统的理论传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辅导员通过日常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团日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得到情感上的反馈,在点滴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作,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相贯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实现路径。

二、协同理论下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的共识不够

首先,部分高校领导往往将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当作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导致协同育人的共识不够。如,过多强调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职能,而忽视其日常思政教育的主责;过多强调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弱化其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作用。两支队伍重点发挥了各自职能的显性优势,而忽视了二者内在的交叉性和兼容性。其次,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协同育人上存在偏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辅导员注重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并没有深刻认识到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对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仅仅将关注点放在了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效果上,对学生课下思想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再次,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对二者协同育人的效果存疑。二者由于存在着各自工作职能的边界,平常的沟通和交流机会比较少,协同育人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容易挫伤二者联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辅导员多被作为学校的行政人员,由学生工作部或学生处及二级学院双层管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属于教学人员,由教务部门或公共课部进行统筹管理。垂直的科层制度下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行政分割下造成了两支队伍之间的疏离。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并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进行整体的规划统筹与领导,难以实现真正的工作协同。

(三)协同育人的平台缺位

首先,部分高校缺乏统一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平台。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呈现条块分割,双方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致使协同育人合力不足。其次,部分高校缺乏课堂和实践育人沟通机制。高校辅导员更擅长于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领域,且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却显得捉襟见肘。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聚焦于理论教学,如何引入实践内容提升教学实效却表现出手足无措。再次,“互联网+”平台建设滞后。当前部门高校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利用不充分,没有发挥出“互联网+”信息资源交换的重要作用,没有促使其成为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沟通的桥梁。

三、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达成协同育人的理念共识

“达成理念上的共识是协同育人首先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3]。提升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理解,深化协同育人理念的认知,有益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推动三全育人格局形成。对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意识:首先,在高校成立协同育人领导中心或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中心,统筹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和协作。在组织管理方面,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或日常工作经验交流和分享,持续发挥两支队伍的显性优势,同时激发各自隐性潜能。其次,加强名师工作室或思政品牌工作室建设。引导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工作室共建为平台开展协同育人研究,促进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同时有助于加深对彼此工作领域的了解,扭转各自偏见,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再次,建立协同育人实效反馈机制。定期对协同育人目标对象进行访谈、问卷调研,坚持沟通、反馈、改进相结合的链条式思政育人模式,巩固协同育人成果,激发协同育人的主动性,深化协同育人共识。

(二)积极建构协同育人的机制

组织协同机制主要通过组织过程与组织结构良性运作,实现组织内部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协同。首先,在组织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领导和管理制度。高校成立协同育人管理中心,配置齐全的协同育人领导队伍,明确各自分工,细化协同育人的工作标准和任务量,使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有章可循。此外,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也要明确各自的身份,辅导员守好学生生活的一段渠,思政课教师守好学生课上的一段渠,两支队伍协调运转,优势互补,共同守好学生成长的道路。其次,在组织结构上,我国的学校多采用垂直的科层制度,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却忽视了各个组织之间的共同属性,造成了育人环境的割裂与碎片化。因此,可以由党委宣传部牵头构建以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科研项目管理平台、课程思政建设平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培训和交流平台、思政品牌建设平台等,将各项工作领域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实现工作上的同频共振。

(三)完善协同育人的平台

高效率、便捷化、多元化沟通平台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日渐成熟的保障。首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二者之间共通和联系的渠道,通过定期会议交换二者之间的观点和想法。其次,可以打通课堂与实践育人的阻碍,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在高校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双向兼职,实现各自角色的身份转换,辅导员可以通过培训和指导独立承担完成学期内的课堂教学任务,将真实的教育场景和事例引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自我道德社会化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尝试担任某班级的辅导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与学生的密切沟通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和教学权威,增加课堂抬头率,提高育人实效。最后,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下和线上资源的共享。当前“互联网+”课堂的模式广泛被应用于高校的课堂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多角度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通过学习通、钉钉、雨课堂或企业微信等媒体平台,将新的理论和实证消息及时推给学生,并积极回答学生的疑问,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结语

协同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按照协同理论原理充分发挥各要素作用,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主力军,只有进一步深化对协同育人的理念认知,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以多元思政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为契机,以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保障,才能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凝聚协同育人力量,提升协同育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1+1>2的效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协同辅导员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