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研究

2022-01-20 02:44撒忠秋白志林徐达成蔡旭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4期
关键词:钢板微创切口

撒忠秋,周 熙,白志林,徐达成,蔡旭东

(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苏州 215332)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足踝部骨折类型,多因从高处跌落所致。人跟骨的骨质相对疏松,血液循环丰富,骨折后的致畸率、致残率相对较高。L 形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临床上治疗跟骨骨折的传统术式。进行该手术时手术视野暴露较广,有利于骨折端的复位,但手术创伤较大,且距下关节面不能得到充分显露,易对腓肠神经和跟骨外侧动脉造成损伤,影响跟骨的血液循环,不利于骨折端的愈合。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近年来临床上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新术式。有报道称,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能清晰显露跟骨外侧壁和后关节面,有效地复位骨折端,且具有切口小、对周围组织神经损伤轻等优势,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端的愈合[1]。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笔者对40 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 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跟骨骨折的诊断标准,骨折类型为新鲜的单侧闭合性骨折[2];具有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指征,并择期接受手术治疗;无凝血功能异常、严重的神经软组织损伤及认知功能异常;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对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存在禁忌证;有足部或踝部骨折史、手术史;存在下肢静脉曲张;患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术后随访脱落。按照术中所做手术切口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20)和改良组(n=20)。在常规组患者中,有男性13 例,女性7 例;其年龄为19 ~70 岁,平均年龄为(39.57±4.12)岁;其发生骨折至手术的时间为4 ~10 d,平均时间为(6.25±0.84)d;其中,因发生交通事故、从高处坠落受伤的患者分别有5 例、15 例;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别有4 例、16 例。在改良组患者中,有男性12 例,女性8 例;其年龄为20 ~69 岁,平均年龄为(39.48±4.36)岁;其发生骨折至手术的时间为4 ~11 d,平均时间为(6.33±0.92)d;其中,因发生交通事故、从高处坠落受伤的患者分别有3 例、17 例;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别有3 例、1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用常规的L 形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实施硬膜外麻醉及常规的铺巾消毒,并在患侧大腿根部绑扎止血带。于患侧跟腱间和外踝部做一个切口,环形切开跟骨体中点,延长切口至第5 跖骨基底,使切口呈“L”形。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骨膜。于跟骨外侧壁骨膜下将皮缘向上翻开,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将凹陷的关节面撬起,对跟骨两侧进行挤压,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复位完成后采用C 型臂X 线机对复位的情况进行观察,待复位良好后用小钢板对骨折端进行固定。留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用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改良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实施硬膜外麻醉及常规的铺巾消毒,并在患侧大腿根部绑扎止血带。于患侧外踝尖1 cm 处经跗骨窦做一个横切口至骰骨近端,切口长约5 cm。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跟骨,切断跟距外侧和跟距间韧带,充分显露跟骰关节。适度剥离跟骰关节处的肌肉组织和软组织。通过撬拔的方式复位骨折端,用1.5 mm 的克氏针临时固定关节面下端。将3.5 mm 的克氏针插入跟骨后端,用大巾钳钳夹跟骨结节部位,适当向下牵引,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在C 型臂X线机下对骨折端复位的情况进行观察,待复位良好后于跟骨前突处安装小钢板,用锁定螺钉对小钢板进行固定。拔除克氏针,对创面进行反复冲洗,留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1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的评分[3]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的评分[4]。AOFAS 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分的满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患侧踝关节的功能越好。VAS 的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患侧踝关节疼痛越严重。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手术的时间、术后骨折愈合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AOFAS 评分及VAS 评分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AOFAS 评分及VAS 评分相比,P>0.05。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AOFAS 评分均高于术前,其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 个月,改良组患者的AOFAS 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其VAS 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AOFAS 评分及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AOFAS 评分及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 与本组术前相比,P <0.05。

组别AOFAS 评分VAS 评分术前术后1 个月术前术后1 个月改良组(n=20)53.97±8.5484.56±9.23*6.62±2.251.09±0.85*常规组(n=20)53.74±9.6262.68±11.14*6.07±2.812.45±1.42*t 值0.0796.7630.6835.836 P 值0.936<0.0010.498<0.001

2.2 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手术的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改良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少于常规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和术后骨折愈合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手术的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手术的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s)

组别术中的失血量(mL)手术的时间(min)术后骨折愈合的时间(周)改良组(n=20)70.93±10.2462.17±8.2610.75±1.24常规组(n=20)96.08±12.1798.54±9.5214.28±2.15 t 值7.07112.9046.360 P 值<0.001<0.001<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据报道,跟骨骨折患者约占跗骨骨折患者总数的60%。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跟骨压痛、足跟部肿胀及活动受限等。及时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能恢复其跟骨正常的解剖结构,促进其踝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跟骨骨折的治疗方式逐渐增多。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案包括关节镜手术、跟骨成形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最为常用。对此病患者进行L 形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虽然可较好地复位骨折端,但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中的失血量和术后的并发症较多,不利于其术后恢复[5]。对此病患者进行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可经跗骨窦入路进行手术操作,能清晰地显露跟骨外侧壁和后关节面,有利于进行手术操作,能有效地纠正跟骨畸形,且对周围血管、神经造成的损伤较小,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较少。另外,进行该手术所做的手术切口较小,剥离的皮瓣较少,能保证切口皮下血流丰富、周围组织松软,为切口的愈合提供了良好条件[6]。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显著,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促进其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具有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及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少等优点。

猜你喜欢
钢板微创切口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探讨拉森钢板桩在市政工程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SA—387Gr11C12钢板(6=88mm)厚压裂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