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氟康唑联合两种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

2022-01-20 02:44董继冰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4期
关键词:真菌性氟康唑喷雾剂

董继冰

(山西省运城耳鼻喉医院耳鼻咽喉科,山西 运城 044000)

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主要病理特点是由各类炎性介质诱发鼻黏膜炎症,导致鼻黏膜的分泌物增多。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流脓涕、长期鼻塞等,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是指特应性个体的鼻窦和鼻腔发生真菌感染,真菌作为抗原与鼻窦黏膜接触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与鼻窦炎患者不同的是,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窦和鼻腔内会出现黏着力强、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研究发现,有25%~30%的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会出现鼻息肉。一些学者认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是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亚型。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面部疼痛、头痛、流脓涕、鼻塞等[1]。部分患者的病变可累及眶周软组织,出现眶骨壁骨炎、骨膜炎、视力减退、眶内蜂窝织炎、眶内脓肿等并发症,少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并发症(如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等)。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氟康唑鼻腔冲洗法+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但关于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的选择尚存在争议[2-3]。本文主要是比较用鼻内镜手术、氟康唑联合两种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收治的48 例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标准[4];具有进行鼻内镜手术的指征;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的耐受性较好;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精神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严重的内科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术后7 d内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对治疗的依从性差。随机将其分为A 组与B 组,每组各有24 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鼻内镜手术,方法是:对其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将鼻内镜置入病变侧的鼻腔内。在鼻内镜下开放受累的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等,彻底清除鼻窦内的分泌物和真菌团块,在此过程中注意保留骨壁和正常的鼻黏膜。纠正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鼻甲肥大等情况,建立良好的鼻腔引流和通气环境。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腔,彻底止血后完成手术。术后在鼻腔内放置膨胀海绵,并于术后48 h 后将膨胀海绵取出。术后定期清理患者鼻腔内的痂皮、分泌物、肉芽组织、水肿组织等,确保其鼻腔通畅。术后用氟康唑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对A 组患者进行治疗。氟康唑的用法是:将膨胀海绵取出后2 h 用100 mL 浓度为0.2% 的氟康唑溶液(生产企业:山东齐鲁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086)对鼻腔进行冲洗,每天冲洗1 次,共冲洗1 周。1 周后改为每周冲洗1 次,连续冲洗8 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生产企业:瑞典阿斯利康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J20140048)的用法是:将膨胀海绵取出后每天用此药为患者喷鼻(喷于病变鼻孔内),每次2 喷,每天喷鼻2 次(早晚各1 次),共用药8 周。术后用氟康唑(其药品信息及用法同上)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对B 组患者进行治疗。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生产企业:Glaxo Wellcome S.A;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1100)的用法是:将膨胀海绵取出后每天用此药为患者喷鼻(喷于病变鼻孔内),每次2 喷,每天喷鼻2 次(早晚各1 次),共用药8 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的水平。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对两组患者面部疼痛、头痛及打喷嚏时引起的疼痛进行评价。VAS 的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严重。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5]。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IgE、ECP 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IgE、ECP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IgE、ECP 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患者血清TIgE、ECP 的水平均低于B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IgE、ECP 水平的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IgE、ECP 水平的比较(± s)

组别血清TIgE(kU/L)t 值P 值血清ECP(ng/L)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 组(n=24) 86.15±6.2465.36±5.1514.018<0.0017.27±1.535.21±0.325.946<0.001 B 组(n=24) 85.27±6.3671.14±6.677.249<0.0017.14±1.246.32±0.674.257<0.001 t 值0.3734.0770.7474.536 P 值0.7110.0010.459<0.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VAS 评分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A 组(n=24)5.75±1.252.58±0.1228.217<0.001 B 组(n=24)5.78±1.373.36±0.3520.022<0.001 t 值0.54925.124 P 值0.585<0.001

2.3 用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用药后,A 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33%,B 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3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用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研究显示,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力下降、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接受放射治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等有关[6]。此病多发生于额窦、筛窦和上颌窦。此病患者多存在长期反复发作的鼻窦炎或鼻息肉史。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病变会进一步侵犯眶周软组织或颅内,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进行鼻内镜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的首选方法,能够清除鼻腔内的病变组织和真菌团块,改善鼻腔的通气功能。对此病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后,为了减轻其不适感、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需对其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7]。氟康唑是一种三唑类广谱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此药具有高度选择性,可作用于真菌细胞色素P450,促使真菌内部的甾醇14α- 脱甲基酶堆积,进而起到抑制真菌繁殖的作用。对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后,用氟康唑溶液对其进行鼻腔冲洗可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与繁殖,预防其病情复发。糖皮质激素喷雾剂也是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患者术后常用的药物之一。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和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此药的生物利用率高、血药浓度低,局部有效剂量远远低于全身有效剂量,因此不易引起不良反应。研究指出,在使用布地奈德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微乎其微。此药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可在孕期应用的唯一一类鼻用激素类药物[8]。布地奈德具有独特的酯化作用,能与细胞的一部分受体结合,进入到细胞核内,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转录,并经酯化转化为无活性的酯化布地奈德储存在体内。丙酸氟替卡松具有局部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常被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常年性鼻炎。TIgE、ECP 是反映机体变态反应的两个重要生化指标。通常情况下TIgE 在血液中的表达水平较低,若机体出现变态反应,血液中TIgE 的水平就会显著升高。ECP 是一种强碱性蛋白,可参与机体的变态反应,能反映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鼻内镜手术、氟康唑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相比,用鼻内镜手术、氟康唑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此病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清TIgE、ECP 的水平,缓解其头面部疼痛的症状,且用药的安全性更高。

猜你喜欢
真菌性氟康唑喷雾剂
HPLC法测定福司氟康唑含量及有关物质
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全方位护理干预应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的分析
HPLC 测定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中苦参碱含量
喷雾剂
鼻子里也会有真菌吗?
治疗耐药性抑郁症的鼻腔喷雾剂上市
喷雾剂
浅析地塞米松联合鼻窦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派瑞松联用外耳道双氧水冲洗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