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叙实性研究*

2022-01-25 10:48
语言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老李实性宾语

崔 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2488

提要 文章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进行了追补测试、宾语小句叙实性增强测试和否定提升、双重否定转化测试,以检验其叙实性特征。文章发现:1)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可以分为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正反叙实动词三类;2)正反叙实动词数量很少,其肯定式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否定式预设其宾语小句为假,这与主句主语对宾语小句的控制性和具体词义两个因素紧密相关;3)表概率判断和表主观情绪的心理动词允准其宾语小句插入“确实/真的”等增强叙实性的语词,表个体观点的心理动词不允准;4)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不能作为判别叙实动词、正反叙实动词和非叙实动词的充分必要标准,部分非叙实心理动词不能进行这两项操作。

1 引言

心理动词是动词的下位范畴,表示人的心理活动。部分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可以接宾语小句,例如:(1)本文例句基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为行文需要,部分例句稍作简化修改。少数用于对比分析的例句为作者自拟。

(1)明白:我明白[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

(2)后悔:老张很后悔[那时没有带女儿去公园]。

(3)担心:妈妈有些担心[爸爸出差时间太久]。

(4)喜欢:玲玲喜欢[去河边的公园玩耍]。

其中,有些心理动词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如例(1)-(2)。“明白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可推知“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为真,“后悔那时没有带女儿去公园”意味着“那时没有带女儿去公园”是一个事实。但有些动词却不具备这一能力,如例(3)-(4)。“担心爸爸出差时间太久”不能推知“爸爸出差时间太久”是真还是假,“喜欢去河边的公园玩耍”也无法知晓“去河边的公园玩耍”的真值。

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是动词的一种语义功能,称作动词的叙实性(李新良 2015)。Kiparsky和Kiparsky(1970)、Leech(1981)、李新良(2014)、袁毓林(2014)、陈振宇(2020)等都曾对动词的叙实性进行过详细研究。根据这一语义功能,动词可以分为叙实动词、反叙实动词、半叙实动词和非叙实动词四类。前人对动词叙实性进行了分类并解释了不同动词的叙实能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大多数心理动词可以按照前人的标准划分到以上四类中,但仍有少数心理动词很难划分到其中任意一类,其叙实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其次,一些测试动词叙实能力的方法也值得再推敲。李新良(2015)通过追补测试、否定提升、宾语小句话题化等一系列测试手段得到了叙实动词、反叙实动词和非叙实动词在句法语义上的系统性差别,认为非叙实动词可以做否定提升,而叙实动词和反叙实动词不可以。事实上,非叙实心理动词并不都符合这一特点。例如:

(5)提倡:有关部门提倡不使用食品添加剂。≈ 有关部门不提倡使用食品添加剂。

(6)害怕:小明害怕妈妈晚上不回来。≠ 小明不害怕妈妈晚上回来。

(7)同意:主任同意小李不去外地出差。≠ 主任不同意小李去外地出差。

例(5)中的“提倡”是一个非叙实动词,不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该动词可以做否定提升,符合李新良(2015)的结论。但例(6)-(7)中的“害怕”“同意”也是典型的非叙实动词,却不能做否定提升。此外,针对叙实能力不同的心理动词内部差异的细致研究尚不充分,心理动词的叙实性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本文在李新良(2015)测试手段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测试方法,对心理动词的叙实性进行重新分类,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2 研究范围

在探讨心理动词叙实性之前,我们先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做出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心理动词在句法语义上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能够进入“主语(人)+{很+____}+宾语”句式;B.能够进入“____+宾语小句”句式;C.条件B中的宾语小句必须是一个命题,能够判定真值。(2)前人研究一般将A条件作为判定心理动词的鉴定式(如周有斌和邵敬敏1993),我们要讨论心理动词预设宾语小句真值的能力,因此要排除只能接体词性宾语的心理动词(如“熟悉”“欣赏”“信任”“尊重”等),所以又设置了条件B。

在此,我们对条件C作出说明。有些心理动词可以带不同类型的宾语小句,有些宾语小句能够判定真值,如例(8)-(9);有些宾语小句无法判定真值,如例(10)-(11)。

(8)明白:徐老师明白[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9)担心:妈妈担心[孩子逃学了]。

(10)明白:徐老师明白[如何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11)担心:妈妈担心[孩子可能逃学了]。

心理动词的宾语小句必须是命题才能探讨是否能预设其真值,因此本文讨论的是例(8)-(9)中的情况。有些心理动词的宾语小句通常带有疑问词,无法判定真值,这类心理动词要排除在外。例如:

(12)关心:下属很关心[管理者是否了解自己]。

(13)关心:小红并不关心[同桌拿了多少分]。

根据上述三个条件,我们从孟琮等(1987)所著《动词用法词典》中筛选出心理动词48个,分别是:“了解、(3)“了解”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知道得清楚”,另一个是“打听,调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只有第一个义项符合本文所设的三个条件。明白、清楚、同情、羡慕、恨、计较、忌妒(嫉妒)、气、强调、适应、心疼、体谅、嫌弃、赞美、感谢、后悔、埋怨、佩服、满意、相信、怀疑1、(4)“怀疑”有两个几乎相反的意义,表示“不相信”和表示“有点儿相信”(刘彬和袁毓林2018)。我们把表示“不相信”义的“怀疑”记作“怀疑1”,表示“有点儿相信”义的“怀疑”记作“怀疑2”。怀疑2、提倡、喜欢、赞成、爱、欢迎、适合、支持、想、(5)“想”有六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我们取“希望、打算”义的“想”,其他义项的“想”不能同时满足本文所设的三个条件。希望、舍得、担心、反对、害怕、讨厌、懂得、惦记、留心、怕、热爱、同意、需要、指望、愿意、注意、重视”。下文将对以上动词的叙实性进行遍历式考察,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从叙实性角度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内部差异。

3 心理动词的叙实性分类

根据Kiparsky和Kiparsky(1970)、Leech(1981)、沈家煊(1999)和袁毓林(2014)的研究,我们将肯定式和否定式都预设宾语所表示的命题为真的动词称作叙实动词;将只有肯定式或否定式预设宾语所表示的命题为真的动词称为半叙实动词;把肯定式和否定式都预设宾语所表示的命题为假的动词称为反叙实动词;把肯定式和否定式都不预设宾语所表示的命题为真或为假的动词称为非叙实动词。我们以此为标准,采用追补测试的方式,对48个心理动词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叙实性进行考察。

3.1 三类后续小句

李新良(2015)通过追补以下三类后续小句,探索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反叙实动词的不同:(6)例(14)-(16)摘自李新良(2015)。A类小句:与宾语小句真值相同,见例(14);B类小句:与宾语小句真值相反,见例(15);C类小句:表明宾语小句真假不定,见例(16)。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李新良(2015)动词叙实性追补测试结果

(14)我知道他来了,事实上他真来了。

(15)*我知道他来了,其实他没来。

(16)*我知道他来了,他也许来了,也许没来。

通过以上测试可以得出“知道”是叙实动词。除以上三类,袁毓林(2014)还提出半叙实动词,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肯定式可以预设宾语小句为真,否定式无法预设宾语小句真值的动词;一类是只有否定式可以预设宾语小句为真,肯定式无法预设宾语小句真值的动词。我们把前者称为I类半叙实动词,后者称为II类半叙实动词。根据李新良(2015)的测试,半叙实动词的追补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两类半叙实动词追补测试结果

下面我们采用这三类后续小句对更多类别心理动词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叙实性进行测试。

3.2 心理动词肯定式的追补测试

我们发现一些心理动词的肯定式可以追补A类小句,但不能追补B类小句和C类小句。例如:

(17)了解:我了解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

a.我了解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事实上她的经济状况真的不宽裕。

b.*我了解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其实她的经济状况很宽裕。

c.*我了解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她的经济状况也许宽裕,也许不宽裕。

(18)后悔:小刚很后悔自己跟父母撒了谎。

a.小刚很后悔自己跟父母撒了谎,事实上小刚真的跟父母撒了谎。

b.*小刚很后悔自己跟父母撒了谎,其实小刚没有跟父母撒谎。

c.*小刚很后悔自己跟父母撒了谎,小刚也许跟父母撒谎了,也许没有。

(19)佩服:他特别佩服倩倩会弹钢琴。

a.他特别佩服倩倩会弹钢琴,事实上倩倩真的会弹钢琴。

b.*他特别佩服倩倩会弹钢琴,其实倩倩不会弹钢琴。

c.*他特别佩服倩倩会弹钢琴,倩倩也许会弹钢琴,也许不会弹。

(20)注意:老李很注意节省胶卷。

a.老李很注意节省胶卷,事实上老李真的很节省胶卷。

b.*老李很注意节省胶卷,其实老李根本不节省胶卷。

c.*老李很注意节省胶卷,老李也许很节省胶卷,也许不节省。

具有这类特征的心理动词有“了解、明白、清楚、同情、恨、羡慕、计较、忌妒(嫉妒)、气、强调、适应、心疼、体谅、嫌弃、赞美、感谢、后悔、埋怨、佩服、满意、注意、重视”。以上动词的肯定式符合叙实动词的叙实性特征,但不意味着都是叙实动词,还需要对其否定式进行追补测试。

一些动词的肯定式可以追补A类小句,也可以追补B类小句和C类小句。例如:

(21)怀疑2:我怀疑2他考了100分。

a.我怀疑2他考了100分,事实上他真的考了100分。

b.我怀疑2他考了100分,其实他没考100分。

c.我怀疑2他考了100分,他也许考了100分,也许没有。

(22)赞成:主任赞成派人对资金流动加以监管。

a.主任赞成派人对资金流动加以监管,事实上公司真的对资金流动加以监管了。

b.主任赞成派人对资金流动加以监管,其实公司没有对资金流动加以监管。

c.主任赞成派人对资金流动加以监管,公司也许对资金流动加以监管了,也许没有。

(23)担心:妈妈担心儿子遇到了危险。

a.妈妈担心儿子遇到了危险,事实上儿子真遇到危险了。

b.妈妈担心儿子遇到了危险,其实儿子没有遇到危险。

c.妈妈担心儿子遇到了危险,儿子也许遇到危险了,也许没遇到。

(24)同意:王阿姨同意买下这套房子。

a.王阿姨同意买下这套房子,事实上她真的已经买下这套房子了。

b.王阿姨同意买下这套房子,其实她还没买这套房子。

c.王阿姨同意买下这套房子,她也许已经买下这套房子了,也许还没买。

具有这类特征的心理动词有“相信、怀疑1、怀疑2、提倡、喜欢、赞成、爱、欢迎、适合、支持、想、希望、舍得、担心、反对、害怕、讨厌、懂得、惦记、留心、怕、热爱、同意、需要、指望、愿意”。这些动词的肯定式符合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特征,还需进一步对其否定式进行追补测试。

3.3 心理动词否定式的追补测试

3.3.1 心理动词否定式接宾语小句情况分类

在本文讨论范围内的心理动词,其肯定式和否定式所接宾语小句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一些心理动词的肯定式能接宾语小句,其否定式却不能接宾语小句,如“怀疑2、留心、热爱”。一些心理动词的否定式虽然能接宾语小句,却未必能接陈述性宾语小句(陈振宇 2010),如“了解、明白、清楚”。以上情况无法进行追补测试,因此在对心理动词否定式进行追补测试前,我们先对其宾语小句的情况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心理动词否定式可以接陈述性宾语小句,包括“同情、羡慕、恨、计较、忌妒(嫉妒)、气、强调、适应、心疼、体谅、嫌弃、赞美、感谢、后悔、埋怨、佩服、满意、相信、怀疑1、提倡、喜欢、赞成、爱、欢迎、适合、支持、想、希望、舍得、担心、反对、害怕、讨厌、懂得、惦记、怕、同意、需要、指望、愿意、注意、重视”。下面我们对以上心理动词的否定式进行测试,并进行叙实性分类。

3.3.2否定式追补测试及叙实性分类

肯定式只能追补A类小句而不能追补B类和C类小句的心理动词,其否定式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25)后悔:老李不后悔离开北京。

a.老李不后悔离开北京,事实上老李真的离开北京了。

b.*老李不后悔离开北京,其实老李没有离开北京

c.*老李不后悔离开北京,老李也许离开北京了,也许没有。

(26)注意:老李不注意锻炼身体。

a.*老李不注意锻炼身体,事实上老李真的(天天)锻炼身体。

b.老李不注意锻炼身体,其实老李根本不锻炼身体。

c.*老李不注意锻炼身体,老李也许(天天)锻炼身体,也许根本不锻炼身体。

(27)重视:领导不重视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

a.*领导不重视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事实上领导建立了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

b.领导不重视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其实领导根本没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

c.*领导不重视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领导也许建立了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也许没建立。

肯定式只能接A类后续小句的心理动词(除“了解、明白、清楚”),否定式大多也只能接A类后续小句,如例(25)。这类动词有“同情、恨、羡慕、计较、忌妒(嫉妒)、气、强调、适应、心疼、体谅、嫌弃、赞美、感谢、后悔、埋怨、佩服、满意”。肯定式和否定式都只能接A类后续小句,说明这类动词无法通过自身的肯否来改变宾语小句的真值,即可以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依据袁毓林(2014),这类心理动词是叙实动词。

“注意”和“重视”这两个词比较特殊(见例(26)-(27)),其肯定式只能接A类后续小句,而其否定式只能接B类后续小句,即肯定式预设宾语小句为真,否定式预设宾语小句为假。陈振宇(2020)提出“正反叙实”的概念,认为“正反叙实”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透明的,但是“一个是事实,一个是反事实”。他指出,“阻止”“避开”以及心理动词“知道2”“忘记2”“记得2”(具体分类参见陈文)等,通常情况下都是正反叙实算子。陈在讨论正反叙实算子时并未提及“注意”和“重视”这两个词,但其分析为两者在预设宾语小句上的表现提供了解释。“注意”和“重视”可以称作正反叙实心理动词。下文我们将对这两个词在叙实性上的表现及形成机制作详细分析。

肯定式既可以接A类小句也可以接B类和C类小句的心理动词(除“怀疑2、留心、热爱”),否定式也可以接这三类后续小句。例如:

(28)怀疑1:我不怀疑1玲玲拿了年级第一。

a.我不怀疑1玲玲拿了年级第一,事实上玲玲真的拿了年级第一。

b.我不怀疑1玲玲拿了年级第一,其实玲玲没拿年级第一。

c.我不怀疑1玲玲拿了年级第一,玲玲也许拿了年级第一,也许没有。

(29)喜欢:小张不喜欢他的女朋友剪短发。

a.小张不喜欢他的女朋友剪短发,事实上他的女朋友真的剪了短发。

b.小张不喜欢他的女朋友剪短发,其实他的女朋友没有剪短发。

c.小张不喜欢他的女朋友剪短发,他的女朋友也许剪了短发,也许没有。

(30)害怕:小刚不害怕晚上独自在家。

a.小刚不害怕晚上独自在家,事实上小刚晚上真的是独自在家。

b.小刚不害怕晚上独自在家,其实小刚晚上不是独自在家。

c.小刚不害怕晚上独自在家,小刚也许是独自在家,也许不是。

(31)需要:彤彤不需要妈妈睡前给她讲故事。

a.彤彤不需要妈妈睡前给她讲故事,事实上妈妈睡前给她讲了故事。

b.彤彤不需要妈妈睡前给她讲故事,其实妈妈睡前没有给她讲故事。

c.彤彤不需要妈妈睡前给她讲故事,睡前妈妈也许给她讲了故事,也许没有。

通过追补测试,我们将心理动词按照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叙实性分为三大类:1)叙实动词,又包括两小类:第一小类是肯定式和否定式都可以接陈述宾语小句的动词,记作A1;第二小类是肯定式可以接陈述宾语小句,但其否定式只能接疑问宾语小句、不能接陈述宾语小句的动词(即否定式不涉及叙实性),记作A2;2)非叙实动词,也包括两小类:第一小类是肯定式和否定式都可以接陈述宾语小句的动词,记作B1;第二小类是肯定式可以接陈述宾语小句,但其否定式不能接宾语小句的动词(即否定式不涉及叙实性),记作B2;3)正反叙实动词,在本文统计中数量很少,只有“注意”“重视”两个词。在我们的考察中,没有发现为半叙实或反叙实的心理动词。以上分类总结为表3。

表3 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正反叙实动词追补测试结果

3.4 正反叙实心理动词的形成机制

相比叙实动词和非叙实动词,正反叙实动词在数量和表现上显得比较特殊。本节将对“注意”和“重视”这两个正反叙实心理动词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郭光和陈振宇(2019)指出,主语和宾语小句没有控制关系的“知道1”倾向于是叙实的;宾语小句是自主的且主语对宾语小句有控制性的“知道2”,在肯定式中体现出非叙实的特点,在否定式中体现出反叙实的特点。陈振宇(2020)对此有所修正,他认为在一些肯定式中,“知道2”体现出叙实性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知道2”是一个正反叙实算子。我们倾向于认为“知道2”在肯定式中为非叙实的,在否定式中为反叙实的。以郭光和陈振宇(2019)的语料为例:

(32)a.假期来了,小王知道回家看父母。

b.假期来了,小王不知道回家看父母。

例(32)均为“知道2”的例句。郭光和陈振宇(2019)指出,例(32)a中,小王知道应该回家看父母,但是否真的付诸行动,不得而知;例(32)b中,小王不知道应该回家看父母,通常可以推断他没有采取行动。虽然如陈振宇(2020)分析,在一些句子中,“知道2”的肯定式表现出叙实性特征,但我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肯定式中的“知道2”是非叙实的。

“知道2”在叙实性上的表现虽然与本文所分析的“注意”“重视”有所不同,但是宾语小句的动词是否是自主动词以及主语对宾语小句是否具有控制性的分析,为我们解释“注意”“重视”的叙实性表现提供了思路。下面我们分析“注意”“重视”正反叙实性的形成机制以及其与“知道2”产生差别的原因。

本文所研究的48个心理动词中,有的句子主语和宾语小句主语一致,有的不一致。例如:

(33)同事们i羡慕他j获得了赴南极考察的机会。

(34)a.爸妈i都担心孩子j学习不用功。

b.小红i担心自己i这次考试不及格。

例(33)中的“羡慕”,其主句主语一般与宾语小句主语不一致,“羡慕”的对象通常是自己之外的其他主体。而“担心”一词,在例(34)a中,主句主语与宾语小句主语不一致,而在例(34)b中则保持一致。主句主语与宾语小句主语保持一致是主句主语对宾语小句具有控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而绝大多数心理动词无法保证主句主语对宾语小句的控制性。

48个心理动词中,其主句主语和宾语小句主语需要保持一致的只有3个词,即 “后悔”“注意”“重视”。例如:

(35)老李i后悔[ei]把消息告诉了同事。

(36)王女士i很注意[ei]保养皮肤。

(37)领导i非常重视[ei]培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这三个词中,“后悔”和另外两个词有明显的不同。“后悔”后所接的宾语小句,一定是过去的既成事实。郭光和陈振宇(2019)指出,“如果宾语小句的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件,那么它就不再具有前瞻性,对认识主体来说,已然与控制性无关”。因此,即使“后悔”所在句的主语和宾语小句主语同指,“后悔”也无法控制宾语小句的真假。这种“不可控”使得“后悔”具有了叙实性特征,因为“只有当认识者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没有任何控制可能时,才会达成叙实性。”(郭光和陈振宇 2019)

再看“注意”和“重视”。其主句主语和宾语小句主语通常需要保持一致,宾语小句动词为自主性动词,主句主语对宾语小句具有控制性。我们认为,这种控制性使得“注意”和“重视”在肯定式与否定式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叙实性特征。例如:(7)例(38)-(39)为作者自拟例句。

(38)a.老王很注意节省胶卷,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b.老王不注意节省胶卷,经常是用完一卷也没拍出几张好照片。

(39)a.领导很重视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具体的工作机制方案已下发各部门。

b.领导不重视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很多员工都因此而辞职了。

在例(38)a中,老王很注意节省胶卷,一般来讲,他就会将节省胶卷付诸行动,这里“老王”对“节省胶卷”具有控制性,可以推出“节省胶卷”为真;在例(38)b中,老王不注意节省胶卷,那么,他就不会采取行动。作为一个自主事件,施事不采取行动,事件就不会发生,“老王”对“节省胶卷”也具有控制性,因此“节省胶卷”为假。同理,例(39)a中,领导重视建立这一机制,他就会将建立机制付诸行动,“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为真;在例(39)b中,领导不重视建立这一机制,建立机制就不会发生,因此“建立激励员工的工作机制”为假。

因为主句主语对宾语小句具有控制性,所以其肯定式和否定式对于宾语小句的真假判断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虽然“注意”和“重视”在控制性上与郭光和陈振宇(2019)所分析的“知道2”表现类似,但其在肯定式上的叙实性表现并不相同。“知道2”在肯定式中是非叙实的,而“注意”和“重视”是叙实的。我们认为,这和具体词义紧密相关。“知道2”的词义是“懂得该做什么事”(吕叔湘 1999;郭光和陈振宇 2019),但是懂得该做某件事,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去做。但是如果不懂得该做某件事,通常情况下就不会去做;“注意”的释义为“把心思、思想放到某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心思、思想放到了某方面,通常意味着有所行动;相反,如果没有将心思、思想放到某方面,一般就不会有相应行动;“重视”的释义为“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认真对待通常就会有行动;如果不去认真对待,通常也就没有行动。因此,同样是主句主语对宾语小句具有控制性,“知道2”和“注意”“重视”在叙实性上的表现不一致。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的分析都是基于一般语境。在特殊语境下有可能出现虽然“注意”却不行动、虽然“重视”也不作为的情况。但我们在分析动词的叙实性特征时,针对的是一般语境的情况。

综上所述,“注意”和“重视”之所以是心理动词中的正反叙实动词,与其主句主语对于宾语小句的控制性和其具体词义两个因素紧密相关。因为“注意”和“重视”对宾语小句具有控制性,因此宾语小句的真假会受其影响;结合其具体词义,“注意”和“重视”在肯定式中推出宾语小句为真,在否定式中推出宾语小句为假。因此,“注意”和“重视”为正反叙实心理动词。

4 非叙实心理动词的内部差异

4.1 影响叙实性的若干因素

陈振宇和甄成(2017)指出,叙实性虽与词汇语义相关,但就其根本而言,是一种语用修辞现象,是由多重因素触发的。前人研究也多次指出,动词所在句及其篇章中的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对叙实性产生影响。李新良(2020)认为,当“知道”的宾语小句为特指问形式或正反问形式的时候,如果“知道”受到否定,其叙实性会向非叙实性动词漂移(shift);陈振宇和张新华主编(2020:38-54)通过选取降级操作、受副词修饰、非现实语气等多个语法环境对半叙实动词进行测试,研究概念结构如何制约动词的叙实性。该文还指出,主语人称不同,叙实功能也存在差异,亲历性是叙实功能强弱或者传信强度的真正来源。主语的数、权威程度和定指性都对半叙实动词的叙实功能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单从动词本身出发研究其叙实性特征,无法全面刻画语言世界及现实世界在叙实性问题上的复杂面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心理动词所在句插入某些影响叙实性特征的因素时,一些具有相同叙实性的动词也产生了内部差异。本文以非叙实心理动词为例,研究其宾语小句叙实性增强时,动词所展现的特征上的差异,由此对心理动词在叙实性上的表现给出更为细致的划分和分析。

4.2 非叙实心理动词分类

本文所研究的心理动词后的宾语小句都是命题。有些命题的真值可以通过百科知识得到,例如:

(40)地球围着太阳转。 (4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2)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

有些命题的真值需要通过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具体情况才能够加以判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类命题很难直接判定真假。例如:

(43)小方没有拿同桌的橡皮。 (44)韩梅梅生病了。 (45)赵阿姨的儿子遇到了坏人。

例(43)-(45)这类命题的叙实性难以通过句子本身直接判定。但是,如果在句中插入了“确实/真的”,其叙实性则会增强。例如:

(46)小方没有拿同桌的橡皮。→小方确实/真的没有拿同桌的橡皮。

(47)韩梅梅生病了。→ 韩梅梅确实/真的生病了。

(48)老王的儿子遇到了坏人。→ 老王的儿子确实/真的遇到了坏人。

非叙实心理动词无法预设其宾语小句的真值,那么它是否允准通过插入“确实/真的”来增强叙实性的宾语小句进入呢?我们对上文得到的26个非叙实心理动词进行测试,发现绝大多数非叙实心理动词很难允准其宾语小句插入“确实/真的”。例如:

(49)喜欢:老李喜欢女儿去学跳舞。→?老李喜欢女儿确实/真的去学跳舞。

(50)反对:李总反对同事们明争暗斗。→ ?李总反对同事们确实/真的明争暗斗。

(51)欢迎:我们欢迎省里领导来视察工作。→?我们欢迎省里领导确实/真的来视察工作。

(52)留心:船长很留心观察风向。→?船长很留心确实/真的观察风向。

这类动词包括“提倡、喜欢、赞成、爱、欢迎、适合、支持、舍得、反对、讨厌、留心、热爱、同意、懂得、惦记、需要、愿意”。但是也有一些非叙实心理动词允准其后的宾语小句插入“确实/真的”,例如:

(53)相信:老师相信小方没有拿同桌的橡皮。→ 老师相信小方确实/真的没有拿同桌的橡皮。

(54)怀疑2:妈妈怀疑2女儿这次考试不及格。→ 妈妈怀疑2女儿这次考试确实/真的不及格。

(55)希望:美国希望伊拉克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希望伊拉克确实/真的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56)担心:老王担心儿子遇到了危险。→ 老王担心儿子确实/真的遇到了危险。

在26个非叙实性动词中,这类动词只有“相信、怀疑1、怀疑2、希望、指望、担心、害怕、怕”。为何有些非叙实动词允准宾语小句叙实性增强,而有些不允准呢?非叙实动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三类:1)表概率判断:“相信、怀疑1、希望、指望、怀疑2”;2)表主观情绪:“担心、害怕、怕”;3)表个体观点:“提倡、喜欢、赞成、爱、欢迎、适合、支持、舍得、反对、讨厌、留心、热爱、同意、懂得、惦记、需要、愿意”。

表概率判断的心理动词,本身预设了说话人对于其后所接宾语小句叙实性的判断,也即说话人对于事件为真的概率有自己的主观理解或期冀。此时,如果说话人的主观理解或期冀是偏向于命题为真的,那么和宾语小句中插入的增强叙实性的语词就不违背,两者可以兼容。因此,“相信”“怀疑2”“希望”“指望”的宾语小句都可以插入“确实/真的”。“怀疑1”是一个例外,因为其主观否定意义往往能够削弱叙实性(寇鑫和袁毓林 2018),因此很难直接与“确实/真的”共存于一句中。但其否定形式“不怀疑1”就可以允准“确实/真的”的插入,因为“不怀疑1”与“相信”类似,是对于命题为真的主观判断。

表主观情绪的心理动词可以和“确实/真的”兼容,原因在于其宾语小句的叙实可能性越大,情绪的程度也越高。如例(56),“儿子遇到危险”为真的可能性越大,“老王担心”的程度就可能越高。表主观情绪的心理动词允准宾语小句叙实性的增强,因为其情绪程度与宾语小句叙实可能性程度紧密相关。

表个体观点的心理动词往往不能和“确实/真的”兼容,原因在于这类心理动词所表示的心理活动往往和宾语小句是否叙实并不相关。是否“提倡”,是否“喜欢”,是否“欢迎”,是否“需要”等等,都是个体的主观偏好,和事件是否真实存在或发生并没有联系。因此,这类动词后的宾语小句通常不能插入显性表示叙实性增强的语词。我们将以上分析总结为表4。

表4 三类非叙实心理动词分类

综上所述,非叙实性心理动词虽然不预设其宾语小句的真值,但允准其宾语小句叙实性增强的能力却并不相同。表概率判断和主观情绪类的非叙实心理动词允准叙实性增强的宾语小句;表达个体观点类的非叙实心理动词,因为其心理活动与宾语小句是否叙实并不相关,所以不允准宾语小句插入增强叙实性的语词。本文仅从宾语小句插入“确实/真的”来增强叙实性这一个角度,分析非叙实心理动词的内部差异。更多影响叙实性的因素及其展现出的动词特征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索。

5 心理动词的否定特征与其叙实性的关系

沈家煊(1999:133-141)用“概率情态和语义强度”来分析汉语否定词移位规律和受到的限制,他指出处于语义强度等级中项的词语允许否定移位,而强项和弱项的词语不允许否定移位。沈家煊(1999:137-140)所指的“否定移位”也即Jespersen(1917)所提到的英语中的否定提升现象。Kiparsky和Kiparsky(1970)认为,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不能进行否定提升操作,而非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可以。张爱民(1992)也指出,可以进行否定词移位的动词,其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不蕴含相关命题。

李新良(2015)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动词的否定提升、双重否定与肯定的转化(简称双重否定转化)与叙实性的关系,见表5。

表5 李新良(2015)三类动词否定提升、双重否定转化表现

本文所研究的叙实动词的确不能进行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例如:

(57)明白:老李明白儿子今年过年不回家。≠ 老李不明白儿子今年过年回家。

(58)埋怨:孙婆婆埋怨侄儿做事不稳重。≠ 孙婆婆不埋怨侄儿做事稳重。

(59)嫌弃:她不嫌弃爱人工资不高。≠ 她嫌弃爱人工资高。

(60)后悔:赵叔叔不后悔没到北京工作。≠ 赵叔叔后悔到北京工作。

例(57)-(58)为否定提升例句,例(59)-(60)为双重否定例句。依据沈家煊(1999:137-140)、李新良(2015)的观点,否定算子的作用对象通常是句子的焦点,而不是背景信息。预设属于背景信息,所以句子受到否定后,预设依然可以保持。叙实动词的宾语小句本身就是句子的预设,属于背景信息,因此句子的否定并不能影响到宾语小句。因此,叙实动词的这一特点阻碍了否定提升、双重否定转化的实现。

此外,我们发现正反叙实动词也不能做否定提升。例如:

(61)注意:陈老师很注意不伤害学生自尊。≠ 陈老师不注意伤害学生自尊。

(62)重视:王叔叔非常重视不碰烟酒。≠ 王叔叔非常不重视碰烟酒。

在语料库中,我们未找到“注意”“重视”这两个词做双重否定的例句。正反叙实动词的肯定式与叙实动词类似,所接宾语小句是句子的预设,属于背景信息。其否定式与反叙实动词类似,所接的宾语小句的否定命题是句子的预设,也属于背景信息。对句子的否定不影响小句本身,即主句的否定很难渗透到小句中,小句中的否定也很难向主句提升(李新良 2015)。前人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叙实动词不能进行否定提升、双重否定转化的现象,也帮助我们解释了正反叙实动词在这两个句法变换中的表现。但是非叙实动词是否一定能够进行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需做进一步的测试,例如:

(63)喜欢:老张喜欢工作时不受干扰。= 老张不喜欢工作时受干扰。

(64)适合:有的人,适合不再联系。=有的人,不适合再联系。

(65)支持:妈妈不支持女儿不读大学。= 妈妈支持女儿读大学。

(66)希望:我不希望你们不来。=我希望你们来。

例(63)-(66)中的非叙实动词可以进行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其中,例(63)-(64)是否定提升,例(65)-(66)是双重否定转化。这类动词包括“相信、怀疑2、提倡、喜欢、赞成、爱、欢迎、适合、支持、想、希望、舍得”。非叙实动词中还有一些动词不能进行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例如:

(67)同意:王总同意小李今天不加班。≠ 王总不同意小李今天加班。

(68)担心:妈妈担心女儿不回家。≠ 妈妈不担心女儿回家。

(69)害怕:玲玲不害怕家里没人。≠ 玲玲害怕家里有人。

(70)指望:我不指望他不做坏事。≠ 我指望他做坏事。

例(67)-(68)是否定提升,例(69)-(70)是双重否定。通过例(67)-(70)我们发现,仍然存在大量的非叙实动词,它并不能进行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的操作。这类动词包括“担心、反对、害怕、怀疑1、讨厌、懂得、惦记、留心、怕、热爱、同意、需要、指望、愿意”。

因此,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叙实心理动词、正反叙实心理动词和非叙实心理动词,但却不能作为充分必要的判别条件,具体如表6。

表6 叙实动词、正反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否定提升、双重否定转化表现

综上,如果一个心理动词可以做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那么它是一个非叙实动词;如果一个心理动词不可以做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那么它既可能是叙实动词,也可能是正反叙实动词,还可能是非叙实动词,其叙实性需要通过追补等其他测试手段来判定。此外,什么样的非叙实心理动词可以进行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什么样的心理动词不可以,也有待于从其他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6 结语

我们用下页图1来表示本文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叙实性分类及其测试方法。

图1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叙实性分类及其测试方法

本文结合实际语料,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进行了追补测试、宾语小句叙实性增强测试和否定提升、双重否定转化测试,以期寻找出心理动词的叙实性特征。文章发现:1)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可以分为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正反叙实动词三类;2)正反叙实动词数量很少,其肯定式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否定式预设其宾语小句为假,这与其主句主语对宾语小句的控制性和其具体词义两个因素紧密相关;3)表概率判断和表主观情绪的心理动词,允准其宾语小句插入“确实/真的”等增强叙实性的语词,表个体观点的心理动词不允准;4)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不能作为判别叙实动词、正反叙实动词和非叙实动词的充分必要标准,部分非叙实心理动词不能进行这两项操作,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老李实性宾语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宾语从句及练习
“狡猾”的老李
儿童实性颈部异位胸腺的影像分析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