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视角下“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统整式教学探究
——以“常用的质量单位”的教学为例

2022-02-09 03:06谭少春
江苏教育 2022年89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度量物品

谭少春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中主要体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不同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在目标定位、内容组织、学习进程等方面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在主题统整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聚焦现实生活情境和真实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统整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育核心素养。下面,本文以“常用的质量单位”的主题统整式教学为例,来展开探讨。

一、例谈一致性视角下“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统整式教学

常见的质量单位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克、千克和吨三部分内容。在苏教版教材中,“千克和克”安排在三上第二单元,共设置了三道例题,其中,例1教学千克的认识,1课时;例2教学克的认识,例3教学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1课时。“吨的认识”安排在三下第二单元的例2,1课时。

(一)“常用的质量单位”主题统整式教学设置

在一致性视角下,基于对主题统整式教学的思考,笔者将以上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把克、千克和吨三种质量单位集中在三上进行教学,确立本单元“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主题为“常用的质量单位”,通过开展操作体验课、主题拓展课,建立并丰富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悟与体验。在操作体验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推理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建立较为清晰的1克、1千克和1吨的体验,培养学生关于质量的量感。在主题拓展课中,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去生活中了解、调查相关物品的质量,引导他们在数一数、掂一掂、算一算等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单位的感悟与体验,最后让他们通过查一查,更多地了解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常用的质量单位”主题统整式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通过开展比一比、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知道比较物体轻重的常用方法,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能正确地进行常用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

2.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掌握用盘秤和小型电子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不断丰富对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发展量感,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在相关学习实践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三)“常用的质量单位”主题统整式教学设计样例

【操作体验课】认识千克和克

1.激活经验,感知质量单位

(1)反馈课前“小调查”: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物品质量的信息。

(2)初步认识“千克”和“克”:明确“千克”和“克”都是常用的质量(重量)单位;交流对“千克”和“克”的已有认知。

(3)认识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出示常用的秤,介绍用法。

2.多维体验,培养质量量感

(1)体验“1千克”有多重:通过称一称认识1千克;通过拎一拎体验1千克;找生活中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体验2千克;体验10千克。

(2)体验“1克”有多重:通过称一称认识1克;通过掂一掂体验1克;体验2克;找大约重1克的物品。

(3)教学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3.实践应用,积累质量经验(略)

4.回顾反思,发展核心素养(略)

千克和克的认识无论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学习方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将千克和克放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创设对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千克和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对物体轻重的感知是在比较过程中形成的,选择千克还是克作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通过多维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1千克、1克的量感;通过拎一拎、掂一掂,能使学生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具体重量,促进他们建立清晰的质量感。

【主题拓展课】调查与分享

设计如下调查研究单:

1.小调查

★逛菜场:

(1)称1千克鸡蛋,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大约有____个。

(2)称1千克大米,用手拎一拎,保持半分钟,感受是:_______;再拎一拎10千克大米,保持半分钟,感受是:_______。

(3)和妈妈一起买今天的菜,看一看,都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妈妈拎一拎,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逛超市:调查一下,哪些袋装或瓶装物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

2.小研究

除了课堂上所学的克、千克和吨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可以到互联网上查一查,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向他人请教。

本节主题拓展课是学生在学习克、千克和吨之后开展的一次实践活动。分为两个板块展开,第一板块小调查,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走进菜场、超市,从质量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通过拎一拎进一步体会到1千克虽然不是很重,但如果保持半分钟就会感觉很吃力,让他们体会到拎同样重的物体,时间越长越费劲。第二板块是关于质量单位的知识拓展,学生课前独立调查研究,课堂上交流分享,拓展知识面。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会对质量单位有更丰富的认识,如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质量单位斤、两,以及它们与千克和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半斤八两”这一成语的由来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一致性视角下“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统整式教学策略

(一)凸显数学本质的一致性理解

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度量”的教学,度量是进行定量刻画的起点,数学中的数、量都源于数学度量,都是度量的结果,真正体现了数学本质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对常用的质量单位进行主题统整式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度量的本质——包含若干个度量单位。对物体质量而言也是如此,如一袋大米重10千克,其实就是说这袋大米的质量由10个1千克组成,这里的“1千克”就是度量单位,“10个”就是度量的结果,这与之前学习的物体的长度度量(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和毫米)和时间度量(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主题统整式教学十分重视对度量单位的教学。教学1千克和1克时,教师通过开展多维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具身体验并感悟到1千克和1克究竟有多重,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克是一个很小的质量单位,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千克相对于克而言是较大的单位,但相对于吨而言又是较小的单位,在选择合适的单位表述物品的质量时,要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二)系统建构质量单位体系

对常用的质量单位进行主题统整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建构质量单位体系。克、千克和吨三个质量单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每个单位在表达物品质量时既有特定优势也有一定的不足。为了方便表述,我们要学会灵活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表达。因此,将克、千克、吨集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质量体系进行系统梳理与建构,从而使他们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以便于他们合理地选择使用。另外,教师还注意通过实践性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了解更多质量单位,如我们常用的斤、两,以及它们与千克、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还介绍了统一计量单位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沟通与表达,让学生在系统架构更为丰富饱满的质量单位体系的同时,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强化学习与应用的一致性要求

对常用的质量单位进行主题统整式教学,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应用机会,更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学习质量单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品质量的视角来定量刻画物品,从而丰富学生认识世界的视角。例如,以往学生去超市购买食品,可能会更多地关注食品的口味、价格、包装等,现在他们还会去关注食品的质量以及延伸出的每克(千克)物品的价格等,正是在这些自觉和不自觉运用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不断提升,数学眼光越来越独到,数学思维越来越缜密,数学语言越来越科学,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随之得到了持续而稳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度量物品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代数群上由模糊(拟)伪度量诱导的拓扑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突出知识本质 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
度 量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