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续写练习的实践探索

2022-02-09 03:06张小慧
江苏教育 2022年89期
关键词:主旨人物形象细节

张小慧

在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升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从“读”到“写”的过渡呢?续写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六上第四单元为例,简要谈谈小说续写练习的教学探索。

一、续写的意义

六上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这两个语文要素体现了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读”,二是“写”。读,要求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懂得抓住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三要素,领会小说主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写,要求学生以本单元学习的小说为例,发挥想象,试着写虚构的故事。

低、中年段的习作练习以写实为主,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摹景,都应建立在对现实生活观察的基础上。习作是生活的再现,语言是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这样的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根之树”。六上的创编故事是学生虚构写作的开始,这就要求有情节的推动,有环境的渲染,有人物形象的塑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既要符合生活的情、理,又要让矛盾冲突更加集中。这样的要求远高于想象作文写作练习的要求。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习作的学生来讲,创编故事有一定的难度,创编的故事容易出现主旨不明确、情节不清晰、人物形象不鲜明等问题,变成“无根之树”。

续写正是阅读小说与创编故事之间有效的桥梁,学生在创编故事中遭遇的难点可以通过续写练习逐一攻克。如果说习作就像建筑,那么创编故事的起点寻找素材就像挖地基,接下来搭建故事框架就仿佛夯实地基、规划房屋结构,而这些距离“建筑物”的竣工还很遥远。同样,续写练习的起点是教材的小说文本,是已经颇为宏大的“建筑”,学生需要做的是在学习与模仿的基础上再创造,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自然而然实现了从记实习作到创编故事的过渡。

二、续写的预期目标

1.实现从浅表到深层把握主旨的跨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小说主旨,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但这种感悟往往流于浅表,不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倾向于格式化,甚至总结出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的套路,即“通过某某描写,展现某某人物的某某精神,表现对某某精神的赞颂(或对某某行为的批判)”。这样的感悟、赏析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缺乏深度。

续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因为要对文本进行续写,必然要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剖析。以《穷人》为例,学生会考虑文本语言风格是幽默还是平实,续写时如何延续这一风格;恶劣天气、家中简陋但井井有条的环境描写对刻画安娜夫妇有什么作用,续写时是否可以沿用;运用什么方法刻画安娜的形象,是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还是心理独白的大段呈现,续写时是继续这一方法还是另辟蹊径。

因为需要在小说文本这一现有的“大厦”上搭建新的故事,学生必须对文本进行主动、细致的阅读与感悟,这一过程也就加深了其对文本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2.实现对小说留白的想象与补充

留白,是指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了使整个画面、章法更为和谐精美而有意留下空间的艺术创作手法。文学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的留白,这可以让欣赏者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去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本单元的小说文本也具有这样的留白,如《桥》一文的故事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老太太来祭奠丈夫和儿子,暗示老支书和小伙子都遇难了,那么得知这一消息的老太太和村民是怎么想的呢?人们又做了些什么呢?此外,《桥》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文中老支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其形象是鲜明的,他的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但作为一位父亲,他的父爱是缺失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本的留白,并试着想象与补充,有助于其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打开续写的思路,更进一步丰富小说的内容,从而更加贴近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刻画更为丰满立体的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引领读者认识社会,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对主人公的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认知经验、观察角度等的不同,读者分析出的人物形象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立体地刻画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续写来实现。如《穷人》中渔夫的形象比较好理解,通过文本中为数不多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强壮勇敢、有责任、有担当的好丈夫、好父亲、好男人的形象。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续写加深对渔夫这一既丰满又立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续写的教学实践

1.主旨的延续,体现一致性

续写应延续原文的主旨,并与之保持一致。学生续写时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导致续写偏离主旨。如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续写上的偏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以《在柏林》一课为例,笔者的课堂续写指导如下: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多年以后,这个故事仍然在延续,会发生什么呢?

生:我想续写的内容是“火车到站了,两个小姑娘走到老兵的身边,恳请由她们来照顾这位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

师:很好!这是对故事情节的补充。

生:转眼很多年过去了,两位小姑娘也长大了,她们把老妇人照顾得很好,但是老兵却再也没有回来。

师(追问):你们平时都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刚刚两位同学补充的结局是不是不够光明,不够有希望?要不要改成光明的结局?例如,几年过去了,战争结束了,有一天老兵带着大红花回来接老妇人……

生1:不能改!我们要表现的是战争的罪恶!

生2:小人物在战争中是受尽磨难的。

生3:我们要表现的是在战争中受尽磨难的一类人,而不是某一个侥幸的家庭。

…………

课堂续写进行到这里,笔者发现学生在如何续写、续写什么内容、故事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并且是在深度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理解小说社会担当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的。

2.结局的多元,展示开放性

在深度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情况下,教师应允许学生构思出不一样的结局,以多元的结局展现小说的主旨。同时,表现不一样的结局也可以用不一样的形式,以《桥》为例,笔者的课堂续写指导如下:

师: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后面还会发生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续写结局。

生1:在老太太身后,村民们自发地排着队来了。

生2:几个月后,在木桥垮塌的地方,一座石桥横跨溪流两岸,这是乡亲们你家一篮鸡蛋、我家几袋番薯的捐赠搭建起来的。

生3: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增加一句“桥头立着老支书的塑像”。

生4:我再接一句“他的目光还是那样严肃,却又那样深情”。

从以上故事结局的续写中,可以看出学生正试着更进一步去表现老支书的精神品质。如此,学生心中老支书这一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满了。

3.形象的反转,挑战戏剧性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反转以及前后的落差,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教师指导学生续写时,可以引导其挖掘可以反转的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落差塑造人物的担当与大爱,这同样能够为小说主旨服务。如《桥》一文中的小伙子身为共产党员,他为什么一开始会偷偷排在队伍中?是贪生怕死吗?为什么在洪峰来临的刹那,他要让老父亲先走?他是一个担当精神不够、思想不够成熟的青年共产党员吗?这一形象在原文中是不够清晰的。

笔者引导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续写指导:

师:你能在续写中更改文中小伙子的形象设定吗?

生1:可以更改,他一开始偷偷排在队伍中,应该是想到这个家中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

生2:他也深爱着自己的老父亲,所以洪峰来到时想着让父亲先走。

师:如何在续写中实现这一反转呢?

生1:可以让人们在祭奠的过程中怀念他,说起他日常生活中孝亲敬老的故事。

生2:可以让村民们提到小伙子的乡村脱贫构想,他并不是贪生怕死,只是因为有未竟的事业。

在以上续写指导中,小伙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由模糊变得清晰。同时,续写也落实了文本想要表达的主旨:共产党员总是“义务在先,权利在后”。

4.细节的照应,增强融合性

如教学《在柏林》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于声音的细节描写:数数的声音盖过了车轮声,表面上看似老妇人不懂公共场所的礼仪,实则暗示她失去三个儿子的深悲剧痛;嗤笑声本为乐景,但对应后文老妇人因战争丧子,因丧子而疯,则是乐景衬哀情;火车车轮前进的“咔嚓”声,看似单调重复,实则暗示庞大的战争机器滚滚向前,车厢里的这些普通小人物都无能为力。学生在关注到这些细节之后,便巧妙利用细节的照应,让自己的续写与原文更加融合:

师:同学们已经关注到了小说中关于声音的几处细节描写,在你的续写中,可以让细节再次与前文照应吗?

生1:两个小姑娘不再笑了,车厢里静得可怕,只听到车厢外火车行驶的咔嚓咔嚓声。

生2:我想补充一下,可以再加一句“但很快,老妇人执着数数的声音便盖过了这咔嚓声,一、二、三……人们静静地聆听着”。

生3:也可以补充细节“隐约有谁在轻轻地啜泣”。

在以上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与主人公同频共振,感受文本情境中的那些细小的声音,感受声音背后的情感,从而在续写中做到细节上的前后呼应,情感上的融合。

教师在小说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续写练习指导,有助于其达成“创编故事”的单元学习目标。学生运用好续写方法,对其深入理解小说主旨、领会作者创作意图、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主旨人物形象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