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新生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2-02-19 00:04叶彬强龙军峰董子铭
教育观察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新生辅导员教育

叶彬强,龙军峰,董子铭,陈 晨

(1.重庆理工大学两江人工智能学院,重庆,401135;2.重庆理工大学组织部,重庆,400054;3.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管委会,重庆,401135)

一、新时代高校新生教育体系研究背景

新生教育作为国内高校教育范畴中的新兴命题,在我国学界与业界尚未形成很成熟的体系,但在国际视域内已有深厚理论渊源与丰富教育实践。新生教育又被称为“新生适应性辅导”与“新生定向教育”,旨在帮助新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环境与学习节奏、顺畅完成角色转换,进而使其在大学阶段获得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生从基础教育迈入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更是新生角色转变和形塑定位的关键。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落实效果直接影响着新生对于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程度及大学阶段目标的规划与实施,关乎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更关乎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大计。因此,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模式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新生教育工作,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另外,高校可以参考国际视域下新生教育已取得的丰富经验与研究成果,以及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全面、深入地审视、研判新生教育的国内外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新生教育工作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引,同时对新生教育体系展开本土化设计、纵深化落实及持续化改进。

二、新时代高校新生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背景下这一历史方位作出了精准判断,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根本使命,而高校新生教育正是服务于这一使命的起点。新生教育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大学阶段各领域价值观的形成,也将影响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高校应通过新生教育,帮助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

(二)全面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五育并举”的提出,是探索新时代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思考。高校新生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后接受的第一堂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涉及理想信念、校史校情、行为养成、校规校纪、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学业指导、专业认知、生涯规划、校园文化等方面。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统揽高校新生教育的全部内容,实现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齐发展,不但能够夯实和完善新生教育的目标、内容、价值、意义等基础理论,而且能够为新时代高校新生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实践支撑。

(三)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举措

新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3]这些内容也是高校新生客观面临的问题,是新生教育的主要方向。做好新生教育工作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要通过新生教育促成学生行为习惯的转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水平,以此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4]

(四)全面促进新时代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现实要求

新时代“00后”大学新生具备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思想观念特征和行为模式特点。[5]不同于中学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知识学习、生涯规划及为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迈入大学后,新生日程规划由相对单一的学习转向较为丰富的学习、生活与社交。对于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也由相对集中于学习成绩的一元评价转向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由“他律为主”转向“自律为主”这一行为约束方式上的转变,也会使新生的思想状况产生较大波动。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应对这些转变,会对新生的大学生涯乃至后续人生阶段都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新生教育可以通过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系列教育活动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拥有良好的大学生活开端,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找准新阶段个人定位,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三、新时代高校新生教育的不足

为引导、帮助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诸多高校在大学课程伊始就安排了新生教育,但实践成果并不显著。

第一,新生教育在组织上缺乏系统性。当前,大多数高校会将新生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和专业框架内容上,尤其偏重向新生介绍学校、院(系)优势。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高校和二级学院的新生教育安排往往存在同质化问题,导致新生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同时,在现实操作管理中,新生教育往往只由学工干部、团委干部、辅导员等专门负责对接学生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推进,其他职能部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可见,各职能部门间整体育人合力还有待提升。

第二,新生教育在视域上缺乏时代性。部分高校在设计新生教育模块时,没有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视域出发。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存在一定的脱节,同时存在偏科现象,通常表现为过于重视德智体,美育、劳育欠缺。

第三,新生教育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少高校针对新生入学阶段制订了包括理想信念、校史校情、专业认知、校规校纪、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在内的教育内容。从阶段规划与课程设置上看,新生教育的涵盖面已非常广泛。但在实施过程中,教育内容的同一性和教育对象的个体性、特殊性却难以实现有机统一,难以满足新生的多样化需求。[6]同时,新生教育指导在教学安排上尚未与新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形成有效对应和深度契合,未能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更难以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新生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第四,新生教育形式上缺乏互动性。一些高校的新生教育大多仍沿用较为传统的模式,以专题报告、集中讲座为主要路径。[7]这种方式导致新生在教育过程中参与度较低,教育效果浮于表面且浅尝辄止,未能实现课程内容的入脑、入心。事实上,新生教育在形式上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探索创新,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适应新时代大学新生教育高成效的要求。

四、新时代高校新生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新时代新生教育的现状和不足,高校应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有机融合,积极落实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新生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模式创新化、队伍专业化、目标层次化、内容课程化和形式多样化五个方面出发,探索构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生教育体系。在实践工作中,高校可以创新开展为期一年的“新生教育工程”,围绕新生教育主题,从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规划及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五大方面培养新生卓越的学习能力,强化全员育人责任,落实全过程育人环节,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促进新生全面发展。

(一)新生教育模式创新化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为了加强本科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部分高校陆续开始成立本科生院。如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积极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加强本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优化,从强化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与过程、教育资源与管理、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新生教育体系建设。重庆理工大学也于2014年成立了专门负责新生教育的管理部门,并将本科一年级统一设置在单独的校区进行学习和生活,积极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跨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型“1+3”新生教育新模式。本科生院这一组织模式有助于高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由“被塑造者”转变为“积极、自由的学习者”。各高校的本科生院探索和实践表明,本科生院具备可行性和科学性,在本质上是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由过去的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向多样化的教育组织模式转变的一种选择。此举能够大力推进新生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生教育队伍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新生辅导员在新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高质量、高水准的新生教育,必须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水平较高的新生辅导员队伍。高校可针对本科生院这一新生教育新模式,积极在各专业学院中选派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突出、工作作风稳健的优秀辅导员组建专职新生辅导员团队,全面负责新生教育管理工作。新生辅导员要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兴趣特长和工作经验进行分组,各组分别负责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党团事务、新生日常事务管理、新生社区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实现新生教育工作效率和辅导员团队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另外,高校可以实施“辅导员进社区”模式,将全体新生辅导员的办公室统一设置在学生社区,辅导员值班宿舍也设置在学生社区。新生辅导员与学生同在一个社区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处理学生实际问题,化解学生矛盾纠纷,开展日常教育管理与综合服务,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

(三)新生教育目标层次化

明确新生教育目标是有效开展新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新时代高校新生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高校应从新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深入分析新时代“00”后新生思想特征和认知特点,重视实现新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和切身利益,紧紧抓住“入学前”“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个学期”“第一年”五个时间关键点,建立新生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体系。第一层次目标为认知大学,时间安排在新生从大学录取到入学报到前的暑假。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从校史校情、安全教育、校园文化、个人兴趣爱好、专业调研等方面实现新生教育的“前置化”。第二层次目标为适应大学生活,时间可以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1—4周。这一阶段的新生教育可以从校园环境适应、管理制度认知、心理转化调节、国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着手,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使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环境,了解大学的制度、特点,从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第三层次目标为转变观念,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此阶段的新生教育侧重引导新生价值观从“重学业成绩”转为“重综合素养”、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从被动人际交往转为主动人际交往,促使新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真正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第四层次目标为超越自我,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同时,高校要侧重新生自主创新学习、自觉规划大学生涯及自发养成独立人格三个方面的培养。

(四)新生教育内容课程化

高校应积极实施新生教育课程化模式,建构新生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新生教育教学方式,促使新生教育成为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大学生活的导航。高校可将新生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为“新生认知大学与入学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理想信念教育”“新生养成教育与安全教育”“新生学业认知与专业教育”“新生素质与能力教育”“新生志愿服务与实践教育”“新生心理健康与成长教育”“新生发展事务教育”“新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十个教育模块。新生教育内容既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规范、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引导教育,也有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个体辅导,还涵盖军训、校园文化活动、体育竞技、美学欣赏、劳动锻炼等实践活动。同时,高校需要整合校内学生工作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专业学院的教育资源,打通党政管理干部、新生专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壁垒,平衡新生教育各项内容的功能和关系,充分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新生教育协同开展,并将新生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统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此外,高校可以针对各个内容模块组织经验丰富的党政干部、优秀教师和辅导员,组建专业化的讲师团队;编制新生教育课程目录,明确每门课程的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程和评价考核等细则;编撰专门的新生教育教材。不仅如此,高校还要重点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第二课堂、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新生教育效果。

(五)新生教育形式多样化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生教育活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高校应从新生视角与需求出发,精准定位新时代新生特点,以多样的内容、新颖的形式为新生的融入与发展提供助力。高校应针对新生教育目标,秉承学校与院系、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传承与创新、线上与线下、时代性与针对性的“六个相结合”原则,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新生教育活动。比如,实施新生导师制,开展“导师面对面”等活动,给予新生定点定向专人指导,有效优化其专业认知和学习规划;开展新生训练营,通过主题教育、专题讲座、互动交流、风采展示、团体训练、参观体验等方式,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树立新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竞技活动,提升新生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可以实施“新生引航朋辈辅导计划”,选聘优秀高年级学生做新生“领航者”,引导新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设新生研讨课或专业导论课,选聘知名专家、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业内成功人士等开展专题讲座和报告,激发新生专业学习兴趣,培育新生专业思维。此外,高校还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以知名教授、资深辅导员、学生榜样为授课主体的主题明确、形式新颖、内容精练、寓教于乐的新生教育“微课堂”,促进新生教育形式多样化。

猜你喜欢
新生辅导员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重获新生 庇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