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高职院校面向东盟培养轨道交通人才的路径研究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2-19 00:04卢雨松韦联想
教育观察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双循环轨道交通留学生

卢雨松,韦联想

(1.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西柳州,545616;2.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广西柳州,54561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双循环”是指国内内循环链条与国际外循环链条实现有效对接,主动应对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国际大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应根据国家需求找到合适的发展方位,主动融入“双循环”,通过结构体系调整,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2]然而,在新发展格局面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做好适应的准备,高等教育的内外循环不畅及资源重复配置等问题依然突出。[3]国内国外双主体在经济发展持续性遭遇挫折时,原有的高等教育秩序受到冲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转型,以满足“双循环”格局产生的结构性需求。

一、转型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困境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双方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然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面向东盟培养轨道交通人才的进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度依赖“内循环”的情况。一是不了解外部需求,培养了不适配企业需求的人才,使得内部供给与外部需求不匹配,让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陷入矛盾;二是过度注重学校国际化建设为院校带来的名誉和声望,盲目追求来华留学生数量,没有对留学生生源进行严格把控,影响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照搬中国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缺乏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没有在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领域下功夫。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缺少国外企业参与

通过走访包括西门子(泰国)、曼谷轻轨公司、机场快线在内的轨道交通企业,笔者注意到,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在轨道交通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缺乏国外企业的参与,其培养出的毕业生时常出现所学与企业需求不适配的问题。一是我国铁路岗位分工细致,导致轨道交通专业划分过于细化,课程设置不能让学生成为外国企业所要求的一岗多能型员工;二是留学生缺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协会认可的技能证书,加之我国职业等级证书标准与国际标准暂未实现无缝对接[4],不能有效证明留学生所具备的岗位能力;三是外国企业对本国已有院校培养轨道交通人才知之甚少,招收的非专业的学生占据了大量聘用指标,加剧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

(二)留学生汉语基础薄弱

我国高铁建设扎根于中国技术,使用汉语能更高效地传递知识,汉语是学习轨道交通专业的实用语言。汉语水平三级是留学生进入国内大部分高校学习的基本门槛,但仅能最低限度地保证留学生在华生活,以这样的汉语水平想听懂轨道交通专业课困难重重。语言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留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会打击留学生学习积极性、消磨其学习斗志,造成恶性循环。[5]为了打破语言障碍,不少为留学生上专业课的教师,除了放慢说话的语速,还用实训学时替代理论讲授,同时利用翻译软件、课件标注拼音等工具尽可能地让留学生理解教师要传授的知识,但这导致留学生的课堂效率比中国学生低,甚至出现部分教师把专业课上成汉语课的窘境。

(三)课程设置对应就业面窄

留学生在中国高职院校所学专业具备一定深度,但缺乏广度。众多海外院校早已看到中国高铁在东南亚建设的潜力,将目光瞄准本国高铁类专业与中国高职院校的合作。各国大城市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且跨国贸易和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懂汉语的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除了专业技能,应用、交流和思辨能力都是国际化高铁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重点。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面向东盟国家培养轨道交通留学生的过程中,由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往往缺乏将留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国际化视野、精通中国高铁技术、具有跨国沟通能力的高铁人才的思考,导致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6]这不利于轨道专业留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

二、“双循环”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思路

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发展国内“大循环”需要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也会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7]在“双循环”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从以往过度依赖“内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依托“双循环”转变。这个过程既是将两个循环分别进行良性优化的过程,又是对优化后的结果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其中,“内循环”是驱动“双循环”的引擎,“外循环”是促成“双循环”向高质量接轨的润滑剂。

(一)以“内循环”为引擎,驱动“双循环”良性发展

在“内循环”层面,高职院校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充分思考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国际化实施方略纳入“高校五年规划”“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二是对已有的内需资源进行精准定位,对教师团队、教学资源库、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等资源进行整合;三是准确识别资源缺口,对可优化的资源进行转型升级,对难以改善的供给结构在“外循环”层面寻求赋能。

(二)在“外循环”赋能,促成“双循环”向高质量接轨

在“外循环”层面,高职院校一要继续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保持对外部市场的敏感度,勇于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者、贡献者和先行者;二要通过参与行业联盟(集团)建设,扩大外部巨大规模市场优势,让政、校、企各方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三要通过标准输出,为国外院校贡献中国方案,更好地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

三、“双循环”背景下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坚持立足扎根中国大地办好职业教育,面向东盟开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多种探索,由过度依赖“内循环”的单一发展模式,向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型,开创了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基于“双循环”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我校加强国际化顶层设计,深化国际化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以“汉语+技能”框架提升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面向东盟培养熟悉中国高铁技术、产品、标准,致力于促进双边友好合作的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具体举措如下。

(一)以“联盟制”为平台,集各方资源优化行业配置

我校通过组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集团)”,为国内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院校搭建开放的合作平台,以每年举办“中国—东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论坛”为抓手,督促各方在聚焦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为中国—东盟高铁建设与运营输送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和东盟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1.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切实为轨道交通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

我校积极对接包括中老铁路、中泰高铁和印尼雅万高铁建设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协同高铁产业和中资企业“走出去”,共同构建“一带一路”产业人才链。一是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建立调研机制,选派我校优秀教师赴海外参与交流,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建设,逐步形成大合作格局;二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教材等,实现留学生学业成果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三是开设包括铁路线路基础、铁路运输组织基础、铁路通信系统、铁路机车、车辆基础、铁路信号基础在内的轨道交通通识课程,扩展留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胜任国外企业对员工一岗多能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2.开展校际合作,借助外力补齐理工科院校汉语教学资源缺失短板

我校与桂林学院、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具备对外汉语优秀师资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长院校开展校际合作,构建了面向学习轨道交通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技能”合作框架。合作院校重点在汉语教学层面提供协助,包括选派优秀对外汉语教师为留学生开展汉语课程授课,利用合作院校自身在烹饪、艺术设计等在内的特色专业为留学生提供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共同开发《专业汉语》教材并参与课题研究。校际合作可以使我校留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提高汉语水平。

(二)推进“汉语+技能”项目,以汉语水平提高提升留学生专业能力

结合东盟国家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和跨文化适应能力上存在对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充满好奇,但汉语交际能力偏弱的特点,我校以“汉语+技能”框架为引领,培养既具备较好汉语沟通能力,又掌握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知华、友华、爱华人才。

1.以文化体验为纽带,开展中国文化认同教育

我校将中国文化体验纳入留学生学习、生活日常,通过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兴趣,使留学生达到“会思辨”的要求。一是组建学生社团——国际交流协会,开展中国传统点染剪纸、传统弓制作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根植留学生爱华情怀;二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将汉语和中国概况课程作为来华留学生必修课的要求,积极培育教学团队,帮助留学生树立学习、理解、喜爱、崇尚中国先进文化的观念;三是开展一对一中外学生结对子项目,鼓励留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在中国结交良师益友,成为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四是组织学生走进中国社区、新农村,使留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国发展,以此增进文化互信,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热情。

2.重构汉语教学体系,汉语与铁路专业学习相互融通

我校国际化教学团队对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使留学生汉语学习与铁路专业知识学习得以融通。一是将实用汉语课程贯穿高职三年学制,提升留学生汉语综合运用能力,达到“善交流”的要求;二是创新性地开设铁路专业汉语课程,并在学生学业初期进行授课,为留学生用汉语学习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夯实语言基础,达到“重专业”的要求;三是为即将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学生增设汉语考证培训课程,以实训课的形式帮助留学生备考,切实提高留学生的过级率,达到“重应用”的要求。

(三)面向国际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群,为东盟国家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中国高铁企业走向国际,紧跟中国高铁综合维修改革及城市轨道交通站车与运维一体化融合,我校以“双高”建设为引领,努力将“信号自动控制专业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打造成面向国际的一流专业群。前者按照“素养一致、技术互通、岗位融合、项目协同”联合作业特征,培养高铁基础设施的“工务”“电务”“供电”三大系统综合维修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后者则强调以岗导学,实施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证融通”教育,一专多岗,构建单个专业适应多个任职岗位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使留学生可以胜任“运营”“车辆”“机电”“通信”等技术工作,满足东盟国家轨道交通企业对高度协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我校已与东盟国家合作院校在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3个专业,设立“1+X”及“学分银行”试点,通过分层教学,构建学分评价转换体系及标准,解决留学生课程对应就业岗位单一、专业缺乏新技术支撑所导致的就业竞争力弱的现状。自2017年与泰国合作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学历教育留学生以来,我校铁道信号自动控制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已面向东盟国家招收了4届共153名国际学生。其中,第一届留学生共28人已于2020年顺利毕业,四分之三的毕业生从事与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及汉语有关的工作,均获得用人单位好评,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

(四)实施标准化办学,提升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质量

标准化是监控“双循环”资源动态流动质量的手段,我校与东盟国家合作院校通过标准化来衡量建设成果。第一,在师资团队建设上,我校定期为东盟国家合作院校开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提高东盟院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确保留学生国内外所学均有标准可依。第二,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我校和东盟国家院校、企业共同开展国际化教材编写、多媒体课件编制及教学软件开发,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标准相统一。第三,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由我校提供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东盟国家合作院校提供建设场地与设备,建成与国际技能比赛要求对标、世界一流的“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综合型实训基地及中国—东盟高铁综合维修人才培养基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在东盟国家落地。第四,在学业成果获取上,我校将轨道交通技能考证、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纳入毕业资格审查条件,提高人才的社会认可度。第五,我校建立教学监控机制,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由国内向海外合作院校进行延伸,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培养质量。

标准化建设将为面向东盟培养轨道交通人才的高职院校带来社会效益。在学生层面,留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知识坡度上能更连贯和合理;在教师层面,国内外院校更重视教师质量的提升,教师素质得到了统一,教学方法得到了提升;在学校层面,能更好地利用奖学金的杠杆作用,吸纳优秀生源,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在行业协会层面,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上有了更多的参与感,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此外,办学标准的输出,可以为国外院校贡献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四、结语

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行业结构层次明显,人才需求层次不同。随着中国高铁在海外施工建设持续推进,市场对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将是旺盛的。中国高职院校面向东盟国家培养的轨道交通人才主要集中在一线,在“双循环”模式下,高职院校应重新定位发展目标,建立动态的资源流动机制,通过搭建开放的合作平台、推进“汉语+技能”项目、构建面向国际具备竞争力的专业群及实施标准化办学等途径,确保内部需求与外部供给的矛盾趋于平稳,面向东盟培养熟悉中国高铁技术、产品、标准,促进双边友好合作的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双循环轨道交通留学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