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组织者与英语读写结合

2022-02-21 13:38杨鹂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读写结合

杨鹂

摘要:读写结合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读与写更加有效地结合,可以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运用图形组织者:读前,利用图形组织者激活已知,发散思维;读中,利用图形组织者把握内容,提炼句型;读后,利用图形组织者关联生活实际,挖掘写作素材。

关键词:图形组织者;读写结合;思维可视化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语文教学如此,英语教学亦然。小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英语读写课也常陷入低效的境地。笔者以为,读写结合,图形组织者是一个可行的工具。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运用图形组织者策略,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思维结构,使其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经验解释,将知识内化为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的Checkout time板块时,笔者尝试运用图形组织者为学生搭建读与写的桥梁。

一、图形组织者概述

图形组织者(Graphic Organizers),也称分析结构图,由比克(Piccolo)于1987年提出,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图的表征形式。王珏教授基于“输出式学习”原理指出,图形组织者是用图表来组织、阐述和表达知识的可视化教学策略和工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认知加工的思维支持框架。

在教学中运用图形组织者的价值在于,它能将知识进行整合,构建起知识网络,并用清晰、形象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使隐性的思维过程具象化。具体而言,在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图形组织者可以通过找出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搭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变抽象的文字为可视化的图表,便于师生双方快捷、清晰地把握文本的逻辑结构和内在的主旨要义。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与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图形类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运用图形组织者,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二、图形组织者在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王蔷等在《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意义、内涵与途径》一书中提到,教师在全语言教学观下的读写结合教学中可以采取ETR教学模式(E代表经验experience,T代表语篇text,R代表关联relationship)。为了利用图形组织者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笔者将小学英语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分成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分别指向ETR教学模式的三个关键词。读前环节主要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等,同时导入主题,为后续的读写做预热和铺垫。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通过绘制发散图等图形组织者,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活已有的语言储备。读中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对语篇的解读,带领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提炼文本的逻辑和框架结构,为写作输出做铺垫。结合文本体裁,这一环节可以采用鱼骨图、时间图、故事地图等多种图形组织者。读后环节主要用于读写迁移,即帮助学生利用前一环节梳理的逻辑框架搭建写作支架,学生结合此支架关联生活实际,挖掘适当的写作素材,完成写作。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树形图等图形组织者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写作思路,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一)读前:激活已有經验,发散学生思维

作为课堂的热身环节,在教学My e-friend的Checkout time板块时,笔者设计了两个有梯度的游戏任务。

第一个为头脑风暴——PPT出示如图1所示的图形组织者,引导学生围绕hobbies、countries以及subjects复习学过的单词。另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介绍他人时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笔者有意留出了空白。

第二个为“super memory”游戏,通过如图2所示的图形组织者,引导学生回顾Story time板块Wang Bing的网友Peter的相关信息以及这一单元的重点句型。

图1所示的图形组织者为半开放式结构,图2所示的为发散式结构,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较大的帮助。两个游戏的目标实质相同,意在激活学生知识库里有关介绍网友的词汇和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图形组织者中的一条条分支,启发学生思维向外发散,使其在充满竞争性的气氛中不断激活大脑中的已知,并与他人产生碰撞。在这样的图形组织者的引领下,学生也自然形成了类别意识和框架意识,为后续有条理地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读中:把握语篇内容,提炼句型结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介绍网友”的写作思路,笔者自主创编了一篇“来自老师网友的自我介绍”的文章。文本内容如下:

Hello! My name is Linda, an eleven-year-old girl. I come from the Land of Maple, Canada, a big and beautiful country. Now I’m a student of a primary school near my home. I have seven subjects at school and my favorite subjects are English and Music. I’m a sport-lover and I can swim very fast. I’m also good at playing table tennis. I hope I can come to China and play table tennis with you.

学生需要在阅读以上文本的基础上,找出相关信息,尝试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转述,明晰写作的基本内容。为此,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自主阅读,把握语篇内容

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笔者尝试运用视频方式呈现以上文本,以动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了解文本大意,明确文章描述的角度。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快速整理语篇内容,找出关键词,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获取到的信息。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板书关键词,呈现如图3所示的图形组织者。

此处的图形组织者参考了教材上本单元Checkout time板块的图示,在原图基础上增加了一级分支:age, country, subjects, hobbies。阅读的第一步应该是整体感知,这一图形组织者使学生对网友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明晰了介绍人物时可切入的角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拓展,根据读前环节头脑风暴游戏中的留白,思考介绍人物时的其他角度,如appearance, characters, family members等。

2.师生问答,提炼句型结构

在图3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展开第二次精读,扩展图形组织者的二级分支(如图4所示),并借助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并巩固介绍人物的基本句型。如,教师问:“How old is Linda?”学生答:“She is 11 years old.”这样的问答交流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精细阅读能力,也能检测学生对本单元重点句式及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掌握、运用情况,以便教师及时查漏补缺。

完成问答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句型结构,形成如图5所示的图形组织者。而后,学生尝试根据这一图形组织者向他人介绍网友Linda。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图形组织者中还缺少关于名字的句型,通过共同回忆,学生补充完整:Her name is Linda. 至此,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分析基本完成。

这一过程,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图形组织者。图4的气泡图式的图形组织者能够将语篇内容归类、整合,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内容,更好地梳理结构。图5的框架图式图形组织者则是帮助学生梳理句式的好帮手,直观、系统的结构图示,能够让学生明晰相关句法。从图4到图5,由孤立的词语到完整的句子,学生不仅高效复习了“介绍网友”的词汇、句型,还对即将写作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

3.基于语篇,搭建写作框架

口头介绍完成以后,笔者引导学生试着将口述的内容写下来,逐渐让学生形成写的意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教学片段如下:

师Now do you know from what aspects can we write about e-friends?

生Yes. We can write about name, age, country, subjects, hobbies and so on.

师Well done. But if you want to write a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your e-friend, is it complete? What else do we need?

生We need a beginning and an ending.

师What can we write for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ing?

生For the beginning, we can write:“This is my e-friend.” “I have an e-friend.”

生For the ending, we can write:“This is my e-friend.”“Do you like my e-friend?”

师Good job! Let’s look at the screen. This is the structure of writing.(PPT出示如图6所示的图形组织者)Let’s try to write about our e-friends according to it.

此环节,笔者在前面已经形成的图形组织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应该包含的内容及其总体框架,明晰文章的主体部分至关重要,开头和结尾也必不可少。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予学生感知思维整体性和结构性的抓手。此处的图形组织者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写作框架图,为学生清晰地展示了各部分结构以及内容,有助于他们形成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写作思路。反复多次的练习以后,学生也能形成这样的框架。

(三)读后:关联生活实际,挖掘写作素材

读写结合教学中极其关键的环节是引导学生由读过渡到写,因此,读后环节,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关联生活实际,挖掘写作素材。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找到写作材料、发现写作内容,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单。学生需要在写作单上仿照图4所示的图形组织者,自己构建网友的形象,为正式写作做好铺垫。当然,图4的图形组织者不是唯一固定的。在动笔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或删减分支,激发不同层级的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在学生动笔写作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对于书写的工整性、语法的准确性、逻辑的合理性、连接的条理性等方面的普遍性错误做好提醒,对学生写作上的困难和需求提供帮助,并鼓励创新多样化的表达。

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图形组织者的帮助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下面是一篇较为出色的习作。

My e-friend

Everyone needs friends, me too. Today 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y e-friend.

Her name is Rose. She’s a beautiful girl from Greece, the home of Olympics. She’s twelve years old and she’s a student of Grade Five. At school, she has six subjects, and Music and Maths are her favourite. She likes reading because reading makes her smart and elegant. She often reads storybooks before bedtime. Rose is also good at swimming. She can swim very fast. I can’t swim, maybe she can teach me some day.

Rose is a very good e-friend and I really like chatting with her on the Internet. Do you like her?

作為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图形组织者串联起了从读到写的完整过程。读前,学生在图形组织者中由点到面地发散思维,激活已有经验;读中,学生思维再由发散到聚焦,形成对语篇内容的总体认识;读后,学生在图形组织者的引领下逐渐过渡到写,关联生活,实现了以读促写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尝试运用图形组织者,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滢.图形组织者:促进小学生英语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J].辽宁教育,2018(19).

[2] 黄伟莲.巧用“图形组织者”可视化思维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以Unit 10 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第一课时听说教学为例[J].英语教师,2020(10).

[3] 侯越黎.图形组织者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4] 王蔷,敖娜仁图雅,罗少茜,等.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意义、内涵与途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读写结合
“思维可视化”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思维可视化软件Focusky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