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当代交汇

2022-02-26 09:28谢景慧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两性女性主义价值

谢景慧

(贵阳学院 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性别等级制度发端于通过生理优势获得生存资本的原始社会,纵观人类发展过程,这种性别秩序的历史绵延甚至比阶级等级还要悠久。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基于性别等级的权力分化,衍生出了社会生活中以男性为主导的方方面面,从生活、经济、文化、伦理到政治、道德等各个领域,身在其中的个体尤其是女性生活在一个由男性话语与利益所织就的大网中而被形塑,褒扬男性特质、贬损女性气质则是父权结构下维护两性等级秩序的结构性惯习。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近两百年的女性主义呐喊是女性气质抗拒挤压与剥削的一场持久斗争,而社会工作是一个发端于基督教文明教义的专业行为,后来经过不断学科化,形成了关注个人福祉与社会公正的专业目标。在父权规训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女性群体首先被弱化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平等权利,这一点既是女性主义最鲜明的旗帜,也是社会工作无法跳过的关注旨趣。虽然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经在家庭、社会职业、文化、道德伦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文明改善,女性价值与尊严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父权制的根深蒂固仍然存留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性别歧视、隐性限制等不公平现象仍普遍存在。所以,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可以为了共同的追求而并肩同行,共同激励女性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变迁,消除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与制度。

一、女性主义

伴随西方资产阶级大革命对社会生产的刺激,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也开始慢慢影响参与社会劳动的女性。尤其是“天赋人权”思想,让完成劳动任务的女性开始觉察到自己的权利与不公平待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 世纪末开始的女性主义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社会思潮,它是关于女性觉醒、两性文明与人类发展的重要理论进步,波伏娃提出的“第二性”[1]3则是里程碑式的标志。虽然到20 世纪初女性主义才逐渐被人接受,但是它所带来的重大意义与深刻反思一直延续至今。回望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女性长期扮演着一种被奴役、被压迫、被统治的边缘角色,甚至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与私有财产,被限制在“无价值产出”的家庭与照顾角色中,这些都是女性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女性主义(feminism)是在1880 年由法国第一位拥有妇女参政权的女性奥克雷提出,直到20 世纪初才在法国被普遍接受。后来,凯莉·凯特(Carrie C.Catt)发出了女性主义“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阻扰妇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为障碍”的感人宣言;吉尔曼(Charlotte P.Gilman)则认为“女性主义是为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2];著名的女性主义代表波伏娃把女性主义定义为“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伴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女性主义思想实现了从“消除”到“获得”的重心转变、即以实现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获得应有的权利与自由为中心主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女性主义也形成了不同主张的流派,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

(一)女性主义的意义

女性主义思潮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政治文化思潮在各个方面产生的冲击,尤其是各个阶层对女性权利而引发的人权话题的思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思想,还增强了人们对于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价值的理解。其次,女性主义还促进了女性个体的意识觉醒,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女性主义的目标就是把妇女的精神引出“沉默领域”[1]28,它对于被父权文化规训的女性群体是一种思想洗礼与灵魂复苏。再次,女性主义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它既不是通过拔高女性而贬低男性,也不是通过否定男性而肯定女性,其倡导的两性平等在关注女性受压迫的同时,也关注父权制对男性的禁锢,呼吁在两性解放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和谐文明的新世界。最后,女性主义另一个无法忽视的意义在于它对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被男权维护且负重的男性在精神上则是一种摆脱枷锁式的自我解构与自我解放。这种影响能够促进社会成员反思自己对待女性社会成员、女性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思想中是否存在着性别歧视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

(二)女性主义思潮的当代倡导

女性主义不仅倡导重建两性秩序,还主张解构维系男权制的各种宏观制度与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改变社会土壤,重建两性平等的新文化、新制度、新话语与新环境。女性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认为,女性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受压迫、受歧视的“第二性”,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公领域,还是婚姻、家庭这样的私领域,女性都处于被矮化的弱势地位。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基于男性主导的一种建构,这种建构涉及文化、角色规范、道德伦理、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不平等,就需要打破外部牢笼,敢于挑战性别话语霸权,勇于展示自己的独特性。

女性主义倡导差异化基础上的公正平等。在女性主义理论主张中,“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存在着质的区别,两性的两个性别属性永远无法跳过生理属性而粗暴地相互比较,而应在尊重两性“生理性别”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性别”的和谐相处。“社会性别”是一个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是指社会对男女两性所赋予的价值和意义[3]。在女性主义者眼中,历史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一种承认差异的心态去构建和平公正的两性关系,而不是某一方的独大或者某一方的矮化。

二、社会工作的当代价值

英国圈地运动过程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失地流浪人员,基督教人士基于仁爱教义开展了大量的慈善救助活动,这些义举是西方社会工作的发端。后来伴随着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社会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与弱势群体越来越多,同时在人道主义思潮与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下,自上而下的国家层面的济贫制度开始出现,最具标志性的是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虽然这次立法有国家出面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意味,但是它倡导的理念与行为方式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后伴随德、美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救助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救难解困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与关注旨趣也在不断丰富。关于“服务对象”的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它的首要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但不仅限于弱势群体,也包括功能状态完好的社会个体或群体。正如美国学者莫拉莱斯·谢弗所认为的,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整个人类的福祉[4]。抑或从服务类型的角度看,社会工作服务可以分为治疗性、预防性与发展性服务三种维度,这种划分也说明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演变过程中实现了从最初单纯的“救难解困”到后来的“助人自助”再到现在“增进福利”的目标变迁,社会工作这种从“消极福利”到“积极福利”的取向变迁不是单一线性替代模式,而是综合累加的立体模式。

(二)社会工作的当代价值

社会工作对于当代社会的首要功能是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如前文所述,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的弱势群体,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困境中的个体自己走出来,并让“自己走出来的本领”继续延伸,转而帮助其他受困对象。这种回应社会问题的方式具有发展与创造的积极意涵,能够将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的矛盾或问题通过这种感性方式实现扭转。从微观领域看,社会工作帮助的对象可能是个体性或者群体性的,但是当它的分配与分布具有社会性,或者当它成为一种制度性设置时,它产生的效应就具社会性与整体性,它的“问题缓冲阀”或“社会医生”的草根标签才有可能转变成一个人人皆知的常规职业。另外,社会工作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正向发展,这与前面的“治疗”功能是相互支撑的。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在从治疗到福利的链条上,按照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发展”是无法跳过的必然环节。正如“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可以从“增加促进自信心的积极因素”与“消除减弱自信心的消极因素”两个角度开展工作,社会工作“增进人类福祉”也必然包括了“减少弱化福利的问题与矛盾”与“增加促进福利的正向发展”,而且,在“治疗”功能中,“增强服务对象自己走出来的能力”本身也蕴含着发展要求。所以,“发展”是贯穿社会工作全程的重要理念与目标。

在价值倡导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满含价值的专业。换句话说,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的精魂。爱、平等、公正、权利、以人为本、潜能、自由等等这些美好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正向词汇都是支撑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差异化、尊重、接纳、保密、案主自决等都是贯穿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基本伦理原则。这些价值层面与操作层面的基本取向是衡量社会工作专业性与专业化的关键内核。

三、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当代交汇

通过前文对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的共性存在,比如在群体方面、价值倡导方面以及学科化方面的交汇。

(一)群体交汇

虽然女性主义发展到后期也倡导摆脱男权制对男性的枷锁,认为父权制在给男性带来优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束缚,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子汉大丈夫遮风挡雨”等等,但是这些倡导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女性主义的最初愿望: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实现两性平等。女性主义强调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让女性从被规训的男权思维中解放出来;强调消除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营造一个两性平等的性别秩序;强调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重视女性的个人经验,反对忽视与弱化。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专业实务领域,最突出的是妇女社会工作与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都聚焦或者涉及女性群体。同时,社会工作具有反思与批判的专业自觉,与女性主义在解构男权、唤醒自我意识与价值方面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另外,从社会工作的性别化方面,社会工作又被称为“女性专业”,原因在于全球 3/4 的福利救助者为女性,并有69%的社会工作者为女性,从量的指标来看,社会工作与女性主义在群体上的高度交汇,均为两者带来了新思路与新视野。

(二)价值交汇

在价值理念方面,社会工作与女性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两者都强调每个个体基本的尊严与价值。如前文所述,女性主义不但倡导女性的尊严与价值,也关注男性的处境,拥有“两性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平等”愿景。而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尊重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则是开展一切服务的态度前提。其次,两者都强调“消除不平等”。社会工作从诞生以来,一直强调尽可能“消除各个领域的不平等”,认为很多弱势群体之所以沦为社会弱势群体,就是因为他们面临着机会、资源等方面的结构性不平等。因此,这一点贯穿到女性群体身上,就与女性主义的密切关注高度重叠了。再次,两者都强调尊重个体生活经验的差异化原则。在女性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强调承认两性生理差异基础上的两性平等与女性个体生活经历影响,正如女性在建筑工作上无法与男性比肩,男性在很多方面也无法与女性比较,但是承认基础上的相互尊重才是科学文明的追求方向。同时在看待女性个体的社会环境与生活状态时,要结合每个个体的经历与特点纵向分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即时分析。差异化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伦理原则,与女性主义的前述主张不谋而合。最后,两者都高度强调社会参与。在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中,很多理论认为“参与即权力”,社会个体演变成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各种机会、资源的限制而失去了参与机会,因此倡导并维护个体的参与权。同时,女性主义者认为,广大女性被禁锢在家庭这样一个“无经济价值产出”场域,就是对女性社会参与权的直接剥夺,也是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的直接原因,因此它倡导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中去,既是对自己基本权利的践行,也是对女性权益的争取与维护。

(三)学术交汇: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在学术领域,女性主义思想与社会工作的交汇融合产生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这样一个新的研究取向或者学科取向。英国学者丽娜·多米耶丽(Lena Dominelli)认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是基于女性主义的社会工作,注重从女性的经验出发,专注于女性社会位置与其个人困苦间的联结,回应女性的独特需求,并探讨结构上的不平等与女性个人困扰的关系[5]。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倡导一种平等、和谐的工作关系,同时尊重女性在个人独立的基础上对个人重大事情的自我决定,摆脱在经济上、心理上以及生活上对男性的盲目依赖。这种学术交汇是女性主义成熟思想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体现,也是女性主义的突出特点与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的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细致、深入的新领域。

四、结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是实现男女充分平等”“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6]。这些都说明,女性地位的改变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女性主义思潮与关注社会公正的社会工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共识,在为两者带来了新视角的同时,也是对彼此目标追求与价值追求的进一步靠近。同时,两者在理论层面的丰富与成熟如何转化为现实生活两性群体的基本共识与思维方式,以及两者在追求女性发展的同时如何兼顾男性的让渡与释压,也是未来需要关注与反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两性女性主义价值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