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内在逻辑研究

2022-02-26 09:28吴军英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爱亲仁者仁爱

吴军英

(贵阳学院 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陈来先生认为:“西周时期的‘仁’以爱亲为本义,但到孔子已经把爱亲发展为爱人,并把爱人之‘仁’化为普遍的伦理金律。”[1]那在孔子那里,“爱”与“仁”是什么关系?“仁”何以能由“爱”化为“普遍的伦理金律”?本文分析“仁”由“爱”发展成为普遍伦理规律的原因,探究“仁”从“爱”到“德”“礼”,最后到“道”的发展过程,研究孔子仁学的内在逻辑。

一、仁在心为爱

(一)仁是心中爱的情感

“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2]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仁字有三个写法,一是左人右二,即“仁”;二是上千下心,即“忎”;三是从尸从二,即“”。“仁”字从人从二这一写法,从字形的来看,就是二人之意。两人一起,说明两人亲近。“忎”字从字形来看,就是千人之心。千人之心一起,说明千人之心亲近,也就是众人之心亲近。“尸”是古代祭祀祖先时坐在前方代表祖先受祭的活人,一般由长孙或者同姓晚辈担任,古人认为死去祖先的神灵会附着在“尸”身上,接受祭拜。从字形代表的含义来看,“”代表着设“尸”祭祖的风俗,而设“尸”祭祖是表达亲情的一种方式。郭店楚简中仁字有“”“忎”“”[3]的写法。“”字从字形来看,为上身下心,则仁为身心。字从字形来看,为上人下心,则仁为人心。“忎”字从字形来看,为上千下心,则仁为千人之心。千可泛指众,则仁为众人之心。这三种写法的仁字都有个心,则说明仁与心关系密切。仁源自于心,是亲近、亲爱的意思。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4]1233,“安土敦乎仁,故能爱”[5],仁是爱之意。“孔子、儒家所说的‘仁’,有时指形而下的道德规范,有时甚至指形而上的心性本体,而有时则指一种原初本真的情感。孔子所讲的‘爱人’之‘爱’即是这种情感。”[6]仁从字形起源上讲,可以说是由人之心所发的一种爱的情感。这种爱的情感体现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体现在群体生活中,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近、亲爱,是众人相互亲近、亲爱。仁是爱亲、爱其他人,而众人之心相互亲近,即是爱众人。

(二)仁之爱的发展

仁从爱父母和兄弟姐妹开始,然后推及其他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亲属。“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50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友爱兄弟姐妹,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姐妹是为仁的根本。仁的实行,要从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姐妹开始,这是为仁的出发点、立足点。比如在《论语·阳货》中,宰予觉得为父母守三年丧时间太久了,会耽误修礼乐功夫,孔子由此认为宰予不仁。可见在孔子看来孝和仁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孝就是不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4]1021仁,是指人,仁是在人的关系中、在个体与他人的相处中体现的。人在社会中与人相处,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与自己亲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亲近、爱护自己的亲人是最首要的。这里的亲人不只指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还指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其他亲属。在仁之爱亲这一内涵的适用范围上,爱亲可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是普适性的。

仁之爱人、爱民之内涵,是对于学习礼乐文化、管理国家的君子来说的,强调的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爱护。和孔子差不多同时期的左丘明也说:“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8]295对于有志于为仁的人来说爱亲就是仁。孔子提出的仁之爱亲这一内涵,是面向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有志于为仁的人,都应该做到爱亲。而对于管理国家的君子来说,仁的要求则更高,爱的范围从自己的亲人身上扩展到整个国家。“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131此处,“人”是各级官吏的意思,爱人即爱护各级官吏。“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7]126具有仁这种品德的人,出门在外与人相处的时候如同接待贵宾时那般庄重恭敬,役使百姓的时候如同承担重大祭祀时一样慎重,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去施加在别人的身上。所以他在邦国中做事时人们对他没有怨言,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时人们对他也没有怨言。这是爱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7]88—89在孔子看来,能做到济世安民那就不只是仁,而且是圣了,尧舜都会感到有所不及。仁者能够为别人考虑,推己及人,与人互利共赢。他作为君子,不只是考虑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会考虑到百姓也想要过幸福生活,在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致力于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仁从爱亲出发,推己及人,扩展到爱人、爱民,再进一步可扩展到爱物。“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96孔子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射鸟时不射傍晚回巢的鸟,这是爱物。这种爱,是从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爱产生出来,然后推己及人,它扩展开来,能发展成对整个人类的爱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爱。

二、爱的发用为德

孔子说:“仁者,天下之表也。”[4]1045他认为仁人是天下人行为的表率,仁作为德行也是天下最高的德行。仁是在人的关系中体现的,其本质是与人友好、和睦相处,是对他人的爱,即仁爱。仁爱是一种德行,对普通人来说是爱亲,对君子来说,是爱任用的官吏和天下百姓,而将仁爱发挥到爱天下百姓并以实际行动济世安民这一层次就是至德,就是圣人。

爱是一个动词,爱他人是一种行动,而这种行动、行为体现在人身上便被称之性格特质,或者说德行。仁者爱民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去实行,落实为行动,即表现为德行。阳虎问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7]163意思是贤者自己有美德在身,却放任自己的国家混乱不管只独善其身能称得上是仁吗?孔子给出了否定回答。阳虎由此告诉他时光易逝,岁月不待人,宜及早付诸行动。孔子有所触动,开始积极入仕。君子的仁不是独善其身,他的仁践行在治国平天下的行动中。“畜义丰功谓之仁。”[8]94仁者最终价值的实现还是体现在立德、立言、立功的行动上,这些行动以利于国家百姓为前提,是在义的指导下进行的。仁者在建德立言立功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积累义,其德行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锤炼和体现。

具体而言,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7]165。人谦恭就不会遭到侮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维持自尊的需要,也可以免于因为被人侮辱而对人产生愤恨之情甚至与人敌对、争斗,从而丧失对他人的爱。谦恭这一德行,是为防患于未然,这既是对自己的爱,也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宽厚、慈惠是出于对他人的爱,而得到大家的拥护、能够使唤人则是因为爱他人,所以他人也以爱回馈。诚实守信、勤劳敏捷体现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克制与要求。“克制”是对自己欲求的委屈与压抑,而做到了对别人的承诺;“要求”是要求自己付出,而把事做得又快又好让人满意。二者都损的是己而利的是他人。这两种行为是出于对他人的爱,而他人也以信任和支持回馈。所以诚实守信能够得到任用,勤劳敏捷能够事业成功。这些德行都是出于爱,是践行了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7]137敬指做事谨慎不怠慢,忠指诚心尽力。孔子认为仁的表现是平时在家的时候内心谦恭,自己做事的时候谨慎不怠慢,为人做事的时候诚心尽力。这和前面几种德行一样,无论是恭还是敬、忠都是出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爱。孔子所讲的这种仁爱,其结果都是利己利人、利人利己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7]87仁人先做难做的事然后收获,不会尸位素餐。这从为己的角度讲是做好分内事、保持自尊的需要,是爱己的体现;从为他人的角度讲是不侵占他人劳动、与他人等价交换的需要,是爱他人的体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7]140-141仁人爱他人,爱他人就要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过程中会面对困难、挫折,需要坚持原则,甚至需要与破坏百姓的幸福、威胁百姓的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这需要勇气,不是勇敢的人是不能做到的,所以说仁人一定是勇敢的。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是仁的,仁这种美德包含勇,勇这种美德却不包含仁。“刚、毅、木、讷近仁。”[7]139刚强、果敢、朴实、言语谨慎这四种美德都是仁爱在行动中所需要的,刚强、果敢这两种德行与勇敢相类,是仁爱在付诸行动时克服所遇困难的必有之德,而作风朴实、言语谨慎这两种德行则能保证不惹口角、不骄奢淫逸、少招惹是非,是仁爱在付诸行动时的助益之德。所以说,这四种德行接近仁。

“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4]1055-1056孔子认为君子所说的仁做起来相当难,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做到仁的君子是什么样的话,那就如《诗经》所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对君子来说,做到这样才是仁。仁之爱亲内涵是普适性的,无论对于君子来说还是对于小人来说都是应该遵守的。它是普适的,同样也是最基础、最低层次的要求。君子拥有更高的地位、更多的特权,接受诗书礼乐文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对普通百姓来说,做到爱亲就可以达成更高的要求被称为仁了,但对于君子来说,这可远远不够,做到爱亲只是做到了最基础的要求而已。君子用和乐而自强来教导百姓,用平易和悦来安定民众,使人民快乐而不沉溺,遵守礼仪而不乏亲近,威严庄重而安宁,孝顺慈爱而恭敬。他是百姓的教导者和引导者,就像百姓的父亲和母亲一样。也正是因为他像父亲和母亲一样教导百姓,所以人民也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像亲近母亲一样亲近他。因此,他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如果不具备至高的德行,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仁做起来是相当难的。这是要像父母对子女一样爱护、教导百姓,这是要把对亲人的爱扩展到全体百姓身上,像爱自己的亲人,像爱护、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教导百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超越普通人偏于爱亲的小爱,而达到视百姓为子女的大爱。这种胸怀,超越了一般人的私心、偏爱,需要有崇高的德行才能支撑起来,所以说不是有至高的德行的人是不能做到的。

“孔子的仁,体现了至德与全德的统一。”[9]以上这些都是仁在行动中体现的德行,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仁作为天下最高的德行可衍生出许多其他德行,比如谦恭、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忠诚、勇敢、刚强、果敢、朴实、言语谨慎等。这些德行都是以仁爱为本质,从爱他人这个本质出发而在不同情境中的发挥罢了。所以孔子说仁不是清、忠这样某一种单一的品德或者如治赋、为宰、外交这样某一项处理具体治国事务的能力。仁在心为爱,在行为德,从爱出发可发用出很多德行,这些德行为爱这个目标服务。能够统一于爱这个目标的,以爱他人为本质的德行,便是仁所衍生出的德行。

三、德的尺度是礼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7]99一味谦恭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德是指一个人身上好的品行,但也需适度,若过度了反倒会成缺点。谦恭、谨慎、勇敢、率直等德行只有符合礼的要求才能恰到好处,礼便是德行的尺度。孔子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给夺慈仁”[4]967,恭敬、谦恭、勇敢本来是美德,是仁的一部分,但是过度了就不再是美德,反而成缺点,造成不良后果。比如谦恭过度超过了礼的标准成了谄媚,反而就不是仁了。在德的修养和实践过程中应以礼为尺度。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具体做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7]125。仁的内涵是爱,仁的发用为德,德在行动上以礼为尺度,这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克己复礼,所以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定就是仁。具体而言,就是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就不要看,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就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就不要说,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就不要做,从视听言动方面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把礼当作自己行为的尺度。“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10]按照礼的规定,身为君主不只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拥有着天下最尊贵的地位,相应地也有爱护臣民、引领百姓、安邦定国的义务。这种权力是用义务换来的,是以以天下为先、为重、为要求的。身为君主拥有天下最大的权力,一言一行为一国人的榜样,一个政令一项政策影响一国人,必须克己复礼,使自己言行符合礼的规定,否则影响的将是一个国家。君主不滥用权力肆意妄为、贪图享乐、淫乱荒怠,而是承担起君主的义务爱护天下百姓、克己复礼,这就是仁。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56,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而不违反礼的规定,这是达到了德和礼的一致,也是情、德、礼的一致。

仁爱这种情感是内在的,而礼是外在的。礼不外乎是由人定的,“夫礼,所以制中也”[4]967,圣人制礼作乐的目的就是使人们用以掌握适度做到恰到好处的。没有礼,“则无以祖洽于众也”[4]970,就不能使百姓相处融洽、和谐,国家也就无法得到治理了。孔子说:“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4]973礼就是道理,乐就是调节。君子无理不行动,无调节不动作。《诗》反映的是民众的情感和诉求,而礼应该是用来规范民情使之适度的,若不懂《诗》,所实行的礼就会发生错误。不懂乐,在行礼过程中就不懂得调节,所行之礼就会呆板缺乏变通。德行寡薄,不是出于仁爱、出于德行而行礼,而是为行礼而行礼,那么行礼就会变得虚伪。仁爱正是圣人制礼作乐的出发点和依据,礼乐的制定应该出于大爱,礼有损益,而仁爱不变。仁爱也是人们行礼的内在动力,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7]62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又怎么会遵守礼呢?有仁爱之心,有仁德之行,礼才会发挥作用。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51这话说明了仁的次第,先孝悌,然后谨信,然后爱众,然后才是亲近仁了,从孝悌到谨信到爱众是一个逐渐深入和递进的过程。仁的内涵是爱,仁的修行从孝悌爱亲开始;然后逐渐将爱的范围扩展,在与人的相处中修行养成包括谨慎和守信在内的各种爱所衍生出来的、达到仁的必备和助益之德,并以礼为尺度来调节、规范德行的实施;最后发展到广泛地爱人爱众,并把爱众之心切实地付诸为行动,从而成就爱民济民、兼爱天下的至德,达到随心所欲不违礼的至高境界。这一过程是修德和克己复礼的过程,也是修道践道的过程。

四、礼的制定由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1007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礼即理,是对情感之发用的合理性调节,使情感的发用处于“中”的状态,而不是要残理害性、灭绝人的正常情感和欲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1161古人认为大学之道就是弘扬光明的德行、亲近爱护民众、追求达到至善的境界。王阳明认为:“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11]所谓的至善,其实就是指仁、仁爱。而想要弘扬光明的德行于天下,就要先治好国家,想治好国家就要先管理好家,想要管理好家就要先修好身,成人之道最终落实到修身上来。“成己,仁也”[4]1029,通过修身推及爱他人之心、实践中做到行爱他人之德,追求达到弘扬光明的德行于天下、爱护天下百姓的至善之道,这就是古人所谓成己,也即是仁。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对此的解释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7]71这里孔子说的贯通他的道的“一”即是仁,即是爱,孔子把仁爱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曾子认为孔子的仁道其实就是忠和恕,忠即对人忠诚、尽心,恕是待人宽容、宽恕,这正是仁爱他人的代表性表现。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7]86谁能不通过门而进出屋子?为什么不从这条必经之路上走呢?这里的必经之道即是孔子说的仁义之道。在道的指导下礼的制定才会是公正合理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礼也需要有所损、有所益来适应社会的需要,礼已制定也需要人们去遵守,而培养能够遵循道、践行道的人便是孔子所提出的为仁。这是孔子提供给人们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构建理想社会的需要。就形下讲,道是道路、方向的意思,就形上讲,道就具有本体、本根的意义。这种本体、本根不是宇宙论意义上的自然万物生成演化的本源,而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能行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立足点,非自然意义上的本体,而是社会意义上的本体,亦即霍布斯等人所说的社会契约、康德所说的道德律。仁作为道,是人类社会、人们生活的根本原则。

五、结语

仁始于爱的情感,经由德的发用、礼的约束发展为道。而道就是通过修身将爱的情感推己及人,以行动行爱他人之德,弘扬光明的德行于天下,亲近、爱护天下百姓,追求达到仁爱天下万物、施民济众的至善、至德。道又返回、落实于爱的情感。这就是孔子仁学的内在逻辑。

猜你喜欢
爱亲仁者仁爱
孝老爱亲
孔子的孝观念及其内在理路
仁者爱人
做妻子一辈子的“拐杖”——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干子村农民许志礼护妻爱亲事迹
敬老爱亲,情满重阳
仁者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点点读《论语》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