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稻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探究

2022-03-14 08:37学,牛蒙,刘
种子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黏虫二化螟秧苗

单 学,牛 蒙,刘 悦

(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吉林 132600)

水稻在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占有较大比重,北方是优质、高产水稻的重要地区,担负着向全国供应粮食的重任。辨识与防治北方水稻的病虫害,对促进北方地区水稻高产、增收,保障稻米供应链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北方水稻常见病虫害及暴发因素

1.1 北方水稻常见病虫害

我国北方水稻生产区域常见的病害有水稻黄枯病病、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烤苗等,常见的虫害有稻水象甲、螟虫、潜叶蝇虱、黏虫等。随着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北方水稻受外来病虫害的侵袭更为多见,加之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1]。

1.2 北方水稻病虫害暴发因素

首先,北方水稻抗性较弱是暴发病虫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稻栽培种植的过程中,以优质高产的品种为首选品种,这也会导致水稻品种资源抗性基因在人工筛选的过程中逐步丢失,降低品种抗性。其次,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方式不正确也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高产的目的,但也会对稻田生态平衡造成一定危害,致使田地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增加有害生物数量。再次,环境因素会导致病虫害发生,北方的气候环境会给有害生物繁殖提供天然的条件,创造病虫害孵化的温床,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2]。

2 北方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的意义

2.1 水稻病虫害类型增加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关系国家的农业经济命脉。随着科学技术逐渐发展和完善,农业种植技术不断革新,水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使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难度不断增加。

在机械化种植作业的大背景下,单一水稻病虫害不断增加,病虫害发生的程度愈发严重,严重阻碍了水稻高产增收,也影响了水稻种植户的收益以及水稻经济产业的发展[3]。

2.2 水稻病虫害潜在巨大威胁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和种植面积扩大,水稻作物受到外来病虫害侵袭的可能性增加,尽管有关部门为防治病虫害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仍难以规避病虫害为害水稻的风险,从而影响农业增产增收[4]。

3 北方水稻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

3.1 水稻黄枯病

水稻黄枯病的发生与水稻播种量、种植土壤的酸碱程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水稻播种量超过300 g/m2或土壤pH 值>7 时,易诱发水稻黄枯病。水稻感染黄枯病的主要表现为秧苗心叶发黄、不吸水,严重时秧苗会枯黄、死亡。

在水稻种植中,判断水稻植株是否感染黄枯病,首先应观察植株心叶尖端是否出现变黄迹象或是否有水珠。在早晨太阳未升起时检查,若植株心叶未变黄,但心叶尖有水珠存在,即可判定水稻已经发生黄枯病,应及时喷洒农药抑制病害,若拖延至植株变黄后再施药,只能起到控制发病的作用。其次,出现心叶变化,将心叶尖有水珠的水稻植株连根拔起,观察茎叶连接部位,若植株茎中心变黑,则可判定为黄枯病[5]。

防治水稻黄枯病,可采用调节土壤酸碱程度将土壤pH 值控制在7 以下,控制播种量,以播种量150 g/m2为宜。

3.2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病菌能够在稻草上和谷粒上越冬,若第二年使用携带病菌的稻草或种子,就会为传播病菌创造条件,通过秧苗伤口或芽鞘入侵植株,导致秧苗病变或徒长。

移栽带病的水稻秧苗,即可将病菌带入水田中,侵染健康植株,影响水稻植株生长和经济收益。若在水稻抽穗期,在风雨的媒介作用下将病菌传播至花器,即可造成稻草和谷粒侵染病菌,长此以往就会对水稻造成循环性的为害。

水稻恶苗病在种子发芽阶段受病菌侵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茎秆较圆,叶片颜色发黄,植株叶片之间的距离长,植株较高,比较容易辨别。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受病菌侵害的植株底部根茎不圆,植株徒长,叶片之间的距离较长,病苗的心叶颜色稍浅,呈浅绿色或黄色,在水田中很少成片出现[6]。

防治水稻恶苗病,应在播种阶段严格筛选种子,选择不受恶苗病菌侵害的优良种子。另外,在播种前应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工作,使用25%咪鲜胺乳油3 000 倍液或10%浸种灵4 000 倍液浸泡种子,浸泡时间48~60 h,浸泡后的种子无需清洗,直接催芽播种即可。在育苗秧田或水稻大田中一旦发现恶苗病株应及时处理,禁止使用病变秧苗捆扎秧把,也不能任意堆放在田间地头,应妥善处理好病变植株,比如高温堆沤、深埋或火烧等。

3.3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细菌性褐斑病是北方水稻种植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是育苗前期通风不佳或过量使用氮肥导致的。细菌性褐斑病的秧苗主要表现为植株徒长。若待秧苗长高后再进行通风处理会导致植株之间相互摩擦产生伤口,增加细菌入侵的机会。

细菌性褐斑病的秧苗以叶片病变最为明显,表现为植株上部叶片或叶片边缘出现褐色病斑,植株底部叶片不发病。通常在苗床上植株较高的部位发病较多,有时甚至会出现整床秧苗感染的情况。在防治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过程中,可以不进行苗床施药,育苗前期进行微小通风,后期根据秧苗生长情况逐步加强通风即可[7]。

3.4 水稻苗期稻瘟病

在北方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苗期稻瘟病主要是由育苗期通风较少引起的。大棚室温过高、湿度大,为稻瘟病的病菌提供了滋生条件,一旦有病原菌入侵十分容易感染秧苗,导致苗瘟。

水稻苗期稻瘟病基本为急性病斑,在病苗移栽至大田后急速发展。北方地区春季的湿度、温度相对较低,病孢子在较短时间内死亡,限制了病菌的发展,很少出现病害传染的情况,发病时间相对较短。

防治苗期稻瘟病,应在秧苗育苗阶段严格把关,禁止使用携带稻瘟病的稻草或者未经腐熟的稻皮等病源物,切断感染源。同时,育苗期应做好通风炼苗工作,控制好育苗大棚的湿度和温度,以免秧苗徒长。一旦发生苗期稻瘟病,可使用40%富士一号乳油15 g 与清水7.5 kg 混合喷洒,确保病菌被杀灭后再将秧苗移栽至大田。避免移栽带病秧苗,以免病菌在田中蔓延,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8]。

3.5 水稻烤苗

水稻烤苗是指大棚中的温度较高,出现秧苗茎叶发黄的情况,主要是室温控制不当发生病害,在双层塑料膜育苗的温室中较为多见。水稻烤苗发生后,无需轻易摧毁幼苗,只要秧苗生长点存活,即可继续生长。对于生长点未枯死的秧苗,可以1 m2追施生根剂10 g 和硫铵40 g,调控室温(30 ℃以下为宜)。在秧苗长出2 片新叶后进行田间管理[9]。

3.6 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主要是土壤环境不佳,作物生长缺乏相应的营养元素,或者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出现外伤引起的病害。比如,酸性土壤缺乏钾元素,盐碱性土壤缺乏锌含量。土壤钾元素不足时,水稻在分蘖初期会出现叶片颜色暗绿、叶片褐色斑点等情况。对于缺钾的田地,若在分蘖后期使用大量氮肥,遇到风雨天气,秧苗就会由叶尖开始逐步向植株根部发展出现褐色斑点,茎秆易倒伏,黑根。当盐碱性土壤中缺乏锌元素时,在秧苗移栽后14~21 d 会出现新叶退绿变白,叶片中下部出现密集、细小的褐斑,情况严重时,斑点会向叶鞘和茎部扩散,导致叶片脆弱、易折断。在水稻出穗阶段,遇到低温或风雨天气,易出现稻粒褐斑,随着水稻成熟褐斑逐渐褪去,对稻谷产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影响水稻的出米率[10]。

防治水稻赤枯病,应改善水稻种植的土壤环境,使用钾肥、磷肥与硫酸锌225~337.5 kg/hm2为底肥,或者在秧苗移栽时蘸取0.5%硫酸锌后再进行大田插秧。对于秧苗移栽后发生赤枯病的情况,应做好排水通气管理,可使用0.2%~0.3%硫酸锌水溶液450 kg/hm2喷洒叶面。

3.7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是北方水稻种植中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在东北地区有发展趋势。白叶枯病在低洼、丘陵等田地中较为多见,氮肥使用较多的地块中最为严重,不同品种的水稻发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该病害主要依靠稻草和种子传播,苗期、出穗期均可发生。当气温在20~30 ℃、湿度>85%时,由外伤部位或水孔侵入叶片。当水稻发生白叶枯病时,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出现水渍状侵染现象,由暗绿色转变为暗褐色,并在周围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逐步向叶缘两侧延伸,呈灰褐色,最终呈现出白色叶片干枯的情况。通常,病斑的波纹状与秧苗健康部位存在明显界限[11]。

防治白叶枯病,可采用施撒农药的方式,通常在秧苗长出3 叶时、插秧前喷洒农药。移栽后应扩大用药范围,及时防治发病部位,做到“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气候条件对于发生白枯病的影响较大,应做好防治工作,以有效控制病害蔓延。可使用叶枯灵、龙克菌、菌毒清、氯溴异氰尿酸等,上述药剂用量均为1.5 kg/hm2与水900 kg/hm2混合,喷洒频率为1 次/d,连续用药2~3 次为宜,可交替或单一使用。

4 北方水稻常见虫害及其识别与防治

4.1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与大米甲虫外形相似,灰色坚硬外壳,背部呈黑色三角形斑纹。成年的稻水象甲会在稻田池梗或山坡表土越冬,在天气冷凉时为害秧苗,活动时间在16:00~21:00,受害叶片边缘呈条状白色斑纹。稻水象甲在6 月中上旬产卵,6 中下旬孵化出白色幼虫,从而为害植株根系,影响水稻生长速度,抑制正常分蘖,影响作物产量。

水稻插秧后一旦发现稻水象甲成虫,应及时使用药物防治,常用药物有杀象王等。联合周围农户共同防治,效果最佳。

4.2 负泥虫

北方水稻田地中负泥虫主要蚕食秧苗叶片,被侵害的叶片呈不规则白点,负泥虫主要发生在6 月中下旬。

防治负泥虫分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方式。物理防治方式:在清晨叶面有露水时,使用扫把清扫叶片,连续清理3~4 次,将幼虫扫落在水中。药物防治方式:喷洒敌杀死或速灭杀丁。

4.3 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虫害主要发生于6 月上旬,受害植株的表现为叶片呈白色不规则条纹,叶表有凸起,并可见幼虫,部分水深部位会出现大片死苗现象。

防治潜叶蝇虫害,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要保持田地浅水,水深会增加潜叶蝇虫害发生率。采用药物防治方式,可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 倍液进行喷洒,在秧苗移栽前1 d 喷洒为宜,也可以在6 月上旬、虫害初期用药[12]。

4.4 二化螟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出现二化螟,会影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二化螟还会为害周围的谷子、玉米等作物。二化螟能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中,在稻草、稻茬、杂草等根部越冬。成年的二化螟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潜伏在秧苗根部,具有趋光性,通常在嫩绿的植物底部产卵。遭受虫害后,水稻秧苗会出现黄色不规则斑块。在幼虫阶段,二化螟主要取食植株叶片基部的叶肉,在7月下旬进入茎秆,导致水稻白穗。当水稻大面积暴发二化螟时,水稻秧苗受损比例高达40%。

防治水稻二化螟,应注意综合防治,在秋收时节应尽量贴近根部割下水稻,可杀死秧苗根部寄生的幼虫,减少越冬二化螟数量。对于遭受二化螟为害的田地,应尽量播种早熟作物,并在5 月上旬渗水淹浸3~4 d。水稻白穗初期,多数幼虫仍为害秧苗上部,应尽早连根拔除出现白穗的水稻。在作物生长期间,应清除田间杂草,摘除螟虫卵块。另外,应把握好防治二化螟的时机,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使用药物进行防治,每公顷可施用二嗪磷乳油1 125 mL 与水750 mL 混合均匀喷洒,喷洒药物时保持田间水层。

4.5 黏虫

水稻黏虫又被称为行军虫,属于多食性的害虫,寄生范围广泛,主要为害玉米、高亮、谷子、晚稻。3 龄以上的黏虫会啃食水稻叶片,5~6 龄啃食水稻叶片最为严重,甚至可吃光秧苗,主要啃食嫩茎和嫩穗,1~2 d成落粒,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严重后果[13-14]。

防治水稻黏虫,可以采取物理方式,比如采卵、诱捕成虫等。充分利用黏虫产卵前需补充自身营养的特点,使用糖酒醋液、草把诱捕成虫。糖、酒、醋、水的比例为3∶1∶4∶2,混合充分后于夜间诱杀。另外,可以利用黏虫产卵的习性,在孵化前进行诱杀,在产卵初期至产卵盛期,将带有糖酒醋液的小谷草把插设在田间。采用药剂防治黏虫,在黏虫大暴发阶段,使用敌百虫、草木灰、细土的混合物撒在田间,或使用敌百虫与水的混合液喷洒。此外,15%敌敌畏乳油800~1 000 倍液喷洒也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用药浓度为750 kg/hm2。

5 结束语

北方水稻种植对于全国粮食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视北方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是确保水稻优产、创收的重要方式。对于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情况,应结合北方气候、土壤环境等,认真分析与研究,积极做好防治处理,保证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黏虫二化螟秧苗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洛宁县一代黏虫的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农民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