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果腐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2-03-14 08:37李绍伟刘紫霞王培云李军华
种子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重茬荚果抗病性

姚 潜,李绍伟,刘紫霞,王培云,李军华,李 阳

(1.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4;2.开封市农业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南 开封 475004)

花生是河南省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超140 万hm2。河南省是我国花生主产区之一。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土壤沙质松软,降水适中,光照充足,很适宜花生生长。河南花生以其荚果饱满度好、色泽白、皮薄、味香、出油率高等优点享誉国内外花生市场,是河南省的名优产品之一。因此,花生的生产发展对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1]。

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2017 年河南省提出了“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的“四优四化”发展目标。随着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的大力实施,花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进一步增加了花生种植面积。随着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造成轮作倒茬困难,常年连作重茬种植现象突出,病菌在田间连年积累,病源基数逐年增加,导致花生果腐病的为害程度逐年加重[2]。据田间调查,在收获花生时,发病较轻的田块病果率为5%左右,发病较重的田块病果率可达10%~20%,发病更为严重的田块病果率达30%以上甚至更高,导致花生大面积减产。花生发生果腐病不但造成花生严重减产,而且会导致花生品质下降,阻碍花生产业的发展,减少农民收入。花生果腐病已成为河南省花生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亟待解决。为了更好地防治花生果腐病,确保花生优质高产,将花生果腐病的田间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总结如下。

1 花生果腐病的症状

花生果腐病主要为害花生荚果、果柄等,在花生结荚期至收获期均会发生,在花生生长中后期(花生荚果成熟期)发病最为严重。发病较轻时整株花生荚果有部分发病,花生荚果整个或部分颜色为褐色或黑色,剥开荚果,子仁的种皮多为黄色,子仁发育不良,小而硬实。发病严重时整株花生荚果全部发病,整个花生荚果和果柄多为深黑色,荚果和子仁均已腐烂,用力挤压,荚果易破碎。土壤湿度大时,往往有腐烂的液体流出,并带有难闻的恶臭味。

2 发病原因

2.1 多年连作重茬种植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花生种植效益不断增加,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导致种植花生轮作倒茬困难重重,多年连作重茬种植现象严重。据田间调查,花生果腐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多为连年重茬的花生田块,主要是由于多年连作重茬种植,田间病菌逐年积累,病原基数逐年增加,再加上重茬种植土壤中养分失调,花生得不到充足的有机营养和微量元素供给,致使花生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导致花生果腐病逐年严重。

2.2 气候条件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多集中在7—9 月,此期正是花生荚果生长的关键时期,经常遇到雨水过多、花生田间积水严重的现象,花生田地湿度过高、土壤透气性差,有利于花生果腐病病菌的生长与发育,极易导致花生果腐病大面积发生。

2.3 施肥不科学,长期单一使用化肥

据调查,近年来河南省种植花生时,很少或不施用有机肥,多年来一直采用单一施用化肥的方式,尤其是过量使用氮肥,忽视使用农家肥和微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土壤严重板结,使花生长势较弱、抗病性较差,导致花生果腐病的发生。

2.4 品种抗病性差

不同花生品种对果腐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据调查,河南种植的花生品种存在多、乱、杂现象。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实施“四优四化”项目,使得一些高产、优质、抗病的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花生种子投入资金较多等原因,抗病性较强的新品种种植面积较少,而部分老品种仍有种植面积较大,导致所种植的花生品种抗病性差,花生果腐病发生严重。

2.5 病虫害发生严重

近年来,河南花生种植中发生的病虫害较为严重。病害主要有花生茎腐病、根腐病、白绢病等,虫害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病虫害严重发生,使花生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害虫啃食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导致花生果腐病发生较为严重。

3 综合防治对策

花生果腐病是河南省花生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病较重,且荚果在土壤中发病,不易发现,极易错失防治时机,导致花生严重减产。该病侵染时间较长,并且与花生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关联性较强,采用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不能控制其为害,因此,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耐)病品种,带壳晒种,精选种子,高质量播种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果腐病的抗(耐)性有明显的差异,要选用抗(耐)花生果腐病较强的品种种植。在种子剥壳前,选择晴天阳光较好的天气,带壳晒种2~3 d,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寄附在花生外壳上的病菌。播种前要仔细挑选种子,选择饱满、均匀、有光泽、没有霉变和虫眼的种子。要足墒、高质量播种。墒情较差时,要结合浇水造墒,足墒播种,力争达到苗齐、苗壮的要求,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减轻花生果腐病及其他病害的发生程度。切忌墒情不足时播种,影响花生正常出苗和生长,降低花生的抗病能力。

3.1.2 合理轮作倒茬

花生果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较长,连年重茬种植花生,病菌在田间连年积累,会加重花生果腐病的发生概率和为害程度。合理轮作倒茬是防治花生果腐病的基本措施,在重病区花生可以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5 年的轮作倒茬,可大大减轻花生果腐病的为害。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3.1.3 施足基肥,科学施肥,补充钙肥、硼肥和锌肥等肥料

科学施用化肥和配方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补充钙肥、硼肥和锌肥等肥料,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在播种前、整地时施入优质有机肥30~45 m3/hm2和花生田专用复合肥600~750 kg/hm2;重茬种植花生的田块,可增施农用石膏粉600~750 kg/hm2及适量的铁、硼等微量元素,满足花生对各种养分的需要。科学施用化肥和配方施肥,不但能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平衡花生植株的营养、满足花生对各种元素的需要,而且能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板结,创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条件,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叶面喷施钙肥、磷酸二氢钾、硼肥和锌肥,不但可以满足花生对钙肥、硼肥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花生对钙肥的吸收,提高抗病性,减轻花生果腐病的发生程度。

3.1.4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花生播种后出苗对温度的要求是地温在15 ℃。而高油酸花生对温度的要求较高,最低发芽温度在17 ℃,比普通花生高2~3 ℃,适宜的发芽温度在19 ℃以上,因此播种高油酸花生时地温应在19 ℃以上。春播期为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高油酸花生播种期要比普通花生晚2~3 d。春播花生播种过早,温度偏低,不能充分满足花生发芽、出苗对温度的需要,往往导致花生不能正常发芽和出苗。河南省每年4 月经常发生倒春寒,低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导致花生不能正常发芽、出苗,造成烂种、死苗和烂根,极易发生根茎腐病。麦垄套种花生的适宜播种期为麦收前15~20 d,套种播种时间过早,花生出苗后和小麦共生期过长,严重影响花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弱苗,影响小麦正常机收。在收割小麦时,留麦茬低时,容易割断花生主茎,影响花生的正常生长;留麦茬高时,管理花生较为困难。夏播花生应掌握抢时播种的原则,小麦收获后及时整地播种,越早越好,争取在6 月15 日前播种完毕。要结合花生品种的特征特性合理密植,一般遵循春播适当稀植、夏播适当密植的原则。春播花生适宜的播种密度为12.0 万~15.0 万穴/hm2;麦垄套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为13.5 万~16.5 万穴/hm2;夏播的适宜播种密度为15.0 万~18.0 万穴/hm2,花生种子播种量为2 粒/穴。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给花生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促进花生健壮生长,尤其是在花生生长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性好、湿度低,形成不利于花生病害发生的条件,增强花生抗病性,减轻花生果腐病的发生程度。

3.1.5 科学浇水,加强水分管理

种植花生要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地块,遇到干旱的天气要及时灌溉。浇水时切忌大水漫灌,最好选用滴灌和喷灌的方式,不但节省成本,而且田间不易积水,土壤不易板结。遇到阴雨连绵天气,田间有积水时要及时开展开沟排水、排涝工作,防止田间长期积水。如果长时间浸泡花生荚果,会给花生果腐病提供有利的生长条件,导致花生果腐病大面积发生。

3.1.6 起垄覆膜种植

花生起垄覆膜种植是花生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河南省花生起垄覆膜种植的比例不断增大。应遵循合理密植的原则,合理设置行株距。花生起垄覆膜种植的垄距在70~80 cm、垄高在10~15 cm,一垄双行,一穴双粒。与平地不覆膜种植相比,花生起垄覆膜种植能够保持较高的地温,土壤水分含量相对稳定,土壤质地相对通透疏松,不易板结,创造了适宜花生生长的条件,花生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从而减少花生果腐病及其他病害的发生概率。

3.1.7 加强田间管理

在花生生长发育期间,要加强田间管理。苗期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施提苗肥。可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225 kg/hm2进行提苗,促进幼苗生长。开花期要结合花生的生长和水肥情况,对中、高水肥田块以及花生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及时喷洒多效唑、烯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旺长,将株高控制在40~45 cm 为宜。在荚果膨大期,花生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此时切忌干旱缺水,会影响花生荚果的正常膨大。生长中后期,结合花生的生长情况,及时喷施硫酸亚铁、磷酸二氢钾等进行叶面追肥,促进花生生长,预防黄花症和生长中后期的脱肥早衰,提高抗病性,减少花生果腐病的发生概率。

3.1.8 适时收获

当花生植株老化发黄,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变黄脱落时,当花生果壳硬化,内部网纹清晰时,当花生荚果饱果率达到80%以上时,应适时收获。如花生成熟后未及时收获,成熟后花生荚果的果柄就会形成离层,导致花生荚果脱落。病菌和水分由果柄处侵害花生荚果,形成落果和沤果,发生花生果腐病。

3.2 化学防治

3.2.1 土壤消毒处理

在花生播种前,可结合耕地进行土壤消毒。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2.5~37.5 kg/hm2拌细沙土375~450 kg/hm2,均匀撒施于地表,杀灭病菌,不但可以减轻花生果腐病的发生概率,而且对其他病害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2.2 种子拌种

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花生种子,可减少因种子带菌引起的初侵染,降低病害发生程度。用杀虫剂拌种花生种子,可防治地下害虫、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应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拌种花生,药剂可选用60%高巧、18%氟腈·毒死蜱、30%辛硫磷、40%卫福、2.5%适乐时、25%多菌灵等,可有效防治花生病虫害,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3]。近年河南花生多采用高巧+卫福拌种,用量为60%高巧600~750 mL+40%卫福1 500~2 000 mL,兑水6~7.5 kg,拌花生种子225~300 kg,混拌均匀,然后将种子堆闷3~4 h,在堆闷的过程中,每隔30 min 翻动1 次,严防药液下沉浸泡种子影响发芽,闷种阴干后即可播种,可有效防治花生的病虫害[4-5]。

3.2.3 喷药淋灌防治

喷药淋灌是防治花生果腐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药剂可选用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50%多菌灵、40%粉锈宁、50%氯溴异氰脲酸等杀菌剂,每隔7~10 d 喷药1 次,连续喷洒2~3 次。喷药时注意交替轮换用药,喷足淋透,以提高药效。

3.2.4 科学防病治虫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花生重茬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花生地下根茎部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花生易受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等根茎部病害的影响,这些病害主要为害花生的根、茎、果柄及荚果等部位,发病后会使花生根系吸收能力受到影响,植株生长不良,植株部分或整株茎叶枯死,荚果不能充分吸收营养,形成秕果并大量从果柄处脱落,给花生果腐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往往会造成果腐病的大面积发生。同时,花生田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大量啃咬荚果,在荚果上留下伤口,伤口处极易感染病菌,尤其是常年重茬连作的花生田地,土壤中存在大量镰刀菌,会造成花生果腐病大面积发生。

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花生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策略,科学防治病虫害,减轻花生果腐病的发生程度,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重茬荚果抗病性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老桃园更新再植不怕重茬病 砧木新品种“中桃抗砧1号”对重茬病有免疫力
基于Workbench LS-dyna的花生荚果脱壳受力仿真研究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苹果重茬栽培现状与解决方法探究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花生除杂(清选)分级机的设计与研究
几种苹果砧木抗重茬能力比较
短萼仪花荚果与种子性状分析
植物免疫蛋白对有机栽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